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平衡?
平衡最终将走向静止状态。物理学家是这样描述的:当一个系统中的潜在能量达到最小化状态,这时平衡就出现了。
在一个平衡的作品中,所有诸如造型、方向和位置等要素一定是相互制约的,制约后的要素间似乎不再可能有任何变化。这时,整体就会在各个部分中呈现出一种“必要性”的性格特质。
一个不平衡的作品,看上去显得很偶然,像是临时的作品,因此让人感到残缺不全。在这样的画面中,所有的要素都呈现出一种态势,要么位置发生改变,要么形状发生改变,只有发生这样的改变,才能使“部分”达到与整体结构更加相符的状态。
在非平衡状态中,艺术语言的陈述变得让人不知所云。模棱两可的视觉图式使人无法断定整幅画到底有怎样的寓意。这会给我们造成一种感觉,似乎这幅作品是在创作过程中被突然中止了,停在中途拒不前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改。由于整体画面都在呼唤着某种改变,而画面的静止成为这种变化的障碍,艺术的永恒性,就必然让位于由于时间被束缚而造成的挫折感。除了绝无仅有的几个纯属于艺术家正巧偏好这种风格的例子之外,在一般的情况下,都必须付出努力对画面做出改变,从而避免画面这种静止不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