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化学史(四)——《翠玉录》与欧洲炼金术

2023-06-27 09:31 作者:绝体绝命の晓嘉  | 我要投稿

阿拉伯帝国在军事上的强势,使其成为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公元711年,阿拉伯人率军攻占了直布罗陀海峡,并且在之后的数年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就包括了现在的西班牙全境。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数百年统治,是阿拉伯文化传播到欧洲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元10世纪起,随着各地掀起的反抗,基督教人最终在公元1085年收复了托莱多,并在不久之后由托莱多的大主教雷蒙德主持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将大批阿拉伯文著作翻译成拉丁文。

 《翠玉录》便是最早传入欧洲的炼金术文献之一。有人认为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以后,他的部下从“赫尔墨斯法老”的墓室里发现了雕刻在祖母绿上的《翠玉录》,然后把它带回了希腊。这位赫尔墨斯,在现代的角度分析,更像是希腊与埃及神话英雄形象的复杂结合。加上当时的宗教思想,关于赫尔墨斯的存在的可信度与神秘性也随之增加。随着赫尔墨斯神话的不断发展,《翠玉录》——虽然只有13句话的长度,但还是渐渐成为许多炼金术士的一个基础文本,包括牛顿在内的数十位作者都曾对它做过无数冗长的分析。它被认为是赫耳墨斯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中世纪时炼金术发展的重要依据。


 17世纪对翠玉录的想象性描绘 《永恒智慧的露天剧场》 (Amphitheatrum sapientiae aeternae) 海因里希·昆哈特(Heinrich Khunrath)1609年版

尽管《翠玉录》的来源众说纷纭,但是托莱多的翻译运动还是给当时欧洲的上流社会带来了众多阿拉伯文著作,如阿拉伯炼金术的代表人物拉齐、伊本·西纳的著作,同时也促进了中世纪后期欧洲化学的诞生。而炼金术正式进入欧洲的时间相当明确——1144年,身在西班牙的英格兰修士,切斯特的罗伯特(Robert of Chester)完成了一本阿拉伯文著作的翻译,该书常被称为《论炼金术的组成》。

 

中世纪的欧洲炼金术继承自阿拉伯炼金术,几乎没有理论的创新。欧洲炼金术士也认为,水银是一切金属的本源,硫为一切可燃物所共有。但他们所谓的水银和硫,是一种性质要素,而不是实体。13世纪中叶,欧洲炼金术有了新的进展。

第一位代表人物是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1193年-1280年11月15日)。年轻时他主要在科隆的修道院做教师,他的著作大多偏重于哲学。但大阿尔伯特的物理学知识非常丰富,对炼金术和化学也有研究并教授过这些学科。1250年,大阿尔伯特分离了砷单质,一度被西方化学史学家认为是从砷化合物分离出砷单质的第一人。实际上,在公元4世纪前半叶中国炼丹家、古药学家葛洪已经制得。

 

第二位代表人物是罗杰·培根。培根出生于英格兰的贵族家庭,他熟悉古典著作,并自称经常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参加这方面的听课。1247年回到母校牛津大学,用全部财力置办了一个完整的炼金术实验室。1267年培根出版了《大著作》,书中记载了他关于火药的实验结果。他曾经研究过燃烧和空气的关系,并制出过火药,是第一位讲述如何制造弹药的欧洲人。

 

欧洲封建帝王和教会被炼金术中“金属嬗变”的概念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且要求炼金术士们在宫廷和教会中升起炉火,从而实现“点石成金”的妄想。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大量假借他人之名发布炼金术著作的炼金术士。被借用名字发布的人有贾比尔(发现并制取了多种酸)、拉蒙·陆里(Raymund Lully)(从尿中提制出碳酸铵、用精馏方法和用碳酸钾(酒石盐)脱水来制备几乎无水的酒精)等等,也因此有了大量的炼金术著作留存下来。中世纪的欧洲炼金术虽然成熟,但却未能超出阿拉伯人的水平,直到16世纪,欧洲炼金术进入到黄金时期,才又让炼金术再次发展起来。

 

浅谈化学史(四)——《翠玉录》与欧洲炼金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