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十三)

2021-09-15 00:33 作者:ACTIVISTSUN  | 我要投稿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西摩尔向天津回撤,下令“德军打头阵”(The Germans to the front)

  六月二十四日,那些在联军并肩作战中战死的德国和俄国将士们被埋葬,他们是那场英勇的战斗的无声见证者,此刻庄重地躺在俄国将军的帐篷外,在这外国的土地上安息。一位俄国教士为死者祈祷,斯特塞尔将军上前,致以告别辞。清军炮台里的火炮发出着轰鸣,炮弹在哀悼者们的头顶呼啸而过。当天傍晚6点,斯特塞尔将军得知,西摩尔的部队被清军困在了西沽武库,处境非常不利。

  在跟克里斯少校以及其他国家的指挥官商量后,这位俄国将军决定援助被困的友军,并马上下达了命令。晚上12点,前往救援西摩尔的部队集合完毕。

解救西摩尔战斗示意图

  德军在此处仍担当打头阵的角色,冯·科诺贝斯道夫连作为先锋,在凌晨2点50分左右开始行进。凌晨5点左右,连队到达一条运河旁。队伍停止前进,卸下负重。后面跟随的部队也照做了,随后,队伍在一条被敌人猛烈炮轰过的土堤上快速行进。在推进过程中,斯特塞尔将军与被困西沽武库的西摩尔部队取得了联系。上午9时许,队伍离开右侧铁路路堤,朝着西沽武库附近的阵地,即城北的炮台以及附近的村庄攻击前进。当双方进行交火的时候,中国人从铁路路堤朝联军右翼推进。冯·科诺贝斯道夫上尉立刻派出了手下的第三排,将这个排展开在敌人的进攻部队前方。在这个排的一轮速射下,敌人的进攻队伍被打散,随后往南边撤退。

  炎热的天气让人难以忍受,雪上加霜的是令人窒息的沙暴,这让部队的行动难上加难。尽管有重重困难,冯·科诺贝斯道夫上尉和他的连队依然成功推进到了城北炮台南部的一片灌木丛。然而中国人马上发现了这个连队,并朝着灌木丛和连队的散兵线发射榴霰弹。在西沽武库,被配属到西摩尔队伍里的德国上岸水兵发现了这个正在推进的连队,于是将炮口对准了城北炮台,以支援这个连队的进攻。到了10点钟左右,敌人的炮火停止了,由于联军已经进攻到阵地上,中国人放弃了战斗,全部撤退。因为敌人没有尝试进行更多的抵抗,因此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斯特塞尔的部队和西摩尔的部队会合了。

——未完待续



关于西摩尔远征队的折返:

  在廊坊战斗之后,西摩尔意识到前往京城进行撤侨和保护使馆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于是和各国军官商议后,决定撤回到天津。一路上,都有前来阻截他们的清军,但清军的阻击都没起到什么作用。最终在六月二十二日,弹尽粮绝的西摩尔远征队抵达天津城北的西沽武库,并决定攻下这个据点。也正是在这一天,西摩尔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名言:“德军打头阵!”(The Germans to the front! )这个场面后来被德国画家卡尔·罗西林(Carl Röchling)绘制成了同名画作,并至今流传于世,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一个印记。

攻克西沽武库战斗示意图

  令人惊讶的是,西沽武库只用了一天就被攻克,清军没有进行太激烈的抵抗,就放弃了西沽武库。在西沽武库,西摩尔远征队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有大量的从德国进口的枪械,包括当时最先进的毛瑟98式步枪,还有诺登菲尔德机炮、机枪,甚至还有超过二十门德国原厂的克虏伯105毫米重炮,以及过百门同样是克虏伯生产的各型新式野战炮,还有一些款式较老的野战炮,均为德制,各类弹药也堆积如山。

清军很快也意识到了轻易放弃西沽武库是个不明智的决定,于是加班加点朝西沽武库进攻,但西沽武库拥有优良的防御工事,同时西摩尔远征队此时拥有大量从西沽武库缴获的先进枪炮,清军的进攻都没起到什么效果。

  而与此同时,西摩尔远征队不断地想和天津方面的联军取得联系,而一名英军雇佣的华人也成功突围,抵达天津,向天津的联军传达了西摩尔被围西沽武库的消息。随后便是本篇章正文的内容。

西摩尔远征队撤回天津

  西摩尔的队伍被救援回天津租界后,租界的外国侨民自愿把食物和饮水分享给他们。一位传教士回忆道:“我到死也不会忘记这一天,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士兵们排着长长的队列进了城,得不到足够的粮食配给,日复一日地战斗了两个星期……好心的民妇们拎着一桶桶的茶水犒劳他们,那帮可怜的军人们当时的样子就跟从来没喝过水一样,有些人甚至痛哭流涕。”(I shall never forget to my dying day, the long string of dusty travel-worn soldiers, who for a fortnight had been living on quarter rations, and fighting every day . . . the men were met by kind ladies with pails of tea which the poor fellows drunk as they had never drunk before – some bursting into tears.)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十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