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唐至宋,执壶缘何“由胖变瘦”?

2023-07-10 14:40 作者:长江酒道  | 我要投稿

在梅瓶和玉壶春瓶两大经典器型之外,执壶也是酒器中的常用器型。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执壶源于魏晋时期的“鸡首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唐朝初期的执壶仍保留有鸡首壶造型的痕迹。

执壶又称为“注子”、“注壶”,意思是指酒水从壶嘴里注出来,注入杯碗中饮用。执壶是一种时代性非常明显的器型,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风格,整体形制经历了“由胖到瘦”的过程,今天我们主要从唐宋两朝执壶的不同风格,来看看执壶形制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单来说,唐朝执壶最显著的特征是“胖”,因为唐朝审美崇尚丰腴,反映在瓷器造型上也给人一种浑圆、饱满之感,有人曾说,唐朝执壶“和杨玉环一样胖得有来头”。到了宋朝,崇尚清瘦,加上宋朝极简婉约的审美风格,器型也变得修长秀美。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从图片就可以看出器型特征:撇口,执壶的流(“流”是指出水口)、颈都较短,壶体较矮,壶身较大。

再来看看宋朝的执壶,泉州博物馆收藏的宋朝青白釉执壶,细长直颈,圆肩,鼓腹,长弯管流,肩至腹刻划缠枝花纹。

对比发现,唐宋两朝执壶的变化主要表现几个方面:第一是壶流,唐朝执壶的流短而直,放置在上部或肩部,宋朝执壶的流呈圆管状细而曲,在器腹中下部,宋朝晚期的流更加细长。相比之下,唐朝的执壶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流短倾倒起来有些费力,这是因为工艺限制,唐朝执壶烧不出长流,烧得长了就会塌。


第二是壶腹,唐朝执壶腹部浑圆,晚期壶身变高,腹部多为瓜棱球形腹,有仿制金银器造型烧制。宋朝执壶的腹部整体拉长,不再是球形,呈现出桶状。


第三是壶口,壶口最大的变化是,宋朝执壶出现带纽盖子母口壶口的形状,可以带盖的多为直口或撇口执壶。北宋中晚期最为流行,盖子的形状也丰富多样,有鸟状、狮状、几何状等,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防止灰尘落入壶中,比如下图这件宋朝的温酒器,执壶盖顶蹲一狮,昂首翘尾,富于装饰趣味。

最后,执壶上的纹饰也大有不同,这主要和唐宋两朝的审美观念有关。唐朝执壶装饰题材非常丰富,比如有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等主题,还有出现诗句、民间谚语等装饰形式,宋朝则强调纯粹、简约,没有过多的装饰,以牡丹纹、莲瓣纹为主,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雅致,有的执壶更是素面、无纹饰。


到了明清时期,执壶的风格又有所不同,比如青花执壶、珐琅彩执壶等,经过不断的传承,执壶仍旧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茶壶、水壶的形制都是在执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永不过时。


从唐至宋,执壶缘何“由胖变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