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原文附笔记

2023-06-30 18:30 作者:岚之东  | 我要投稿

声明下文中圆圈数字标号为原书注解,方框括号为上传者笔记内容(形如【1】)。资料公开参考与学习,笔记内容为个人见解不代表作者(卢森堡女士)观点,欢迎直球辱骂。根据繁体印刷本转打,如对某些部分感到疑惑请联系上传者核实是否为原文误录。文中加粗部分为原文附带着重号内容,此处一并给出。

第一部分

  本文的标题,初看会叫人感到惊奇。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那么,社会民主党可以反对社会改良么?或者说,它可以把成为它的最终目的的社会革命,把推翻现存制度,同社会改良对立起来么?当然不是。社会民主党认为,为了社会改良、为了在仍然是现存制度的基础上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为了各种民主制度而进行的日常的实际斗争,宁可说是引导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力求达到最终目的、达到掌握政权和废除雇佣制度的必经之路。社会民主党认为,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在它看来,为社会改良而斗争是手段,而社会革命是目的

  我们在爱德华·伯恩施坦的理论中第一次看到把工人运动的这两个要素对立起来。在他发表在1897-1898年“新时代”报上的、题目叫作“社会主义问题”的一批论文中,特别是在他的“社会主义的前提”这一著作中,他表述了这种理论。这整个理论,总结起来不是别的,只是劝大家放弃社会民主党的最终目的即社会主义革命,反过来把社会改良从阶级斗争的一个手段变成阶级斗争的目的。伯恩施坦自己曾最中肯地、最精确地表述了他的见解,他是这样写的:“在我看来,最终目的算不得什么,运动就是一切。”

  但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个唯一的决定性的要素,它把社会民主运动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急进主义区别了开来,它把整个工人运动从适足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无谓装饰品变成反对这个制度的、为废除这个制度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因为如此,“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个问题,在伯恩施坦的意义上,对于社会民主党来说同时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同伯恩施坦及其门徒辩论的问题,最终来说,不是这种斗争方式还是那种斗争方式的问题,也不是这种策略还是那种策略的问题,而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存废问题。

  认识这一点,对于工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里的问题,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他们对运动的影响的问题,因为这里正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受到了威胁。伯恩施坦从理论上表述了的党内机会主义思潮,不是别的,正是让那些靠拢党来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居于上风、依他们的精神来改造党的实际工作和党的目的的一种盲目的企图。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的问题,最终目的和运动的问题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工人运动的小资产阶级性质还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问题。

  机会主义的方法

  如果说,理论是是外在世界的现象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那么,在伯恩施坦理论的面前,就无论如何得加上一句,——往往是颠倒了的反映。伯恩施坦的理论,是在德国的社会改良已经长眠之后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英国机器工人失败之后主张由工会监督生产过程的理论,是在萨克逊【1】已经修改了宪法、国会普选权已经被扼杀之后主张社会民主党在议会中争取多数的理论!可是,伯恩施坦论述的重点,我们看来,不是他关于社会民主党实际任务的见解,而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发展过程所说的话,那些见解同这些话当然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照伯恩施坦的看法,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越来越分化,资本主义由于本身的发展而发生崩溃的事,看来越来越不可能了。【2】资本主义的适应性,照伯恩施坦的看法,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由于信用制度、企业主组织和交通通讯工作的发展,普遍性的危机消失了,第二,由于生产部门不断分化,也由于无产阶级中有一大批人提高到中间阶层的地位,中间阶层表现出顽强性,最后,第三,由于工会斗争的结果,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提高了。

  从此得出的对于社会民主党的实际斗争的总的指示是:它的策略,不是去掌握国家政治权力,而是去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不是通过一个社会政治危机去实现社会主义,而是通过逐步扩大社会控制、逐步贯彻合作原则去实现社会主义。

  伯恩施坦自己看不到他的理论中有什么新的东西,他倒以为这些理论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些说法,同社会民主党一贯采取的总方针,意思是一样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很难否认,伯恩施坦的见解实际上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途径有这根本的矛盾。

  如果伯恩施坦的全部修正中企来说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比人们平常设想的要慢的多,那么,这种看法在实际上只是意味着把一贯主张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迟一些,从此得出的结果,实际上顶多是斗争的速度放慢而已。但是,事情不是这样。伯恩施坦作为问题提出的,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速度,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本身,以及同这个发展过程有关的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问题。

  直到现在为止,社会主义理论总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出发点将是一个普遍的、毁灭性的危机。我们以为,我们在这里必须分别两个方面:其一,是这里所包含的根本思想,其二,这些思想的表面形式。这里的根本思想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将由于自己的、由于本身的矛盾使时机成熟,那时它将崩溃,它将干脆成为不可能存在。人们把这个时机想成是一个普遍的、震动一切的商业危机的形式,是一定有他的道理的,但是,虽然如此,对那个根本思想来说,这个形式总还是非本质的、附带的东西。社会主义的科学基础,大家知道是以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后果为依据的:第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增长着的无政府状态,这使它的崩溃成为不可避免的后果【3】,第二是生产过程的迈着大步走向社会化,这替未来的社会制度创造了确实的出发点,第三是无产阶级的组织和阶级觉悟,这是就要到来的变革的积极因素。

  伯恩施坦所拔掉的,是上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中的第一个。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走向一个普遍的经济危机。但是,这么一来,他就不仅否定了资本主义崩溃的一定形式,并且也否定了资本主义崩溃本身。他明确地说过:“或许有人答复说,当人们说到现社会的崩溃时,心目中多半有一个比过去更加剧烈的、普遍的工商业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由于本身矛盾引起的总崩溃”,关于这一点他答复说:“由于社会的前进的发展,现在的生产制度看来不是更有可能而是更不可能发生一个几乎同时的全面的崩溃,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适应性,另一方面,——或者说,与之同时——工业分化的过程加强了。”②

  如果是这样,倒出一个大问题了:究竟我们为什么还能够达到和怎样达到我们的奋斗目标呢?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看来,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首先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增长的无政府状态中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政府状态把这个制度赶进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同伯恩施坦一样,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走向自己的崩溃,那么社会主义也就不再是客观上必然的事情了。于是,从社会主义的科学依据的基石中,只剩下资本主义制度的另外两个后果,就是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和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这一点,伯恩施坦也看到了的,他说:“社会主义的思想界(在废除了崩溃论后)毫不丧失信心。因为,仔细看来,我们前面指出的废除或改变从前的危机的一切因素究竟是什么呢?它们同时也就是使生产和交换社会化的前提,一部分甚至还是它的出发点的一切东西。【4】”③

  只要稍为【5】考虑一下,就可以证明这也是个错误的结论。伯恩施坦把卡特尔【6】、信贷、完善的交通工具、工人阶级的提高等等现象当做资本主义的适应工具,这些现象的意义何在呢?显然是在于这些现象废除了或者至少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防止了这些矛盾的展开和激化,由此可见,废除危机,就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废除生产和交换之间的矛盾,而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一部分作为工人阶级来提高,一部分升到中间阶层,——就是指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的缓和。可是,既然卡特尔、信贷、工会之类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因而使资本主义免于崩溃,把资本主义保存了下来,因此伯恩施坦才把它们称作“适应工具”,——那么,它们对于社会主义又怎么会同时表现为“前提,一部分甚至还是出发点”呢?显然,这是就他们更强烈地表现出生产的社会性这一点上说的。但是,既然它们使生产的社会性保持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那么反过来说,它们也就使社会化了的生产无需向社会主义过渡,而过渡就成了多余的事了。因此,这现象的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和前提,就只是就概念上说时如此,而不是就历史上说是如此了,也就是说,根据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我们知道这些现象同社会主义是有连带关系的,但是事实上它们不但不会带来社会主义革命,反而把社会主义革命变成了多余的事了。这样一来,社会主义的依据,就只剩下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阶级觉悟也不是资本主义日益尖锐的矛盾和行将到来的崩溃在精神上的简单反映,——因为崩溃已经由适应工具防止了,——而这只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的信服力量是以它自己的想象的社会主义的完美性为依据的。

  总之,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得到的,是社会主义纲领的一个出于“纯知”的根据,即唯心的根据,而客观必然性、即出于物质的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据,却消失了。修正主义理论面对着一个选择:“非此,即彼”。或者,社会主义改造在将来也还是同过去一样,是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那么,这个制度发展了,它的矛盾也就发展了,在某种形式上,在某一时刻,崩溃事不可避免的结果,如果是这样,那么,“适应工具”也是无能为力的,而崩溃论是正确的。或者,“适应工具”真正能防止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因而使资本主义能够生存下去,因而它的矛盾能够废止,如果是那样,那么,社会主义就不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它就成为人们愿意它怎样它就怎样的东西,唯独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这个两刀论法,总起来说也是另一个:或者修正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看法是对的,那么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个乌托邦,或者社会主义不是一个乌托邦,那么“适应工具”论就必然站不住。问题就在这里。

=未完,请等待后续更新=

  ①这是对伯恩施坦发表在1897-1898年“新时代”上的一批论文“社会主义问题”的评论。那些论文在1898年由莱比锡“人民报”印成单行本。

②“新时代”,1987-1898年,第18期,第555页。

③同上,第554页。

【1】此处疑指德意志萨克森地区

【2】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其相对生产过剩,必然会不断引发经济危机,这一现象在此前曾多次发生,但直到一战爆发的这段时间内,欧洲曾短暂地迎来了一段经济较为稳定的时期。但实际上这样的必然危机从未远离,战后不久便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这就是典型的自发奔溃,之后各种经济危机直到今日仍在反复上演。当时的社会主义者便提出资本主义必然在这样的内源性的危机中迎来自己的崩溃,但注意区别于之后斯大林提出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

【3】自由主义经济和之后的新自由主义力求减少政府组织对于经济的干预,结果前者引发了一次资本主义大崩溃,后者常常使得地区陷入即被大资本控制经济,又在微观上经济秩序混乱的状态,例如利比里亚等地。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力量常也因激烈冲突使得地区稳定无从谈起,你说是吧阿美莉卡。注意区别于工团主义的无政府组织,此处是指地区无政府状态。

【4】此处伯恩施坦意在辩称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也即是他所说的社会分工加强,是生产与交换社会化的前提,认为社会分工是交换的出发点,并认为这些东西也是社会主义前提。

【5】原文如此。

【6】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即同行业联合会,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企业联合规定售价、市场、销售额等,典型例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与日本农协等。


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原文附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