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组织“骗”了吗?
本篇作为杂谈第一期,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前排提示:本文仅发表自己观点,如与三观不合,慎重。
现在是五月的倒数第二天,在本月,有一件事值得关注,这就是“粉丝倒奶”时间,我们浅说,这种行为浪费食物,有什么意义?为自家偶像拉票子。
这个事件本身目的性十足,以牺牲某些利益而达到某个目标。而我们再细一点,粉丝们各自掏腰包买奶或者说买票,这看似属于个人行为,实际上,这些粉丝已经具备成为一个群体的很多要素,它具有领袖,拥有自己的信条,具有危害性和传播性等因素。
群体的领袖不是偶像,这一点值得注意,它的领袖也是粉丝中的一个,那为什么他会成为领袖?
通常来说,粉丝群体会在某些事发生之后立即冒出,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人就是始作俑者,而他们还具备一点——他们懂得或偶然发现断言、重复、传播的利害。
这三种是十分普遍的手段,领袖们(至少粉丝群体的领袖)都并不了解社会心理学,然而他们却偶然发现如何激起团体的情感——而这就足够了。
粉丝团体做出的很多事在一般人看来都不可思议,但凡仔细想想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那为什么没有人指出来错误?为什么一经指出,就会立刻遭到反驳,在群体的咒骂中避之不及呢?我们必须要提到,群体的成员一旦融入群体,便失去了思考能力,他们只限于对一些简单的命题做出判断,成员通常更容易接受领袖施加的观念,而不是自主判断。因此,不难相处一个由领袖控制的团体会做些什么荒诞的事情,再举另一个例子吧,227大团结,这边是两种群体的对抗,一方是庞大的粉丝团另一方是几个圈子的联合动员,前者称之为同质性群体,后者称为异质性群体,当然这一点没有什么关系,两方都宣称自己是对的,搬出了一个小学生听了都尴尬的理由“是他们先打我们的”。
一个团体如果意识到自己又多么庞大,那边会产生另一些不可预料(Unexpected)的行为,他们甚至能够蔑视法律、肆意犯罪,产生不可估计的社会危害,227中的粉丝群众从起初的合理要求到横行,是妥协造成的一种暗示,在群体中,这种暗示十分易于传播,经过反复渲染后,效果并不比美国空投给日本的传单差。在受到大量暗示之后,群体一般不会满足于现状,领袖会站出来把这种情感放大化,促使下一次越界行为,甚至导致犯罪。
所以回到题目,许多人可能都认为我在质问粉丝团体,其实只要想想就好了,我们那个人不身处一个群体之中,每个人渗透于不同的群体,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感情失控的时刻?如果有,那便对了。我们身处于一个群体的时代,不被群体所迷惑,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分辨每一句传言,不让自己被这信息化所“湮没”。
参考:《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古斯塔夫·勒庞[法]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