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模拟题?论述类+实用类+散文!【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必会大题!
下三题都为一种题:建立起题目和原文材料的关系

[有关材料截取]
材料二:
“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预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们的人才观和发展观,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公平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面向最广大儿童的因材施教,只有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拔尖。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群体概念,具备复杂特征。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能力、动机、性格三方面素质。其中能力包括言语(语言,交往)和计算能力,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艺术)、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机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积极认识、特定认知情感、优势与兴趣;性格包括人格、态度和意志、人际交往。其中,动机和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动机强调人与所学内容的关系,性格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同于天才,而是能力、动机和性格有机融合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STEM)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
(摘编自张晓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由“拔尖”转向“普育”》)
材料三: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要开发、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需要包容人的差异性,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时间,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面,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摘编自王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
思路分析:
“青蓝”不是重点,第二层是重点(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 )→以后看思维导图主要看第二层级的哦
整合答案:①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对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②拓展性课程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潜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③课程强调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


8.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析:写花草树木的作用题(景物作用题)
答案:①对人物:体现专家干部们的闲情逸致与儒雅的生活;②对情节:伴随着“我”的长大,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③对环境:体现协和大院的环境优雅;④对主旨:体现生命力的旺盛;
整合答案:①花草树木可以表现协和大院的美好环境,这与作者的童年生活及其成长记忆息息相关;②借助与花草树木相关的场景描写,可以折射出生活在大院里的人物特点以及相互关爱、尊重文明的传统;③花草树木被呵护、破坏、重新种植等命运演变,可侧面反映大院的历史沧桑,体现作者对美好人性复归的喜悦(主旨)。(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文本一发表时副标题为“协和大院故事之一”,三十年后作者出版纪实文学《协和大院》,文本一为该书序言。请依据文本一、二,分析作者在讲述协和大院故事上有何特点。(6分)
分析:在讲述协和大院故事上有何特点→叙述特征题【答题角度:内容-线索、重点、特点,形式-角度、顺序、语言】
答案:

整合答案:①运用第一人称,从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协和大院的故事,真实自然。②既有整体概述,又选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件和细节来展现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大院精神,折射出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③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讲述大院往事,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生动细腻而饱含深情。④在讲述中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在后面:有同学反应字空行太多了,我重新调整了一下排版。大家如果觉得好的话就点一个免费的赞让更多人看到优秀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