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字幕】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2-02-08 21:52 作者:b战kill  | 我要投稿


[1.1.1]--1.1行为经济学简介 P1 - 00:02


追逐热点,本身就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行为之一


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and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人们的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理性人”假设



  • 损失厌恶:股票跌了,但明知道会反弹上涨,忍不住割肉
  • 时间偏好不一致:计划with执行不一致(忍不住剁手消费)
  • 社会性偏好
  • 概念判断的偏误:媒体报道扶老人被讹,个人认为世风愈下,认为老人都不能扶


行为经济学发展历史

亚当斯密时代,并不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

新古典时代,理性人假设,制约行为经济学发展

大数据时代,08金融危机之后,开始重视行为经济学




学习行为经济学的意义

个人:意识到自己经济决策中可能产生的行为偏误,从而成为修正的开始。大数据时代,算法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先于算法了解自己,开启自我觉知是非常有意义的


企业:企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员工行为大数据,从人的行为偏误,可以预测其他方面的行为


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没有政府干预人行为政策的政策空间;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不一定完全理性,有必要进行政策设计




好的行为政策通常以低成本、高效率来著称。就储蓄而言,如果是传统的政策可能需要增高利率,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是个人自控的问题而无法储蓄,需要的是提供自我控制的机制,这种机制本身是没什么成本的,实践证明,这种行为政策确实能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储蓄率。




[1.2.1]--1.2理性与非理性行为 P2 - 00:02


理性人假设

完备性:人要能对两商品进行偏好排序

传递性:A>B,B>C,则一定A>C

理性人应该是内在一致的,保证人们的决策行为可以被量化,从而造就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石——效用函数





非理性行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只在乎自己的绝对收益

(钱越多越幸福)

行为经济学认为,参照点比较会产生厌恶倾向or满意倾向


新古典认为,计划with执行是一致的

行为认为,执行偏离计划,由于注重当前享乐,出现自我控制问题,过渡消费、拖沓...


新古典认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即使有捐款也是为了避税、博取好的名声

行为认为,人有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动机,有互惠行为、报复、愧疚...


新古典认为,概率判断中,人完全可以准确判断概率的,遵从贝叶斯法则来进行判断

行为经济学认为,会出现概率判断偏误,如赌徒谬误、热手谬误、过渡自信...


对人的行为做出分析,收集人行为决策的数据







[2.1.1]--2.1参照点和损失厌恶 P3 - 00:17



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不仅仅给予绝对值,而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

绝对值: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的效用建立在自己财富的绝对值(钱越多,则越开心)

比较值:实际薪资>期望薪资,则很开心




由于损失厌恶,大部分人会拒绝这个彩票游戏,认为11块的得到不足以弥补10块的损失

但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正常风险厌恶的人会接受这个游戏,因为其期望收益是正的,为0.5元。其金额特别小,不足以影响整体财富。


过度风险厌恶——股权溢价之谜



风险厌恶程度与时间窗口有关系

新手购买股票:每天看,经历大起大落,其视野只在这一天

老手购买股票:一年看一次,其对股市波动并不敏感,决策视野更广





[2.2.1]--2.2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P4 - 00:23


禀赋效应

当人拥有某个物品后,他对物品的价值评价要高于拥有该物品之前的评价

这样,就难以产生交易市场的现象

卖者会出现损失厌恶,体现出同面值产品,人们失去的厌恶感与获得的满足感是不对称的


处置效应

是指在资产卖出决策中所产生的由于损失而不愿意交易的现象。

股市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赚的股票而持有赔的股票(和赔相对于购买价格)。

过去的价格成为一个参照点,对A房主来说,形成了损失厌恶,觉得没办法忍受,退出了交易

对理性的人来说,过去的购房是沉没成本,我们根本不需要考虑它



[2.3.1]--2.3目标行为 P5 - 00:11


人们往往喜欢设定目标作为参照点,而因为损失厌恶的存在使得人们有更多驱动力达到自己的参照点。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当工人工资临时翻倍时,工人是否加班取决于两个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用明天的的低工资闲暇,替代今天的高工资的闲暇

收入效应:已经很富有了,不用工作那么长时间,是时候享受闲暇了

如果只是今天的临时性增长,收入效应会非常弱,即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理性人会工作更长时间



奖励组:参照点没有80元

惩罚组:参照点有80元


[3.1.1]--3.1当下享乐偏好 P6 - 00:21


当下享乐偏误:

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在进行跨期决策时候会过度夸大当下的享乐,因此凡是涉及当下的跨期选择会变得更不耐心。

当下享乐偏误导致人们非理性地过度消费、储蓄不足、拖沓、不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如果自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会产生自我约束的需求。


[3.2.1]--3.2自我控制问题 P7 - 00:09


消费的非平滑性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

理性人是a模型的消费模式,称之为平滑消费

因为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的越多,额外的效用越少


行为经济学当下享乐偏误则认为

人是b模型的消费模式,导致存不下钱,由于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其总效用是损失的



计划和实施的不一致性

当下享乐偏误使得你当下需要去健身房,付出过多成本,从而有动力健身;而办理了年卡后,后期去健身房则没有付出过多成本,则懈怠下来


[3.3.1]--3.3自我限制需求 P8 - 00:06


把是否意识到【自我的控制有问题】或实现偏好不一致的问题的人分为2种




外在机制

通过与别人比较,来刺激自己

通过班主任催促,来刺激自己



如:强制性定期存款,且无利息



[4.1.1]--4.1利他与公平 P9 - 00:02


社会性偏好:如何对待他人

新古典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不会利于也不会损于他人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感性的,会对它人做出不理性人的行为


分类


  • 利他主义

该实验称为独裁者游戏:衡量利他主义的倾向


  • 公平偏好

导师给100块钱,让两位同学分配,若一方不接受,则都得不到钱。

当给A 1块钱,B 99元时,理性人会接受;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不公平,选择不接受(舍得一身剐,敢把皇上拉下马)

称为最后通牒游戏:衡量对不公平的厌恶程度






[4.2.1]--4.2信任和互惠 P10 - 00:04


  • 信任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往往缺失一定的法律体系,没有办法通过正式制度安排来解决信任问题。若都缺乏信任,则经济难以运行



  • 互惠

宏观经济学中,人们发现市场存在非自愿失业

新古典主义认为:这是不可理解的现象,劳动者与工资会存在供需关系的平衡,存在市场的均衡工资,所以没有人会非自愿失业


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有关失业的劳动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员工的生产力与其所获得的报州呈正向关系,是为了解释非自愿性失业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模型的通称。


传统经济学利用效率工资理论解释非自愿失业

提供工人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当被老板发现偷懒时,就有被解雇的风险。被解雇后就很可能找不到工作,就存在在非自愿失业了

但若老板提供的是均衡工资,工人则不必担心,因为可能到另一个厂去上班了,就没有人非自愿失业


行为经济学用互惠解释非自愿失业

老板给予高工资,员工会感觉到知遇之恩,有内在的动机去好好工作;当某种因素使得被解雇时,就存在在非自愿失业了


总结:互惠行为确实存在,但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一点点的善意就能激发互惠行为,但过多可能会造成成本的上升。



[4.3.1]--4.3社会形象 P11 - 00:06


  • 社会形象




由于社会形象的考虑,导致本不愿意捐款,但却无可奈何的捐款,这种选择对人造成一定的效用损失



[5.1.1]--5.1概率判断偏误 P12 - 00:04





忽略先验概率

由于一些信号(扶老人被讹),判断出大部分老人都是坏的;但事实中的坏老头只占很小部分。

利用贝叶斯法则计算后验概率


小数定理偏误

大数定理:统计多数人的某值,统计的人数越多,则越能接近期望值(统计男人的升高,平均在1.75)




认为属性不变,概率是50%出现,但忽视了需要更多的机会才能实现这个期望值


认为属性改变(色子可能特质的or今天运气好)


生活中的应用

认为股票市场已经大跌一段时间了,接下来会出现反弹;其实可能大跌小反弹再持续大跌



[5.2.1]--5.2过度自信 P13 - 00:06








[5.3.1]--5.3投射偏误 P14 - 00:03


投射偏误:人用自己现在的状态来预测未来的状







[6.1.1]--6.1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政策设计 P15 - 00:50


商业政策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决策是没有较多学习机会的

如买卖房的决策、婚姻决策


第三点:因此,股票的价格会长期的系统性偏离其价值


所以,很多时候市场并没有消除非理性行为,反而鼓励了这种行为







公共政策























【字幕】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