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3.2.1.2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我们周围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唯物辩证法首先指出,整个自然界是物质的,非物质的超自然的世界是没有的。
在天文学、地质学和其他有关的自然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中间很自然地流行着关于“两个世界”的偏见。这种偏见认为,在人们所居住的这个物质的“地上”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由“上帝”、“灵魂”等等居住的非物质的“天上”世界。于是,唯心论和宗教就利用人们知识上的这种缺陷,利用科学暂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大肆宣扬神秘主义。例如,它们硬说,地球是上帝选定的“宇宙中心”,而人是上帝安放在地球上的灵物。它们又说,“地上”世界同“天上”世界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世界,“地上”世界是不完美的,“天上”世界是完美的。如此等等。但是,科学的发展终于粉碎了这些谬论。哥白尼证明,地球并不是什么“宇宙中心”,而只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普通星球之一。伽利略、开卜勒、牛顿等人的工作,进一步揭示了整个太阳系是按照统一的自然规律运行的。现代科学依靠光谱分析、对宇宙射线的研究和对陨石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证明了一切观察所及的天体都是由普通化学元素或基本粒子构成的,辽阔的太空充满着实物粒子或场。这些事实令人信服地表明,整个宇宙天体完全是物质的,根本没有什么非物质的“天上世界”。
如果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唯心论否认宏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谬论已经越来越失去了立足之地的话,那么,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以来,唯心论却在自然科学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中极力寻找它们的避难所。例如,当现代物理学发现了一系列基本粒子时,唯心论者就以这些粒子的特性不符合于传统的机械的物质结构观念为理由,否认它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批判过了。又如,当现代物理学发现了“场”的时候,唯心论者又以场具有不同于实物粒子的若干物理特性为理由,否认场的物质性,并从而否认整个微观世界以至整个世界的物质性。诚然,场和实物粒子在物理特性上是有差别的,但是这种差别丝毫不能证明场是非物质的东西。唯物辩证法早就指出过,物质的物理特性如何同物质是否存在于意识之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何况现代物理学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证明,场和实物粒子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每一个粒子都有相对应的场,每一个场也都有相对应的粒子;场的激发就表示粒子的产生,场的激发的消失就表示粒子的消失。现代物理学用“量子场”这个概念来表示粒子和场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量子场的各种受激态来说明处在各种不同状态下的基本粒子系统。这就表明,场同实物粒子一样是物质的东西,它无非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已。由此可见,唯心论者利用物理学在微观世界方面的新发现来否认世界的物质性的企图,每一次都遭到了失败。科学的发展日益证明,不管微观世界的情况多么特殊,它们在物质性这一点上同宏观世界是毫无区别的。
有机界是同无机界有重大区别的领域。在这里活动着的是有生命的物体。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于是唯心论和宗教就宣称,有机体是非物质的本原即“灵魂”或“生命力”的寓所,是上帝用来“创造”生命的材料。这种观点不但为唯心论的哲学家们和僧侣们所宣扬,而且也为那些受唯心论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们所附和。但是,科学的发展终于证明了,生命并不是非物质的东西,而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周围的物质环境进行新陈代谢,从而不断地更新自已的化学成分。当新陈代谢进行着的时候,生物就活着;新陈代谢一停止,生物就死亡。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生命,我们就发现生命是和某种蛋白体联系的,而且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不处于解体过程中的蛋白体,我们也无例外地发现生命现象。”[1]而蛋白体无非是由与构成无机物的化学元素同样的化学元素(氧、碳、氢、氮、硫、磷、钾、铁、镁、钙、钠、氯等)组成的,是地球上的物质长期的化学演化的结果,是以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包括许多大分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这些成就表明,生命完全是物质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用什么神秘的精神力量来说明它。
由此可见,整个自然界,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世界到有机世界,都是统一于物质的。所谓“上帝”、“灵魂”等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是没有存在的余地的。
注:
[1]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