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世界史)入门书(二)——日常拓展类书籍️下 日文世界
日本热衷学习外来文化,有“善于模仿”之名。看过《起风了》都知道,日本有寒颤到只买人家一架飞机,拿回来大卸八块加以模仿,让人哭笑不得的“工shan匠zhai精神”,在人文社科领域也是如此,欧美的新学说往往第一时间被译介,并快速而系统性地介绍。
故而自清末始,中国学生东渡扶桑,很多未必是去学习日本的东西,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学习欧美或者中国古老文化的媒介。比如学习欧美中东文学的鲁迅,研习希腊的周作人,亦或东渡学国史的陈寅恪,不一而足。所以日本人老说留学欧美的学生都亲欧美,而留学日本的好多反而是反日,也许就是这种工具心态在作祟吧。因此,不妨把外语作为了解世界的工具。
日语似乎是学习世界史的一个好工具,因为 日本世界史研究的丰富程度,远不止对中国韩国的关注,各个文明各个国别都有相当精彩的成果,加之日本高中的必修课是世界史而非日本史,使这一学科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日本学者大家写小书,产出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阅读性通识性的著作。

最推荐的是中公文库1960年代出版的世界历史系列,时间跨度上从人类起源到上世纪中叶,作者都是当时各个领域的大家,比如中国史有贝塚茂树、宫崎市定,亦或是法国文学、历史研究者桑原武夫,反映了日本半个多世纪的世界史研究成果。日本世界史研究者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就是文笔基本都很好,想要学习模仿优美的日文写作的朋友,这套书无疑是很好的范本。


村上春树曾谈及初中时代对这套书的痴迷,当看到腰封上“真实的历史比电影还要精彩”的广告词,拿起来果然就放不下来,反复看了好多遍,最后很多段落都能背下来了。后来村上进入大学,又发现一个同样喜爱这套书的女生,于是又温习了一遍,而这女生便是后来的村上夫人。

通识性著作,知识性与文学性的平衡,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可当看到桑原武夫写的大革命与拿破仑那一卷时,我竟然找了第《悲惨世界》的画面感与冲击力,文字有力量,脑海中闪现的则是电影版的主题曲。后来才知道,桑原就是《悲惨世界》日文版译者。
另外要平衡的则是基本问题的阐述与新成果、个人观点的介绍,毕竟通识性著作主要是让读者了解一般性的问题,获得基本的学养,而不应过多掺杂个人私货。想起国内某些厚如专著,着力突出个人观点,忽略一般通说的所谓经典教材(比如一些法学教材),想必是没有弄清专著与通识性著作、教科书之间的区别罢。这套书在主要阐明基本问题,同时适当反映学届新成果上,则无遗是典范,这也是它为何至今看起来不过时的原因。
当然1990年代出的新版中公世界历史系列,也值得一看,体现了九零年代的新成果,涉及的地域、文明更为广泛,不过相比旧版,突出作者自己成果的地方明显增多了。顺道说一句,日本的外国史研究者,多少都有点情报收集的意思,在外国实地考察,结交朋友。或出现在印度王宫,与土王谈笑风生,或出现在俄罗斯政要的浴室之中,窃窃私语,也是这些书中常见的桥段。

也许外国史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了解世界,为当下与世界的交往,提供某种参考。
另外就是盐野七生,这个不肖多说了,《罗马人的故事》、《希腊人的故事》、《海都物语》、《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另外就是地中海三部曲系列。 说起同类型的作者,很多人更喜欢克劳利,虽说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盐野奶奶真是吃亏在译文上了,克劳利的译者实在是太强了,完全将原作升华了,可是盐野原文的那种细腻不失大气、通俗不失典雅的文笔,真的是要读原著才能体会得到。

除了文笔,简单说下我更推荐盐野奶奶的原因:1古典专业出身的盐野七生,把政体沿革、英雄业绩、人性、兴衰之理,这些传统的古典学元素融入到了写作中。说实话能做到这点的现代作者并不多。
2、极强的场景刻画能力:作者长期生活在意大利,对重大事件发生的场景不是一般的熟悉,加之女性的细腻与想象力,宫殿、古堡、战争、古道,宛在眼前。想起她曾借着马基雅维利一天的行程,复原了文艺复兴之世弗洛伦萨的格局,给人一种一游翡冷翠的感觉。不过战争场面的描写,确实略逊于克劳利。不妨海纳百川,都去看一看。

顺道说一句,看到日本读者的书评,很多人都说原来古人的人性、对世界的思考,与我们没啥不一样啊。也许阅读世界史的本意,就是认清我们人本身吧。
大概也正是因为日本世界史书籍众多,人气颇盛,直接影响到了二次元的世界,这点我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