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的根源和解答:我和世界的根本关系!

一、引言
虚无主义不仅仅是个人心态的变迁,它是历史结构问题,也是一个主体性问题。主体性是在一个总体性的高度把生命统摄起来、组织起来,把自己的精神动员起来。
二、虚无主义的提出、发展
2.1屠格涅夫《父与子》,虚无主义者不信仰任何原则的人,反抗现存秩序。虚无主义启蒙主义与现代性的逻辑结果,现代-modern bourgeois society,启蒙主义的方案难以为继了。
2.2古人没主体性去提出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且有前反思的哲学和宗教来缓解
2.3现代工业文明建立的成就的前提——斩断前现代的传统的道德信仰和生活方式。但传统社会的瓦解带来价值真空。
2.4启蒙主义的前提——对某种特定人性的想象,理性的无限力量,历史阶梯式的无限进步。
2.5对现代性的反叛——非理性的形式,破坏机器运动,意志哲学,先锋艺术
三、启蒙主义
3.1合理且最值过的生活的许诺——抽象而无内容的自由之结果
3.2支撑启蒙现代性的原则——资本和理性形而上学
3.3现代实证科学的有效性——资本的拜物教性质
四、虚无主义与主体性
4.1主体没有了
主体是什么,主体是动员自己生命的人,承担自己世界人,历史上行走、站出来说不的人。而如今,主体溶解了,溶解在泰勒制的流水线,科层制的格子间,理性形而上学的分析量化。
另外一方面,主体的自我意识又十分地过剩,可主体性的抽象式膨胀=内在缺失
4.2个体陷入虚无主义的直接原因——本该肯定我生命意义的事物转向反对我、否定我的生命的压力——异化劳动
4.3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人的存在是对象性的存在,人的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外化
4.4.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我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成果不属于我。
4.4.2劳动者与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因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已经开始被迫劳动,与自然、自由、自主、自觉不相干
4.4.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仅仅维持肉体存在,没法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是类本质
4.4.4人和人之间相异化,找不到自己是谁,更加找不到他人是谁。
五、本真的劳动状态
5.1本真的劳动状态——现象学还原出来的
5.2现象学—放下幻想,实事求是(一种生活态度)
5.3胡塞尔——理清我和世界的关系,我如何向世界显现,世界又如何向我显现
5.4古典哲学总想要超越生活,胡塞尔从超越的立场转向内在的立场,不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
六、先验还原
6.1古典哲学——超越于生活的理论,暗示着着对生活的否定
6.2前反思的自然态度很宝贵很强韧,也是胡塞尔先验还原的起点
6.3自然态度的生活方式——我是世界的客体
6.4但总有一个我——主体性的萌芽,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6.5悬置——对尚未向我显现的世界放到一边不做判断,焦点放在和我相遇的部分,世界怎样向我显现,我就怎样朝向它。世界逐渐向我显现。
6.6荒野大镖客——游戏世界不断向我显现
6.7两重悬置—现实世界、还没有玩到的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