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实验电子乐:噪音的艺术|从具象音乐到约翰·凯奇,从序列主义到禅宗|Stock

BAUIMIN---实验电子乐
引言:1996,泰晤士河畔海沃德画廊举办“超越理性”画展,展出展品也曾出现在“纳粹堕落艺术展”(1937)中,导致让~杜布菲坚定其原生艺术路线
局外人音乐与原生艺术同属于outside art艺术,指未经过系统培训的艺术家(尤其是患有精神问题【因为其创作通常为极端精神状态下自然反应】[eg.艾玛~豪克作为痴呆症患者写给丈夫的一封单句重复的信件])
2000,BBC举办“国际电影之声”,奎伊兄弟视觉化上述信件(In Absentia),斯托克豪森配乐(提供了精神迷乱的氛围)
音乐:“有组织的声音,但音乐中任何新材料总被称为噪音。难道音乐本身不是一种有组织的噪音吗?”(from【法】埃德加-瓦雷兹【电子音乐之父】),其在1950开始进行工作室项目,成果《沙漠》初版于1954完成,本人所言该作品“涉及物理上与精神上的沙漠”,这种无动机/主题/调性的声音强调人类个体内在感受
1958布鲁塞尔世博会前夕,飞利浦邀请建筑师柯布西耶建造主体建筑,其提出主题“电子诗”,邀请瓦雷兹创作展馆音乐
【意·未来主义艺术家】路易吉·鲁索洛在1910-1930制造大量实验乐器【Intonarumori,即噪音协调器】并于1917用此演奏《未来大协奏曲》,被认为是噪音音乐的早期尝试
他在1913《噪音的艺术》中提出“世界本是寂静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噪音',人耳已经习惯了工业背景音,所以这种新声音需要一种新的乐器和作曲方法,噪音的种类随着时代发展/新机器增加而无限发展,我们将能区分上万种噪音”,述及噪音的未来,认为未来主义艺术家应摆脱传统,用噪音音乐的无限音色取代管弦乐队有限音色需要想象力与创造力,聆听各种各样噪音,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噪音可能具有音乐性,一旦重建产生噪音的机械原理,通过调节以保留其不规则形与特征,就能找到新的独特音色与节奏组合。”
1922.10.7,作曲家阿尔谢尼·阿福拉莫夫【苏联第一部有声电影配乐师,声音图形化先驱[实验电子乐雏形]】登上阿塞拜疆首都塔楼,举起两面红旗挥舞,里海舰队炮声,警报声,汽车汽笛声,机枪扫射声有序响起,夹杂着军乐队演奏,组成《塞壬交响曲》
【法作曲家】皮尔埃·谢弗【首位采用预录制音频制作音乐,在电子音乐领域具有启蒙地位】创作《噪声的五种研究》(1948),并运用采样技术制作具象音乐(其认为古典音乐创作需要乐谱但乐谱不直接发声,仅作为传达音符的载体,所以这种音乐的诠释是在传达抽象符号而非音乐本身,具象音乐直接录制声音并后期创作,所获取到的便是声音全貌而不用抽象工具过渡,这种创作手法本身就是具象的,所以具象音乐是对传统乐器以及乐理的瓦解)
Stockhausen首创“电子音乐”【与录音区别在于其从源头改变声音】,1953创作的《Studie I》为第一首改编正弦波的音乐,1955年创作第一部电子作品《GESANG DER JUNGLINGE》,其对“创造球形音乐厅增强空间感”的设想于1970在大阪世博会实现,他也参与展馆音乐设计,后来出现在Beatles《佩珀博士》专辑封面中
1963BBC科幻剧《神秘博士》属于配乐电子化的早期典型,披头士-Revolution 9掺杂电子元素属于情绪方面前卫实验
序列主义【二战后仍然存在,豪森等人扩充为新序列主义/整体序列主义】:19c末,受到启蒙运动影响,在传统大小调系统受到冲击背景下,时人将音乐参数按照一定数学逻辑排列组合,并将该组合在曲中不断变化重复,当时古典艺术家对此做出创新反应者称为“第二维也纳学派”,后来在20c30s解散【主要人物即为勋伯格开创十二音编曲法】”
约翰·凯奇试图追求编曲的完全随机性,剔除任何人为因素,并在东方禅宗【无中介的体验】得到灵感(《4‘33’》)
“音乐规则和审美标准会增强我们的偏好,为了获得更纯粹的体验,我们需要放弃他们”(eg.1951《变化的音乐》,其中凯奇从易经中寻找灵感通过抛硬币生成随机数并对应到相应音符段落)
“艺术家并不组织或支配自然,而是倾听自然”,规避了人类在音乐中寻找情感的愿望,消除个人对音乐材料的认同,抹去作曲过程主观方面,接近于随机创作
莫扎特KV 516F也是基于随机创作诞生(其时德国流行掷骰子选片段组曲游戏)
1967,酸菜摇滚中柏林派电子分支Tangerine Dream的成立以及豪森影响力的扩大使得电子音色探索进一步发展并导致Kraftwerk的成立,can创始成员也受到豪森指点从建筑视角看待音乐;1995,BBC三台向豪森发送一系列当代电子音乐,但豪森鄙视其过度的重复鼓点(“一个总是结结巴巴无法从嘴里说出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