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吼式打假”视频横行:揭示社会问题还是追求流量?
近日,在海南三亚海鲜市场,一名名为“铁头惩恶扬善”的打假博主大声疾呼,要求商家关门并进行举报。而这类似的打假视频,近来似乎成了自媒体的新流行,一些博主甚至利用打假来进行直播带货,引发了网友们褒贬不一的意见。
有些人认为,博主的“嘶吼式打假”,或许只是为了吸引关注,其动机不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赚取流量和变现。这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质疑声?在笔者看来,我们不能单纯地通过外在形式来评判“嘶吼式打假”,而应该依据事实和法律来判断其价值。
无论博主采取何种形式,无论其打假的方式是“温和”还是“嘶吼”,无论是否带货,只要所揭示的问题确实存在,并能对商家和相关行业起到揭露、督促、促使整改的作用,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意识,教育引导消费者加强维权能力,那么这种行为就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法治的一部分。
每个消费者,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评测类、探店类或是进行“打假直播”的特殊消费者,都享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监督权,都有权利揭露、批评、投诉和举报商家制假售假、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显然,博主的“嘶吼式打假”是属于消费者监督权范畴内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以何种方式行使消费者监督权,都必须遵守事实,诚实守信,不可以偏概全,不可编造虚假信息,不可捏造事实,也不能以曝光问题或维权索赔为借口,索取超过正常诉求的赔偿。
事实上,
据梳理网上相关内容发现,有一些博主在打假过程中夸大其词,夸大注水,把小问题夸大成大问题,把一个商家的问题夸大为整个市场甚至整个行业或地区的问题;还有些博主歪曲事实,捏造虚假信息,制造莫须有的话题;还有些博主对商家进行勒索敲诈等行为......这些行为都超出了正常消费监督的范畴,涉嫌扰乱市场秩序,误导消费者,侵犯商家的合法权益。
此外,一些博主利用打假的压力,逼迫商家关门或对其采取过重的处罚,也是不妥之举,他们无权擅自对商家进行惩罚,而商家是否涉嫌违法侵权、是否应该关门停业、应该承担何种责任,这都应由监管部门依法调查确认,并做出相应决定。
因此,博主的“嘶吼式打假”不能演变成“嘶吼式侵权”或“嘶吼式假打”。博主和其他网友也应增强自律和法律意识,尊重法律底线,规范消费监督和维权行为,并主动避免触碰违法侵权的禁区和风险区。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网络监管机构等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自媒体运营者了解法律、遵守法律,将自媒体打假行为的负面清单公之于众。
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应结合网络巡查和投诉举报渠道,积极收集自媒体在打假过程中歪曲事实、造谣诽谤、敲诈勒索等问题的线索,并根据核查情况,采取查处、限期整改、下架视频、封禁账号等措施。这样,才能让那些从事“嘶吼式侵权”的“打假”博主,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并对博主的“嘶吼式打假”施加监督的紧箍咒,推动净化消费监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