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地中国读书笔记(二)

2023-08-03 14:38 作者:桑桑花  | 我要投稿

山东与山西

秦统一的地理基础——关中

1. 关中

l 关中得名于“形胜之地、四塞之国”的地理形势,八百里秦川,三面为山,一面为河,山河之间形成的交通道路,险要地带即成关口。关中,就是一处被众多关口包围其中的地带。

l 何谓关中?平原与山地结合之处的山间谷地,往往成为来往通道,并设有关隘,众多关口之“中”,就是“关中”的取意。关中四周的关口,最为重要的有东部的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蒲津关(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西部的萧关。

l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秦岭以北的渭河冲积平原上,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长20一100公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八百里秦川。关中南有秦岭,北为黄土丘陵山地,南北山地合拢于西部,东有黄河,中部为平原。冷兵器时代,山地、河流都是天然的军事屏障,而关中正好拥有得天独厚的“被山带河”的地理形势。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崤函:崤山、函谷关)

2.山东、山西地理概念变化

3.根本之地

l 根本之地指的是不仅可以持续不断地为作战部队提供物资保障与兵源,还是政权的核心之地、根本所在。

l 关中地理的两个优势

“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地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物产

何谓东西

1. 界分东西

a.司马迁:社会经济

农耕区:山西、山东、江南

游牧区:龙门-碣石已北

b.辽:北朝长城

一边“耕稼以食”,一边“转徙随时”

c.胡焕庸线

【总结】以上三种东西界限本身就是农牧交错带。划分依据的根本都建立在共同的降雨量基础上。

明长城几乎就落在年降雨量400 毫米等值线上。

2.农牧交错带与中原政权疆域

l 在农业与畜牧业之间,耕作在土地上的农民,面对着驰骋在马背上的草原民族,貌似并不具备优势的定居生活却成为守疆固土的法宝,即使在国力最弱的王朝,国家坚守的疆域底线不是军事要塞与锁钥之地,而是农业生产能够持续进行的地带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这条线既是中原王朝守疆固土的底线,也是新生疆土拓延的起点。

l 中原政权疆域的不稳定性主要缘于农耕民族与非农耕民族力量的此消彼长,而经济生活方式不同的两类民族,背后是自然环境的差异。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无论农耕民族还是非农耕民族,要跨越自身熟悉的生存环境,均需付出很大的努力,双方的拉锯之地就在农牧交错带。

3.评价清朝的一种角度

l 今天我们看到汉唐盛世的版图,总会激动不已,但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历史上多数王朝的版图,并没有停留在开疆拓土的盛期,疆域延伸只是一时间的状态,不能代表整个王朝统治时期的情况。

l 清以前的各王朝,对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以西、以北地区都没有持续而稳定的获取,王朝国力强盛时期拓土西北,国力衰微即固守农牧交错带。只有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而且稳定、持续地拥有了这片土地,并在光绪年间设立新疆巡抚,将其置于与内地等同的管理系统之下。

l 乾隆皇帝对伊犁流域和喀什噶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18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即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草原帝国》)

4.评价清朝的另一种角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l 现在再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究竟是出于公的多呢?还是出于私的多?究竟法术的意义重呢?还是制度的意义重?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由满洲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l 所谓“部族政权”者,便是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的手里;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族政权了。譬如蒙古人、满洲人跑进中国,也不是元、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个人能掌握整个政权的。在此两代,其政权之后面,有蒙古、满洲全体部族在拥护此政权。于是蒙古人、满洲人便是此一政权中之特殊阶级或特殊分子了。此种政权,我们则称之为部族政权。不论蒙古也好,满洲也好,他们都想拿一个部族来控制政府,掌握政权。这种政权,当然是私心的。所以这一种政权下之一切措施,便不好算是政治制度,而只好算是一种法术,一种控制此政权之手段。

天下“王气最重”的地方——武川

1. 北魏六镇

2. 关陇贵族集团

第一个发现武川这份王气的是清代学者赵翼,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言:“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小…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员尚小,隋、唐则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若将西魏列在其中,武川就是四朝帝王的出身之地。

到此为止,我们对那个风起云涌、频繁改朝换代的历史做了一番简述,其中似乎看到了武川的影子,但武川的那些帝王将相不止如此。黄永年师的研究涉及西魏政权中的武川背景,将其列为表2,梳理了三类人物:

一类是534年拥戴宇文泰者,这是西魏未建国时宇文泰的支持者,十位中有七位出自武川;另外两类是西魏建国后执掌朝中政治、军事重权的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其中又有近一半出自武川。

进一步研究表2中的人物,我们看到了杨忠与李虎。杨忠是隋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后被追为隋太祖。李虎是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后被追为唐太祖。

此外,还要说的人物就是武川军人集团中的独孤信,本为鲜卑贵族,据史书记载,他容仪俊美,善于骑射,西魏时位列八柱国之一。最让后人惊叹的不是独孤信本人的成就,而是七个女儿中竟有三位皇后,且这三个女儿初嫁时,三位女婿还与皇帝之位全然不沾边。独孤信的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为唐高祖李渊之母,追封元贞皇后;七女为隋文帝杨坚皇后。面对如此人物关系,当代网友忍不住称独孤信为“历史上最牛老丈人”。独孤信与三朝皇帝之间的联姻,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来自武川(图27)。

当代历史学家将以出身于武川勋贵为核心的政治力量,称为关陇贵族集团。出身于武川的勋贵在四个王朝中都充当了主角,正是如此,《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族接替另一个家族即位。后来唐朝的继承也不过是把皇位移向这一紧密结合的家族集团中的另一个家族而已。”

大地中国读书笔记(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