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儒帮简史(历史背景设定)

2022-05-21 16:06 作者:再世儒帮工作室  | 我要投稿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像尧,舜这样用武力统一中原的首领。不过“武”真正开始兴盛,还是在春秋。我们的儒帮,也由此而生。

  春秋时,尚武的社会风气达到了顶峰。在当时的社会,武力就是王道,只有把别人打服才能得到话语权。在这个环境下,孔丘诞生了。

  孔丘在家中排行老二,小时候并不强势,还经常被他的哥哥孔皮欺负。终于,在孔丘十五岁那一天,他终于无法忍受被家暴,开始练武反抗。也就是从他十五岁那一天起,他哥哥就再也没有了相关记载,所以我们对孔皮知之甚少。

  孔丘是练武的奇才,很快就凭实力服众,获得了“军子”的美称--一个人能单挑一个军,这样的实力从古至今只有孔子达到过。因此,孔丘也被尊称为“孔子”。他还收了一堆跟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学帮派--儒帮。而孔丘,就是儒帮初代帮主。

  随着儒帮的兴起,诸如“道派”“兵门”“法家”“纵横道”等武学门派横空出世,还目空一切地不把儒帮当回事。为了服众,孔子带着儒帮弟子,把各派的领导人抡起来辩论,最终确立了儒帮在武林中的统治地位。这段历史后来被称为“百家争鸣”,意为帮派领袖们被抡起来时发出的惨嚎此起彼伏。

  为了防止自己的武艺失传,孔子掐着弟子们的脖子,把老师口述的武功技巧和打架实例记述成《抡语》。可惜后来缺少名师指点,儒家弟子只知道读《抡语》,却很少能实际操作,逐渐失去了反抗的能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百姓读《抡语》后万一有所启发会影响统治,一旦暴动镇都镇不住。于是就灭掉了早已衰弱的儒帮,烧掉了《抡语》,史称“焚书坑儒”。

  后来汉武帝为了让民众恢复武德以抗击匈奴,就修补了一份大不如前的《抡语》,但封面依然是原版。卫青,霍去病等人突然领悟了封面上记载的一点技巧,从而把匈奴揍得满地找牙。于是,这版《抡语》作为武经传到了隋朝和唐朝。并且隋朝和唐朝已经有招收武艺贡生的案例,《抡语》就作为了武学课本。

  唐朝时凭借《抡语》,打出了极大的疆土。而后世的成吉思汗更是凭借着从匈奴那缴获的几张记载个人见解的秦汉《抡语》残本,一路打到了欧洲。

  可惜宋朝时期重文轻武。为了不让百姓那么武德充沛威胁统治,就篡改《抡语》为《论语》,内容变成了道德修养,让民众安心学习,懂得礼让。

  春秋时,每当孔子的弟子打死一个恶霸,就在孔先生的坟头种一棵树,久而久之成了一片森林,被称为“孔林”。而孔子庙本来是一座武庙,是用来纪念孔子徒手掐死当时的鲁国暴君的英勇事迹的。宋仁宗时,为了让百姓仁爱,就重修了孔子庙。至于孔子是文神的传说,也是这个时候编的。

  因为当时有一个儒帮的末代弟子,领悟了一句《抡语》中的话, 就硬生生把考官给仁了,然后掐着文官首领的脖子,让他把自己定成状元。宋仁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编了一个孔子文神保佑的故事,让人们好好学习。将孔庙前比武的活动,改成了吟诗作赋的文斗形式。而且诗歌的题材也逐渐从边疆战场诗,改成了抒情诗。

  就这样,穿着长袍的文弱孔子像站在庙前,悲哀的看着儒家,一步一步的变成了文弱者。

  从此为止《抡语》就彻底失传,存在的仅仅是所谓的“孔圣人”而不是“孔军子”。同时宋朝进一步篡改诗书礼易。四书五经六艺,从原本的各种取人性命的技巧变成了为人品行。即使后来成吉思汗的蒙古族杀入中原,他们年代久远的《抡语》残本经过民族语言的翻译,和中原早已面目全非的《论语》完全对不上号,甚至没人意识到这俩是一个东西。而明朝禁锢思想,八股取士,甚至强制士子学习《论语》。《抡语》最后一丝复兴的希望就此破灭。

  这就是儒帮和《抡语》的前世今生,记录了中华民族从武德充沛变成温良谦让的痛心历程。


设定来自工作室成员:@ADOLF-HENG 

撰写:@杠神斗罗

儒帮简史(历史背景设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