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科普】1888至1914年德意志帝国海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炮炮塔结构变迁
鉴于许多朋友经常有意无意地把德三的一些问题转移到德二上来,我决定写一篇小专栏简单解释一下一个主要的误会,即炮塔问题。

注:德二海军从“腓特烈三世皇帝”级开始使用速射主炮

“齐格弗里德”/“奥丁”级岸防使用的MPL C/88/90/93式炮塔,采用手动吊机装填;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使用的DrhL C/92式炮塔,装填方式和前者相似。


前两艘“腓特烈三世皇帝”级战列舰和“俾斯麦侯爵”号大型巡洋舰使用的DrhL C/97式炮塔,采用和前一级战列舰相同的手动装填模式;旋转机构(包括装甲)重220-235吨

后三艘“腓特烈三世皇帝”级战列舰使用的DrhL C/98式炮塔,首次配备了单段台式自动扬弹机,将装填时间从42秒减到35秒;旋转机构重245-253吨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使用的新式DrhL C/98(不可与单装的C/99混淆)炮塔,将台式扬弹机改为筒式,弹药库位置加深

“布伦瑞克”和“德意志”级战列舰使用的DrhL C/01式炮塔,装填系统结构和前一级相仿;旋转机构重389吨,火炮轴线距离1.84m,炮塔内径7.89m

“拿骚”级战列舰使用的侧翼DrhL C/06式炮塔,注意其中央扬弹机后部带有一个辅助扬药机;旋转机构重418吨,火炮轴线距离2.27m,炮塔内径7.8m

“拿骚”(艏艉)与“冯·德·坦恩”级使用的DrhL C/07式炮塔,采用德式特色两段式扬弹机(炮管外侧的中央直通段运送发射药,炮管内侧的后段运送炮弹,抵达炮室后通过通道滚动至炮尾后部进行装填),其中央直通段有一段向后延伸直到后段侧面的平台,可以储存发射药;这种扬弹机布局提高了主炮射速(装填时间24-30秒)并没有让该型炮塔的尺寸达到惊人的水平,比“无畏”的12英寸炮塔略小;旋转机构重425-435吨,火炮轴线距离同C/06,炮塔内径8.1m

“毛奇”级使用的DrhL C/08式炮塔,输弹系统基本和C/07式相仿;旋转机构重440-448吨,尺寸同C/07式

“塞德里茨”级使用的DrhL C/10式炮塔,输弹系统基本和C/08式相仿;旋转机构重444-457吨,尺寸同C/08式

“赫尔戈兰”级使用的DrhL C/08式炮塔,输弹系统和280炮无畏舰基本相仿;旋转机构重522-558吨,火炮轴线距离2.7m,炮塔内径8.5m(英国人的50倍径12英寸MK XII采用的BXI式炮塔内径反而比德国人的还大0.03m)

“皇帝”级使用的DrhL C/09式炮塔,其各类参数同C/08式;“国王”级的C/11式和“德弗林格尔”/“吕佐夫”号的C/12式炮塔同上

“德弗林格尔”/“吕佐夫”号的D炮塔,由于该炮塔空间紧凑到无法设置装弹室,其后部扬弹机被直接下延至弹库,并将弹库和药库互换位置。

“兴登堡”号使用的DrhL C/13式炮塔,供弹系统全部采用了“德弗林格尔”/“吕佐夫”号D炮塔的模式,并更换了7.8m测距仪。

“巴伐利亚”级前两舰使用的DrhL C/13式炮塔,德系“特色”大座圈的始创者。由于更重的炮弹在从中轴扬弹机滚动至炮尾时会对通道造成轻微损坏,德国人在新炮塔中部装设了一个伸缩托弹臂,装填时只需先将弹药直线向后推送至托弹臂篮完成组装,再将其对准炮尾进行装填。新炮塔将原本分段的扬弹机合并一体置于两炮中间,扬弹机上的输弹车同时运送2枚炮弹和2具药筒。

德国人为了让射速更快,还在除Y炮塔以外的三个炮塔的药库上层准备了一个辅助装弹间,储备8枚炮弹以缩短输弹车路程。在如此设计的加持下,“巴伐利亚”级获得了23秒的最快射速,比QE快出7-13秒,但同时,其炮塔座圈内径和火炮轴线距离也分别高达10m(QE为9.3m)和3.8m(QE为2.3m)。这种设计在1912年看起来尚且合乎情理,但其被继承到了30年代就显得鸡肋了,以至于给绝大多数人造成了“德系炮塔座圈全都很大”的严重误解。
不过,根据英国人的评估,这类炮塔的防火性能并不太好。在交战距离变远后,实战射速也基本不会按照最大射速进行。
“巴伐利亚”的炮塔旋转机构重量只有609.9-629.9吨,800多吨的数据是加上炮管与火控等设备后才得出的,详见CV13517437。
“巴伐利亚”级后两舰使用的C/14炮塔参数基本和C/13相符;“马肯森”级使用的C/14炮塔的设计模式也和380炮塔区别不大。
综上所述,横楔炮闩实际上并没有明显影响德国海军的炮塔尺寸。
另外,炮塔真的越小越能体现“节省吨位”吗?实际上,每个国家的需求不同,诞生的设计也不同。美国海军“内华达”级的14英寸三联装炮塔底座内径仅9.1m,但并非讨所有人欢喜(因为我并不看USN,所以这里仅谈德国人的评价,非踩一捧一):

显而易见,德二海军武器局认为美式的供弹系统和炮塔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实际上如此布局确实会影响射速和精准度):“这种设计在军事上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取的” (Konstruktion [sei] bei uns militärisch unmöglich)。局长格德斯还手写了一段附注:“(如果这样设计炮塔)前线官兵会杀了我们”([Die] Front würde uns totschlagen.)。最讽刺的是,正是因为美制三联装炮塔的情报,海军办公室立刻认为美国人新式的装备4门3联装14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并非特别令人担忧”(kein besonders beunruhigendes Moment zu sein)。
写这段话倒也不是为了下斗兽棋,但希望各位读者能明白, 把任何一个国家海军的设计需求视作普遍定律,并将其套用到另外一个国家海军的设计上的行为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