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84》读后感

2023-06-30 23:50 作者:EvilWalk  | 我要投稿

    在我21岁生日那天京东送给我了一些优惠券,于是我就买了“反乌托邦三部曲”,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乌托邦,更不用说反乌托邦了。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乌托邦逐渐有了初步的认知。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1984》是彻彻底底的反面乌托邦,非常极端、压抑。我在这里不会讨论政治问题,仅记录对故事情节的感受。

    书的开篇便对大洋国的存在进行了描述:英社那奇怪造型的建筑、到处张贴的老大哥画报、到处都是破烂不堪的景象,在我脑海中的画面就是一片灰白,阴暗又潮湿,整个城市没有一丝生机。男主角叫史密斯·温斯顿,是一名英社普通党员,每天工作就是“改正历史”,党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是面部表情和每次呼吸都是在党的监视下的,一个叫“电幕”的装置,能发声,能听能看,党就是通过“电幕”进行监视的。英社的党员总是无限的热爱老大哥,党说2+2=5,那就是等于5。但温斯顿的思想似乎与党内其他党员不太一样,他能记得过去发生过的事,即使那些历史已经被篡改,他想要有能说2+2=4的自由,于是他用在无产者那里买来的日记本和钢笔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思想,似乎是要打倒老大哥,推翻英社的统治。

    渐渐的,他发现党内好像有跟他一样思想的人,首先是奥勃良,这位党的核心领导人与温斯顿的每次眼神交流似乎都在告诉他:我和你是一伙的。在后来的工作中,有一位叫裘莉娅的女士竟冒险向温斯顿表达了爱意,她的反叛与温斯顿并不太相同,她只有叛逆精神,并没有想过彻底推翻党。两人开始不定期的约会,温斯顿在无产者的一个杂货铺里租下了一个小房间,算是有了固定的见面地点。再后来,奥勃良竟在和裘莉娅表达爱意的同一个地方,给温斯顿塞了纸条,让他拜访奥勃良一趟。

    温斯顿感到有了希望,难道那个兄弟会真的存在?推翻党的统治或许真的能够成功。于是他带上了裘莉娅一同前往,在奥勃良家里,二人接受了一系列指导并加入了兄弟会这个神秘的组织。奥勃良说在未来某个时间,会有人给温斯顿一本果尔德施坦因写的书,果尔德施坦因曾是党的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背叛了革命成为了党的头号敌人,传说中就是果尔德施坦因在领导兄弟会。

    书读到这里,我真的看到了一线生机,内心有些喜悦之情,毕竟压抑了如此之久,原来真的还有人在奋起反抗这种压迫。在书的第二部分,原先那种灰白的世界色彩似乎有了改变,变成了橘黄色灯光照射下的暖色调。温斯顿与裘莉娅在野外约会的时候,周围绿意盎然,红花绿叶生机勃勃,树丛中还有鸟儿在“歌唱”;两人在租的房子里有炉火、有咖啡,日子悠然安详。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竟然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书中最高潮的部分即将到来。

    在温斯顿收到那本书后,他和裘莉娅躺在租到的房子里的木板床上,裘莉娅靠着温斯顿的胸膛,温斯顿开始读了起来。书中的内容很长,三章分别是:“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但不过都是把温斯顿认知中的党的统治方法用思维清晰的语言详细论述了一遍,读完之后并没有让温斯顿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此无聊的内容,不仅让裘莉娅昏昏睡去,连我自己读的时候脑袋也是昏昏沉沉。放下这本乏味的书后,两人站在屋子的窗前,温斯顿轻搂着裘莉娅柔软的腰,看着楼下院子里晾晒衣服的中年妇女,就在这时,屋子里挂着的一个画布后面,响起了电幕的声音——

    顿时,我心跳加速,感觉到有一股血液直冲脑门,一切天旋地转,脑海里回响着那种在惊悚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刺耳尖鸣。

    而温斯顿和裘莉娅此时却像两具冰冻的尸体,动弹不得,面如死灰。房子的主人却林顿先生竟然是伪装成无产者的思想警察!他撕下脸上的伪装,从一个温文尔雅的老人,变成了一个精神焕发的年轻人。

    我的心仿佛也沉入了海底,我暂时把书放下缓了缓,吃过饭后又紧接着拿起书看。

    书的最后部分几乎全是党对温斯顿进行的惨绝人寰的折磨,在那一字一句的细致描写中,我似乎也感受到了温斯顿的痛苦,我的头脑也是一时因疼痛昏迷,一时又清醒过来。指挥着这一切痛苦的,竟是奥勃良,此时他的脸不再温和,而是充满了肮脏与狰狞。在折磨的过程中,奥勃良持续但又间断地给温斯顿灌输党的思想,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权力本身,对于每一个敌人,党并不是简单的歼灭,那是早在西欧中世纪就被证实的具有负作用的行为,单纯的消灭只会让后继者的势焰越来越旺,党要对每个敌人进行彻底的改造,直到改造真正完成的那一刻,再执行枪决。

    温斯顿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一颗子弹从后脑勺穿透,因为党的思想是复杂的,矛盾的双重思想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在最后的这些日子里,温斯顿和裘莉娅也偶然见到过一次,两人再也没有了任何感情,一切回忆和冲动都在两人出卖彼此的时候烟消云散了,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在那无尽的折磨中温斯顿即使供出了关于她的一切信息,但心中仍有爱意,奥勃良也是清楚的。于是在“101号房”,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温斯顿被击垮了,他被绑在一把椅子上,在即将被老鼠扯下眼睛、咬烂鼻子的那一刻,他脑海中只剩下一个能为他挡在老鼠和他之间的人了,他大喊道:“咬裘莉娅!咬裘莉娅!求求了,去咬她吧!你们怎样咬她都行。把她的脸咬下来,啃她的骨头。别咬我!”,随后书中的描写简直如神来之笔,温斯顿“往后倒了下去,掉到了深渊里,离开了老鼠。他的身体仍绑在椅子上,但是他连人带椅掉下了地板,掉过了大楼的墙壁,掉过了地球,掉过了海洋,掉过了大气层,掉进了太空,掉进了星际——远远地,远远地,远远地离开了老鼠”。就是这样,温斯顿丢下了曾以为绝不背叛的东西,两人再见时已无言。

    故事的最后,温斯顿的命运已然和他曾看到的那三个“卖国贼”的革命元老一样了。前后的呼应极为精妙,那三人的经历无疑与温裘二人一致。在经历过无尽折磨后不仅出卖了彼此,还承认了一切党捏造的罪名。酒馆里的歌“在遮荫的栗树下;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都使他们“热泪盈眶”。最后的最后,温斯顿也同那三个“卖国贼”一样、同所有反叛者一样“他又回到友爱部,一切都已原谅,他的灵魂洁白如雪。他站在被告席上,什么都招认,什么人都咬”,终于像是沐浴在阳光下一样,被子弹穿透了头颅,他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对老大哥的误会,怀抱着对老大哥的热爱,他消失了。

    在我看到第二部分温斯顿与裘莉娅恋爱时,对于“多一个人读《1984》,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这句话感受最为深刻,有了想要追求自由的冲动,甚至很想谈一场恋爱。但是到了第三部分,我又被无尽的压抑所淹没,彷佛与温斯顿一同被打垮了,满眼都是绝望。

    看完《1984》我联想到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归来》,改编自《陆犯焉识》,我认为二者给我带来的绝望程度是相同的,只不过《1984》更宏大更全面,但电影那种娓娓道来,主动灌输的方式似乎情感会来的更猛烈一些,再加上年龄的原因,《归来》带给我的悲观还是更强一些,我大概永远也忘不了在那茫茫白雪中,陆焉识陪着冯婉瑜在车站等候的画面了。

    《1984》这本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思,非常深刻,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的语言很贫瘠很匮乏,总之是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好书。


《1984》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