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

2022-07-29 09:57 作者:曺鵬飛  | 我要投稿

- 历史编撰

- 概念

- 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认识历史,进而把研究、认识所得撰写成各种著作

- 目的及意义

- 研究所得的具体反映

- 使这些研究所得传布于社会,使其产生应有的社会作用,而优秀的历史撰述还将流传于后世

- 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

- 什么是史料

- 史料(历史资料):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 史料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基础,首先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史料,其次对史料进行去伪存真的工作。

- 史料的丰富,多样性和价值的挖掘,与人们历史观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 20世纪初的史料发现,殷墟卜辞、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引发学术创新。20世纪初,欧洲的考古学、兰克学派对档案文书的重视,影响史学家的史料观。

- 史料四大类:实物、行为、口碑和文献。

- 实物史料: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 行为史料: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 口碑或口述史料: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往往通过传说、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

- 文献史料:人类的文字记录、文字材料(虽然晚出,但最受重视)

- 各种官私档案文书、地方文献或民间文献

- 文字的记录清晰明确,人们容易理解、传承

- 共性:都是人类历史记忆的不同形式|都凝聚着特定人群的历史记忆;因时、因地、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各有自身的价值

- 明白这几类史料的共性,在编撰历史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利于视野的开阔和学术的创新。

- 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有利于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互补功能。

- 实物资料的特点:它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应该是真实准确的。

- 行为史料的特点:它是个人或集体的活动,是有生命的,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可弥补实物资料的不足,是活的历史。这些史料只能反映历史的局部,具体哪一个时代无法确定。

- 传说,故事,歌谣等口碑史料:是口述者经历的,更具有细节和参考价值,注意记忆偏差的情况。

- 文献在历史编撰中用的最多,辨别其真伪的方法最为成熟。但不能保证其内容完全真实可靠。在治史实践中既要重视文献史料的考证和鉴别,又要善于利用其他类别的史料,以其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 认识历史必须充分占有史料,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精心鉴别史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 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

- 搜集史料的原则(博闻善择):必须充分占有史料;尽可能做到兼容并蓄;尽可能做到不破坏其原生态。

- 一般性步骤,先阅读正史,然后搜集正史以外的史书资料,再收集史书以外的其他资料。如再加推演,则可以继续搜集文献资料以外的实物、口碑等史料。

- 史料的考订

- 中国的乾嘉学派:历史考据;德国的兰克学派:批判性考证

- 既不能轻视考证,也不能把考据当成目的。

- 工作内容

- 鉴别史料

- 对其来源、制作过程的鉴别,当然还有对史料形式、文体、著录等方面的鉴别

- 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些史料(who)他为什么创造了这些史料(why)以及他是如何创造这些史料的(how)

- 考订记事(真伪)

- 在对史料本身的真伪作出鉴别之后,确定其记述的内容是否可信

- 校勘文字

- 针对文献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进行校证,以求获得一个比较可信的文本

- 考证方法:理证、书证、物证

- 理证:历史记载明显不和常理,但又没有史料来反驳它,就只能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其妄伪

- 书证:利用各种文献来证明某些史料正误的方法,即以多种更为可靠的文献来证明一种记载是否准确

- 物证:以出土的实物来证明文献记载的真伪

- 考证也有内证、外证之分,前者指通过同一材料内部的自相矛盾之处来发现某记录的不实,后者则是通过另外的材料来证明真伪,前面所举书证之例,即为外证

- 运用史料,引述史料不等于运用史料

- 原则

- 慎用史料,不堆砌史料。强调史料证据的重要性

- 论从史出,既反对出于某种事先的概念而取舍,剪裁史料,又要避免为史料所左右

- 坚持多种史料的互证,在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上发现问题所在

- 摆事实,讲道理,即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

- 发扬认真对待史料的精神,提高全面利用史料的能力

- 史料两面性

- 一方面,史料作为人们认识历史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另一方面,史学工作者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总是同一定的史观相联系,而后者又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前者

-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

- 历史编撰的旨趣

- 编撰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目的的看法,对人生和世事的关怀。表现为历史撰述者对体裁、体例的选择,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现象的深层探索,以及他们对如何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思考。

- 编年史,历时性书写是最古老的形式;另一个基本尺度是空间;国别史成为历史撰述的主流形式,进而为国家之内的区域史或跨区域史。

- 长期的,深层的历史脉络成为通史。

- 从根本上看,历史撰述的旨趣都受到史观的影响。近现代唯物史观。这就造成了历史编撰旨趣的重大变化,历史研究的内容、材料、方法,无一不因此而发生很大的转变

- 历史编撰的形式

- 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即历史编撰的体裁和体例。

- 体裁

- 中国

- 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符合人们理解和阅读历史的习惯。

- 《汉纪》首创编年体皇朝史,被后人认为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与纪传体皇朝史并称为修史的“二体”

-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年代大事和典章制度。

- 《史记》始创

- 《汉书》取消世家,改书为志,修成第一部纪传体皇朝史,该体便基本定型

- 以人为纲,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包罗丰富,以编年体的本纪统领全书,以下按制度、人物等分门别类,兼有多种体裁之长。

- 纪事本末体,叙事事件的完整。

- 以“事”为纲。大致按时序排列、以重大事件构成历史叙事的体裁。

- 典制体,详述历代典章的沿革。

- 学案体,对艺文志一种改进。

- 另有史表,图录,纲目,会要,评论等体裁。

- 近代章节体的兴起,无论是时间,事件,人物,都可放在章节中。

- 适应了近代以来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和人们更加灵活地表述历史的趋势

- 一方面,史书体裁的多样化和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成就,使错综纷杂的历史得以清晰有序地展现;另一方面,史书体裁又不应成为历史撰述地桎梏。

- 史书的不同体裁之间往往是互相补充和综合的。尽管某一史书在总的方面可以说是属于某种体裁,但在具体的表述上,有时不免吸取这种或那种体裁的形式。

- 外国

- 以编年史为主流,同时也有大量以记人为主的传记和以记事为主的大事记及综合性史书

- 传统向近代转型

- 博学学派

- 关心地方史、神话、古代法律、宗教仪式、家族谱系等

- 大量使用档案文书和碑铭,形成了近代史学的某些渊源

- 转型特点:重视政治史的同时,又关注宗教、制度和法律等问题,把编年史与专题史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编年史面貌一新

- 历史哲学的兴起

- 要求突破单纯的编年叙事的撰史方式

- 历史的科学化

- 在自然科学进步的影响下,历史学也像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知识体系一样,拥有成为科学的期望

- 历史撰写的形式不能不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历时性的叙述常常会让位于结构性的分析,除了少数通史性著作外,专题性的历史或者专门史占据了主要地位,其内部的叙事结构则可能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设计

- 体例

- 首先:断限、标目和编次

- 断限:历史叙事的起讫年代

- 标目:给不同的篇部冠名,需要准确、朴实无华

- 编次:确定内容的前后顺序

- 其次:讲究记时、记地和记人

- 再次:讲究载言、载文和征引

-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不重要)

-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

- 中国古代史学强调史学,是对历史编撰的一种表述的要求,而欧洲传统史学中的叙事,更指一种历史编撰的体裁。

- 编年体和纪传体都注重叙事,编年体集中叙述一事有局限性,纪传体在一人一事上有优势。

- 西方长期的叙事史传统,新史学兴起后,从描述转向分析和说明,重分析、解释的科学史学。兰克学派强调对证据的批判性检验,年鉴学派注重历史的深层结构。

- 七十年代,再度回归叙事,历史学首先是一门关于来龙去脉的科学。但并不是旧史学的简单回归。

- 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

- 议论指作者在客观描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简要的评说。《左传》中君子曰,《史记》中太史公曰,《资治通鉴》臣光曰。

- 司马迁,于序事中寓论断,(叙事和议论的关系)

- 西方史学一开始论断夹杂在叙事中,包括臧否人物,抒发感慨,陈述己见

- 中国史书的解释,《国语郑语》《新语》《过秦论》等

- 直接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运动进行解释,《封建论》《郡县论》

- 针对历史撰述发表解释性意见,《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读通鉴论》等。

- 西方历史哲学中,广泛使用历史解释。兰普雷西特,马克思等

- 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历史研究,缺一不可;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两者共同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的真相。

- 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不重要)

- 历史作品,通常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出现,史书以叙事为特征的,文字表述要求准确,精炼和具有文采。

- 《史记》文字平实质朴,事实表述准确,没有文过饰非。

- 在细节上的“虚构”总体上不影响史实或人们对此事件进程和结局的真实性了解,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可以获得跨越时空的情境化的历史感。

- 历史表述的方式不仅有文字,还有口述,影像等。

- 录音可作为独立完整的历史记录,影像使人一目了然,更加直观,形象。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