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代火枪战术战例概述

2023-10-01 21:14 作者:金牌防守术  | 我要投稿

自正统十四年李侃设计战车,并在战车上装载上各类枪炮,其后经过郭登、李贤、秦纮、李进、余子俊、刘天和、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等将帅的改进,战车火器战术便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在这里就不在进行论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西平侯沐英在与麓川国主思伦发展开定边之战时,采用迭进法火铳轮射战例。

《太祖实录》所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以战象列阵,沐英则将火铳手和神机箭手分为三排对敌,当麓军战象前进时,明军的第一排的火铳火箭手亦前进,并进发铳箭还击,如果没有击退战象,那第二排的铳手火箭手便上前继续攻击,若还未击退,第三排继往。 乃下令军中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俟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则次行继之;又不退,则三行继之。

《殊域周咨录》卷九所载洪武二十一年, 破贼之术,

多置火铳、神机箭、分吾将士作三行,参差而阵。俟彼象近则前行之铳箭齐发,若阵未退则第二行继之,铳声不绝

,象必惊走,然后大军乘之,破之必矣。明旦,贼悉驱百象来战。象背被甲,负战楼若栏然。英申令诸将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而捷者,一级必赏。退而衄者,全队悉戮。于是将士鼓勇而进,

阵交前军火箭、铳炮连发,星流雷击,山谷震动,象皆惊奔。

寇之勇而力者曰昔刺,亦殊死战。左帅小却,英登高望之,命左右取帅之首来。左师遥见一人拔刀飞骑而下,麾众复前,三军大呼杀入。不移时,斩首三万余级,俘贼众万人,生获四十七象,余党走死山谷中,英奏捷还师。

《太宗实录》卷六十二所载,永乐四年(1406年)12月11日,明军攻克安南重镇多邦城,在城外以火铳为先,发射铳箭击溃安南象兵。 征讨安南总兵官新城伯张辅等,克多邦城……神机将军罗文等,以神机铳翼而前,象皆股慄,又为铳箭所伤,皆退走奔突,贼众溃乱,官军长驱而进。

《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二所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8月21日,永乐第四次北征,提出先用火铳居前挫敌锐气,再以骑兵破其坚阵的战术。 丙寅上命诸将于各营外布阵,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令军士暇间操习,且谕之曰,阵密则固,锋疏则达,战斗之际,首以锐摧其锋,继以骑衝其坚,敌不足畏也。

《宣宗实录》卷之二十所载宣德元年8月20日,朱瞻基前往山东平定朱高煦叛乱,兵围乐安州,用火铳火炮轮番攻打四门。 辛巳昧爽至乐安,驻跸城北时,城中黑气黯黪,如死灰,上分命诸将壁其四门,高煦率叛党伪太师王斌等乘城举砲。大军四门神机铳砲叠发,震如雷霆,其城中乌合之众,环聚城堞顾望股栗。

宣德三年(1428年)明军骑兵火铳轮射战例

《宣宗实录》卷之四十七所载,九月的朱瞻基率三千精骑,携六千战马征兀良哈。遇敌后,明军精骑分两翼包抄夹击,先用弓箭远程抛射,挫败蒙古军锐气,打乱其冲击态势,后再用神机铳更番叠射。 乙卯,车驾出喜峰口,夜,军士皆衔枚,歛甲韬戈,驰四十里。昧爽至嶅彩,见河距虏营二十里,虏望我军,以为戍边之兵,即悉众来战,上命分铁骑为两翼,夹击之。上亲射其前锋三人,壹之两翼飞矢如雨射虏,

虏不能胜,继而神机铳叠发,虏人马死者大半,余悉溃走

。上以数百骑直前,虏望见黄龙旗,知上亲在也,悉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遂获虏生口驼马牛羊辎重。

但是此法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火铳手的组织度和约束性要求很高。如果阵列中的火器手不听指挥,敌军还没进入射程,就胡乱将铳放完,或者是铳手装药太慢,以至不能正常轮换,那么就难以为继。 而且在北方,通常火铳方阵是给骑兵打配合,如果骑兵未能及时发挥突击破阵的效果,亦或无法给火铳方阵提供保护,那么对火铳手将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在南方对待前进缓慢的步兵还好,如果在北方遇到骑兵突袭,将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叶盛《叶文庄公奏疏五》所载正统十四年十月的北京保卫战,高礼和武兴指挥官兵作战,也是采用神机铳居前,马队殿后的战法,结果神机营将火器用尽,而马队官兵非但没有上前与瓦剌军搏杀,反倒往后撤退,以至于失去保护的神机营被杀伤颇多。 臣等访得连日总兵官武兴、高礼等官军与贼对敌,神机营步军向前将火器放尽,其马队官军不行前进策应,且复退步,致贼乘势追赶,杀伤官军数多。

勅总兵等官石亨、于谦并武兴、高礼、孙镗等,务要申明号令,戒飭官军,今后有退缩者,即于军前斩首示众,庶警奸惰。

例如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的幸存者,后任吏部尚书的李贤,他在《古穰杂录摘抄》中提及了正统朝明军火铳战法以及对蒙古骑兵的问题,虽然军中火铳手通常是列成三、四排进行轮射,但是蒙古军只要抓住明军铳手装放弹药不及时的间隙,骑马冲入阵中。 于是有人出主意,应该在火铳军阵的最后一排增造一种大型双头大铳作为预备队,此炮一次装填数发铁弹,弹丸还得涂上毒药,等蒙古军骑马冲杀时,再推出来进行发射。 今皇帝即位,聪明英武,纳谏如流。有人献策云,虏人敢入中国者,只凭好马,扒山过岭,越关而来。若令一带守边者,俱做铁顶橛子,上留一空,安尖头锥子,但系人马过的山岭,遍下锥橛,来者无不中伤,即从其计……又一人献策云,

如今放火枪者,虽有三、四层,他见放了又装药,便放马来冲躧

。若做大样两头铳,装铁弹子数个,擦上毒药,排于四层后,马来齐发,俱打穿肚。曾试验,三百步之外者皆然,献计者,皆升官加赏。

景泰元年(1450年)王淳提及永乐朝军队采用的三人番递法火枪射击战术

《英宗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三所载,京师五军营坐营都指挥佥事王淳于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奏称,现如今的火铳手,放铳虽然是排列数层迭放,前排放完便会退后装药,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就是后面的铳手在继续放铳之时,会因为紧张,有一股脑将火铳全部打尽的风险,以至于再无时间来装药。 于是他建议改用永乐时期的旧法,只安排前面的铳手专职瞄准放铳,且而后面两排的铳手只需传递和装弹药即可。且前排放铳的十一人,每次发射时需间隔一人,也就是只打六铳,还有五铳则不发射,作为预备保险之用。采用此法一样可以做到循环打放不绝,而且更好管束。 ○五军坐营都指挥佥事王淳言,国朝神机枪诚为难敌之兵,但用之不当,盖枪率数层排列,前层既发,退居次层,之后装枪若不量敌远近,一时数层乱发,后无以继,敌遂乘机而进,是乱军引敌自取败绩,臣访求太宗皇帝旧制参为束伍法一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五人,长刀十人,药桶四人,神机枪三十三人。遇敌牌居前,五刀居左,五刀居右,

神机枪前十一人放枪,中十一人转枪,后十一人装药。隔一人放一枪,先放六枪,余五枪备敌进退。前放者,即转空枪于中,中转饱枪于前,转空枪于后,装药更迭而放,次第而转。

擅动滥放者,队长诛之;装药、转枪怠慢不如法者,队副诛之。如此则枪不绝声,对无坚阵。

《于忠肃公文集》所载,景泰二年(1451年)十二月,于谦在【建置五团营疏】中亦用此法,只不过安排更细致。在铳手之前架设鹿角拒马,静等敌军前来交战,先点放鞭炮佯击,令敌军误以为我军铳手已经把火铳胡乱射完,打算趁铳手装药,放马冲杀过来之时,再用火铳,飞枪、火箭、弓弩齐射,若敌军还未退却,便推出大将军炮来轰击。 又贼之所恃者,弓马冲突而巳。贼知我火器一发之后,未免再装迟慢,以此我军放罢火器,就便驰突前来。今若与之对敌,我军列阵,外用鹿角遮护,持满以待。

贼若来紧,坚阵不动,先以弓弩对敌,神铳未发。先以火药爆竹诈之,贼必谓我火药已尽,不复畏避,驰马来攻,则我军火铳火之,飞鎗、火箭、弓矢齐飞。若贼势不动,又以大将军击之。

待贼势动,分调精锐马军用长鎗、大刀、劲弓射砍,步军用团牌腰刀一齐冲入贼阵,或刺射人马,或砍其马足。臣等以身率先,冲冒矢石,奖励士卒,俾无退缩。如有退缩者,即以军法治之。此则臣等愚见,操军出战分合之势,如此。

景泰三年(1452年),兵部提议沿用三排“迭进法”来使用火铳

《于忠肃集》卷五,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兵部在对北方北边修战的问题上,根据铁岭卫军人曹习古的献策,做出指导性要求。对于火枪的使用,继续采用“迭进法”来放铳。也就是分为三班,一排打完,便退后装药和铳箭,二排上前放铳,余者按此法轮番射击。 兵部为陈言事,兵科抄出辽东铁岭卫军曹习古谨进策言,尝谓保国之要,莫先于武备;安民之务,必急于御敌。武备修,则国家寜谧;诸盗息,则黔黎乐业;国防民安,而天下和平矣。迩者北骑逞威,深入京畿恣为剽掠,被其荼毒人皆痛切。

今虽附顺,而猖獗之势暂息,觊觎之心尤存,将欲缓其师,懈其兵也,不可不为之备。孙子曰:无约而请和者,计谋也。又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吴畧曰:君子于平安之世,刀剑不离其身,所以安居虑危,治平防盗之故。为今之计,当坚甲利兵、深沟高垒、储粮练士、秣马养锐、严饬防备。及用行间,则敌可息,所有备御切要之事,谨陈于左。该通政使司官奏,奉圣旨该衙门看,钦此。

该兵科参看得军人曹习古献策,自干理合具本奏闻,今却止将本策径进,事属有违,宜从抄行通抄到部,除战车粮储行移工部等衙门另行外,参照军人曹习古不合,止将本策径进不行,具奏事属有违,难比差错。今既该科参出,合行廵按山东监察御史将本军提问如律但系建言事理,今将所言事件,逐一议拟开坐,谨题请旨。

计开

……夫神铳即古之飞火鎗也,乃兵中第一利器,边人最所畏者,奈铳手既发一箭再装药线,不及见敌冲突,及遇狂风骤雨,大雪黒雾,惊怖不能展施,箭有不中,敌视为常,直冲根前。

今每队合设铳手三班,一班发箭即退装药,二班发箭装药,三班趋前发箭。三班更相装药,举铳必中。

敌之人马其放箭不逺,只在三四十步间,望人头面颡喉才发,今军盔前檐合垂齐眉,后檐合垂齐项,左右加掩耳,甲领高防喉颈,面带神脸,以铜为之。青赤二色以壮军威,烧酒湿纸干为药线,使不透雨,

凡遇敌阵,当令游兵周围急撒铁木蒺藜,以阻其阵,俾不得奔趋。且神铳有一百步力,彼阵既阻,此铳可施,使敌不能进退者此也

,前件看得,在京各营见有操练之法,其团牌火器并头盔防顶等件,俱系常用器具,但恐中间制造之法,比与所言大同小异,合行五军、三千、神机等营,总督总兵等官,径自从长采择,若是其言果有可行,就便依法措置,不许偏执有悮事机。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在《丘文庄公文集》四中,大学士丘濬认为于蒙古军对阵交战,建议采用番递法,选一个眼力好的专门来放铳,其余的四名士兵给其装放弹药,传递火铳。每放一铳还有燃放鞭炮,以便惊扰敌军,让其不知虚实。 自有此器以来,中国所以得志于四夷者,往往藉此,然而久而人玩敌,人习知其故,或出其巧智以为之避就者,亦不能无也,何也。葢士执此鎗而用之也,人特一具,自实以药,一发之后,仓卒无以继之,敌知其然,凡临战阵,必伏其身,俟我火发,声闻之级,即冲突而来。请自今以后,

凡火鎗手,必五人为伍,就其中择一人,或二人,心定而手捷目疾者专司持放,其三四人,互为实药,番递以进。

专俾一人点放,或高或下,或左或右,应机迁就,则发无不中者矣。宜用纸为爆,其声与火鎗等者,每发一鎗,必连放三五纸爆,或前或后以混乱之。使敌不知所避。如此则其用不测。而无敌于天下矣。​书生不经战,陈以意消息而为此说,乞下曾经战陈者,议其可否以闻。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陕西的五层火枪迭进法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二百三十八所载,曾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条议复套】中则继续让火铳手采用迭进法,或许是因为之前的火铳三排叠射,难免装药轮换上不够连续,于是将火铳手阵列增加到五排。 也就是说在嘉靖前后,番递法和迭进法是同时存在的状态,而且均有优势。 火器为御虏长技。尤该多备。大约预备五层,头层打毕即退。再装火药。二层打之。二层打即毕即退。再装火药。三层打之。四层五层无不皆然。周而复始。火炮不绝。久则演熟。可以破众摧坚矣。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浙江的五层火枪番递法

戚继光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成书的《纪效新书》中指出,自己在南方征剿倭寇之时,火铳手长因训练不够熟练,自己装药难免会手忙脚乱,进而贻误战机,这时采用五人番递法则更好。 但在后文中,戚继光又声称此法只适合比较安定且阵位固定的守城作战,因为野外布阵作战时,常会出现队伍在行军途中走乱走失的问题,到时候若凑不齐一组铳手,难免会影响战事以及士气。而且这种阵法更适用于需要人辅助点火的长管火门枪(边铳),火绳枪手还是自装自打更方便。 初谓铳手自装自点放,不惟仓卒之际迟延,且火绳照管不及,每将火药烧发,常致营中自乱;且一手托铳,一手点火,点毕且托之,即不中矣。令炮手另聚为伍,四人给炮四管,或专用一人擎、一人点放,二人专管装药、抽换其点火,一人兼传递,庶无他失,可以成功。

但此法只可施于城守,若临阵,不无人路错乱、引军夺气,边铳可用此法,鸟铳还是单人自放又便。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骑兵使用火绳枪回旋战术以及火绳枪多层轮射战法

《江南经略》七卷上所载【行军节制计五十六条】 沿海的明军骑兵,使用鸟铳或弓箭盘旋绕敌环击,其目的主要是鼓舞士气,并扰乱倭寇阵型。马兵又可分派队伍前后,起到领队保护或监督步军冲锋之用。 为了解决鸟铳手一发之后再难续放的问题,则将鸟铳手分为数层,使用连环叠放的战法提高火力持续性。 沿海护塘可用马兵,如见贼登岸,

马兵以鸟铳、弓箭盘旋制之

,不但壮歩卒之气,亦全胜之道也。今后本地有马,儘数发出,自成一队助战,併出入兵间领队押队。

鸟铳最利而捷,但苦于不能接济,贼每见铳来,伏地而避,见铳不能应手即便衝来,今后分为数层,不得早放,仍用短兵卫之。

永宁古城火神庙内的万历时期壁画,里面的三眼铳骑兵和鸟枪骑兵。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江苏的抗倭战争中,唐顺之首次将火绳枪兵用于冲阵冲锋。此后该冲阵之法亦被谭纶、戚继光、蔡复一等将帅沿用。

《新刊荆川先生外集》卷之三所载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唐顺之在(今江苏盐城市西北)击败倭寇,残余倭寇退到庙湾老巢(在今盐城阜宁)。五月的庙湾之战中,唐顺之身披铠甲,令沈迁鸟铳手率先冲锋,溆浦兵则随后翻栅而入,处州兵最后压进,双方杀伤相当。其后唐顺之又马不停蹄的与卢镗、刘显等将领进攻盘踞在三沙一带的倭敌,复令卢镗率鸟铳手优先冲阵。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江苏明军使用火绳枪轮番射击,击破入侵江北的倭寇。

《李襄敏公奏议》卷十所载:提督江淮军务的李遂在【生还飞报全捷疏】中,称嘉靖三十八年七月,明军在仲家园之战中,各营出鸟铳一千余鋌,相继轮番迭进射击不断,此战斩获倭级二百八十,缴获的倭寇大量军器,其中有一些鸟铳上有铜嵌铭文,诸如带有“卢总兵千文字号”字样的有十二门、富安等县制造的有十三门。从而可以确定倭寇使用的一些武器是来自抢获的明军军械。 又令马兵列营侦贼冲突夹击,贼急不次,捨命拥出,各营鸟铳千余,相继迭发,步兵突前横砍,贼不能奔,屡出屡却,各营血战二十余合,贼皆罗拜乞哀,我兵益加奋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广东潮阳县民兵使用火绳枪狙杀倭寇

《潮阳县志》卷二所载,潮阳县中一名少年士兵,用火绳枪连续狙杀躲在城外乔松之上的倭寇哨兵,保护了城内将士和百姓的安全。 南郭陈氏有乔松一株高可数丈许,贼营其宅,因援松而上,结小窼于树杪,俯视城中,秋毫无遗者。城守者稍不为备,輙中流矢,城南行人为断。其时城中有一少年,自言能弹飞鸟,因募使独守一堞,我兵辅之,即以鸟铳隐堞中,仰射之三发三中,窼坠贼死,阁枯枝上,至腐败为乌鸢所食。

嘉靖四十三年(1565年),宁夏边军火绳枪轮射战术

隆庆元年,担任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的王崇古曾言他于嘉靖四十三年巡抚宁夏边堡之时,当地守军在抵抗蒙古入侵的战争中,多采用轮番装打的战法。 《皇明经世文编》王鉴川文集四○陜西四镇军务事宜疏【全陕军务】 各镇节年各有制造火器、随宜给用、但应用数多、制发有限、各路城堡星散,边垣亘长,每遇秋防,分兵摆守,率不足用,

且火器之点放,多不过三出,即桶热不可复用,故御虏攻冲,每军非多带二三杆,不敷轮番装打。

臣前抚宁夏,历查各军营城堡火器不堪者改造、数少者制发,添造鸟铳二千杆,分给战兵,选师教演,战守咸资。

隆庆四年(1570年),福建漳州火绳枪轮射战术

万历本《漳州府志》所载隆庆四年(1570年),漳州府同知罗拱辰提到鸟铳发射繁琐不便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铳手众多,更番迭进,保证火力不间断,该法不利于崎岖山地,适合于平原旷野。 陆战器械,今边海惟鸟铳、弓矢、枪筅、藤牌均之为利器也,但鸟铳放发不快,必须铳手众多,更番迭进,罔有间歇。敌若冲逼,众技相维,乃能制胜,此惟平原旷野为利。

成书于隆庆五年(1571年)的《练兵实纪》卷四 练手足·校火器所载,戚继光的步营单独行动时,基本是以几十人的小阵型为主,鸟铳六人为一组,分为两层,一班放完二班接替。 “凡铳把,必以百步为准,每把六人为一班,鸣锣一声,一人举放。大铳以长声喇叭一声,举放一位,大铳每人以三发为止。鸟铳快枪,每人以六发为止,报名下筹,俱照射箭例。凡鸟铳手,须眼看两照星,铳去不动手,不转头,又中多者为上,打放如式而中少者次之,转头摇手,虽中而在下等。

放完一班,第一铳又装毕,再放为快。

《练兵实纪》卷五 练营阵·操马兵所载,戚继光的火器轮射战术通常是采取各类火器协同作战的方式前一二排为火器手,第三排为火箭手和虎蹲炮手,四五排为弓箭手。依次射到敌军距离三十步为止,改换鸳鸯阵进行肉搏战 “贼至一百步内,掌天鹅声喇叭一遍,外围步战之兵,第一层枪铳手,举放一次。又吹天鹅声一遍,第二层枪铳手举放一次。……又吹天鹅声一次,第三层镋钯手,就于钯上架放火箭,不拘几枝,毕,放虎蹲炮。又吹天鹅声一次,第四层、五层俱出,将杀器放在地,与队总俱射箭,贼至三十步以里,摔钹疾响,止各兵收了长器,俱执起短兵,摆鸳鸯阵”

《练兵实纪》卷五 练营阵·操车骑中也是体现出戚继光的各色火器协同作战的思想。根据喇叭声的次数,先车兵鸟铳轮放两次,再骑兵铳手轮放两次,接着施放火箭,最后齐放佛郎机炮。若敌军还不撤退,就再从头轮回,继续放鸟铳和火箭火炮,连放一整天不停息。 一齐报贼已近三百步,望旗四面绕转向上。听举变令炮一声,听吹哱啰,马兵下马者,整火器备更番,车兵照责任。再吹哱啰,中部马兵上马,车正上车,营将抵车城之下,贼至一百步之内,望旗平磨四绕不止。举变令炮一声,吹天鹅声喇叭一次,车兵鸟铳放一次。再吹又放一次,又吹,马兵各第一伍铳手放一次,又吹又放一次。放完放起火一枝,火箭齐放无次。又吹将佛狼机齐放一次,又吹仍轮鸟铳,放过仍又轮机箭,如此周而复始,更番不歇。若一日贼不退,便轮放一日不歇。

《戚少保集》卷五《上军政事宜》提及了戚继光对北方军队所用快枪这种火铳的吐槽,认为这种火器使用麻烦,如果要保证火力连续,必须分为八九排进行轮换交替射击才能行,但是若阵型排的太厚,控制战场的宽度就会变得狭窄。加上快枪质量粗恶,破甲能力差,士兵临阵慌张等各种因素,即便如此阵型,发挥的效果也并不好。 即以一营之军三千俱为火器,一字列之,前行发铳,后行不得复举,又恐一放而尽也。必须分为八、九班,是三千之火器,八、九班轮之,每次仅得三、四百。

佘自强在万历二十年前后成书的《治谱》中所载火铳九人番递法,一人专管瞄准放铳,其余八人则为其运铳、换铳、装药、点火。 铳曰放铳,犹如放箭之义,取其相的而放也,眼的手的。方是放手一人,专管放铳,装药、运铳、换铳、点火,每一人需八九人扶事,方可源源打去,铳铳不差。

成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神器谱》卷四所载,赵士祯认为鸟铳打放应采用番递法,五人为一组,挑一人射击,其余四人分别来装药传递。但是根据戚继光实战总结出来的经验来看,此法不利于野战,仅适合守城战。 而且赵士祯在后文中也提到此法的麻烦之处,那就是铳手和装填手必须配合的非常妥当,若临时找其他士兵来替代装填手的任务,装药量难免出现多寡不均。提到的这个问题和戚继光所说的基本一致(主要是普通士兵也不会准备装定好火药的小竹筒) 每铳五门,于铳手五人之中择一胆大有气力者,专管打放,令四人在后装饱,时常服习。若平原旷野之间,去敌一二百步,譬如一军五千人,内有火车数辆,鸟铳五百门。先以火车振扬军威,然后用鸟铳百门,佐以弓矢、火箭,陆续弹射。纵有数万贼徒,未必便敢冲突。若远道趋利,未择战场,或仓卒遇敌,遽难成列,而又无车以为前拒,尤宜依此法运用。使三军之士,得以整顿队伍。稍治其气,从容接战。否则敌必乘我之乱,击我未定。易而险之,乱而安之,反客为主,转劳为逸,非此不可。

放铳干系甚大,切不宜托不同心人并未经打放之辈。装饱,若不得已有别人装来者,须用搠杖试探停妥,多则将前多装分数药倾出。只坏铳筒,尚是小事,两傍人及自己性命岂可轻忽?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贵州巡抚的郭子章给参与播州之战的贵州军下达的军令,沿用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要求。

《蠙衣生黔草》卷十一所载万历二十八年,贵州巡抚的郭子章为保证每哨鸟铳手能专心杀敌,给参与播州之战的贵州军颁令【讨播誓师条约】。规定首级只能由专人割取,而鸟铳手、火器手和军队一起行动时,只许对敌冲锋,不许割取首级,凡是参与抢夺首级的士兵,直接斩首。 并规定,鸟铳火器手,需要等到敌人在七八十步之内,听掌号手吹天鹅喇叭声后,才能射击,如果有不听号令,胡乱放铳且放铳时不认真瞄准的士兵,直接斩首。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成书的《开原图说》总结了以往辽东地区各种火器的定位,例如鸟铳远距离射击十分精准,所以常被用来狙杀敌军头目,以打击敌方士气之用。而三眼铳虽然在射程和精准度上远不如鸟铳,但胜在简便易操作,临阵之时来不及瞄准,只需铳手将三眼铳对准大致方向,前后交替,轮番射击不停,依靠火力密度压制敌人。 《开原图说》 古人制造各样火器俱足御虏,

然营中所便奇巧莫过鸟机,不过以之歼渠魁之用而已。

其催锋陷阵凶狠无过灭虏炮,简便无过三眼枪,第临阵张皇之际,岂暇细认照准星,只要演得苗头不低不高,临事点放得齐,后边装替得快,装不误打,打不误装,更番熟习如雨不绝,斯为得法。​

《开原图说》中辽东三眼铳骑手和炮兵的作战模式。

三眼铳轮射战术

三眼铳手和炮手分为四大方形阵列,每方阵分四排,共有三眼铳手八十名,炮手二十名(火炮十门),每一排铳手二十名,炮手四名(火炮两门) 遇到敌军则下马安设拒马枪,听铜钲来放铳,敲三次则放三次,若敌军不退,则连续敲击铜钲,四排的三眼铳和火炮更番装打射击。 若追击敌人突发遭遇战,则不下马,四阵列为长条阵型,四排三眼铳轮番迭进射击。

轻型马驮火炮轮射战术

骑兵分为四大方形阵,先将骡子上的火炮卸下,以八门火炮为一阵,一阵分两排,每排四炮,炮兵十六人,四阵共有三十二门火炮,炮兵一百二十八名。 每排炮兵十六人,炮手分为两组,一组八人(每组瞄具手一人,点火手一人,插药线一人,装药手一人兼装填杆手,装弹手一人兼装填杆手,三人管骡马)前后两排共四组炮手,火炮交替开火 正兵枪手四百名分为四方,每方一百名,百总统之,共百总四人。每总分为四队,队二十五人,队长统之,共队长十六人。每方大炮十位,四方四十位,一炮二人,共炮手八十名。每方三眼枪八十杆,四方三眼枪三百二十杆,共枪手三百二十名。每枪十杆间大炮一位,共大炮八位,余二位设于营门。车营既苦无军,若前无障拒又不得施火器之用,每方且安拒马枪八十架,四方共三百二十架,行则带于枪手,马上驻则以铁锁环之,此方营也。其中子营以协营门,下人役二百名,内丁一百名,中军内丁五十名,共三百五十名,分十四队,羽翼主将即兵法所谓握机也。

其射打号令掌,一声号各枪手上马,二声号各挨队伍站立,三声号各照队伍前行。遇敌掌喇叭即止,点鼓下营,枪炮手各按队伍摆列,先列拒马枪,次大炮及三眼枪,摆列齐备。摔响钹一声鼓止,

如遇贼冲,一阵击金一声,枪手点放三眼枪一孔,击金第二声点放第二孔,击金第三声点放第三孔。如遇贼三连冲不止,则连声击金,枪炮更番装打不绝。

则退起营,掌号一声收拒马枪及枪炮入队,二声号上马,三声号条队前行。

若追袭之际,卒遇逹贼不及下营,枪炮各按队伍条为长营轮番更打且战且行,有进无退焉。

逹若与贼持久,欲使炮声不绝,则以四炮为朋,每方二朋,四方八朋,共炮三十二位。每朋马兵十六名,骡四头,八朋共马军一百二十八名,骡三十二头。

一朋十六人之中选能干有眼力者一人看苗头,选有胆气者一人点放,选手疾者一人安火线,选便利者一人装火药,一人装大小铅子,再选有力者专管捅炮二人,一炮共八人,余三人捉马骡。

看苗头及点放二人在营前不动,装完候放之炮在见放炮后之左,安火线装火药铅子三人,在装完候放炮之后,放过候装之炮在装炮三人之后,各专一事不许错乱,各按方位不许挪动,轮流装替更番打放,庶循环不绝。

每朋布药袋一筒,木马二十筒,皮条串带装火药之人司之,大小铅子袋一筒,木手捶一柄,铁通杖一根,皮条串带装铅子之人司之,火线袋一筒,铁锥二把,小刀一把,皮条串带安火线之人司之,火绳点放之人司之,支炮木马厚薄不等三四十筒,皮条串带看苗头之人司之,平居‘稽’查庶临事无误。

这在《职方疏草》中亦有提及用辽东明军常用鸟铳狙杀蒙古军头目以挫敌军锐气。

崇祯八年,山东总兵倪宠根据自己于崇祯六年在河南围剿农民军三十六营的经验,认为农民军打仗别无他法,无非只是仗着人数众多蜂拥冲锋之策,所以用火器来剿农民军最为有效,于是计划抽调陆军三营各一千火器手,训练三眼铳三排轮射之法。 首先将三千铳手分为三组,每组一千人。 当第一组射完三千发弹丸后,第二组接替一队进行射击,一组撤下填弹装药。 二组射完后,三组接替二队进行射击,二组撤下填弹装药。 此前装弹完毕的一组则做好接替三组准备新一轮射击。以此保证火力持续输出不断绝。 今议陆兵三营,每营摘练火器手一千,共合三千,以三千人分为三班,更番装放,盖一人每枪三发,以千人计则三千发矣。头班千人放完,再以二班千人之夙装者继之,其头班者便可以趁隙装药入子矣,二班放完照前装药入子,而三班之夙装者继之,三班放完而头班者蚤(早)已装完,又可继发。使砲火不绝,如环无端。

《明大司马卢公奏议》卷五所载,崇祯九年,卢象升的步营火器手的阵列训练组成和倪宠的差不多,以五十人为一队,前后共列四队,依次轮放火器。 火器手五十人为一队,共列四队,听掌号齐射。放毕即以头队做四队,二队做头队,更番迭放。

云南骑兵使用鸟枪通常作为追击时射敌之用,但是考虑到交铳身管长,不利装填,效率不如短铳,可能短兵交锋时还是以弓箭和腰刀为主亦或者使用三眼铳。 《平寇志》所载,崇祯十一年,张献忠在明军的围剿下,被迫向时任兵部尚书总理六省军务的熊文灿投降。熊文灿便将张献忠安置在谷城,并给张献忠下发了半年的军饷。 谷城原本有龙在田部的二千人云南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装备优良,按《平寇志》记载该部滇军不仅有大量的鸟(交)铳骑兵,而且还有战象。“马上鸟枪疾利,能取人于百步之外,人马俱洞穿,所部土司独牙象,贼马不能当。” 《桐城方氏七代遗书》卷七【查参疏】所载,这支滇军让张献忠颇为畏惧,于是他表面上主动的与龙在田交好,甚至传出他拜龙在田为义父,并向其提供了大量珠宝,颇得龙在田的好感,于是给张献忠提供了大量好马和精良鸟铳作为还礼。 不想张献忠暗地里则散布谣言,声称滇兵军纪不好,危害地方。熊文灿得知,便将龙在田所部调回云南。张献忠听闻,高兴的拍掌叫好,声称:吾所畏者,马上鸟枪追逐耳,龙兵已去,我举事,即有急更掉龙兵,往返一年,吾事济矣”

《三湘从事录》所载隆武二年(1646年)的潼溪之战,军章旷令黎平土师参将姚友兴、蓝监纪、广西柳州往目副将覃裕春在潼溪用鸟铳迭放轮射法击败清军,斩获数千。 “裕春与姚、蓝共兵八千,内有鸟铳六千,发同裕春布置,将鸟铳分作三排轮放...... 东方才白,敌万骑齐来,环营数匝。先放鸟铳一排,仆尸数百,溃然而解。少顷,又合一围,又放鸟铳一排,敌又仆尸数百,救死扶伤,不敢向迩。”。

明代火枪战术战例概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