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大疆禅思L1在电力线场景中的操作流程
电力线场景主要指获取主网、配网电力线的点云,基于点云进行树障分析或用于精细化巡检。当不清楚塔的坐标和高度时,需要先手动打点确定电塔的坐标,然后再执行扫描动作。
01
飞行器打点
(1)检查飞行器状态,可使用 M300 RTK、御 2 行业进阶版等带 RTK 的机型,打开 DJI Pilot,点击“航线飞行”-“航点飞行”-“在线任务录制”;
(2)正上方打点:在杆塔正上方合适高度处,按 C1 添加航线。为保证塔身的完整性,建议航点距离塔顶高度为塔的宽度,一般在 20-30 米,可将 M300 下视避障调整为 30 米,通过避障提示来确认距离距离塔的高度。
(3)弧垂处打点:对于弧垂较大的档(如落差超过 50 米),可考虑在最大弧垂点上方适当高度(如 30 米)添加一个航点,使该档点云采集质量更好。

(4)首尾处增加航点:在作业点距首末端杆塔(远离作业区段方向)约 100-150 米水平距离处,线路正上方合适高度添加辅助航线,以确保首尾杆塔点云被充分采集。
(5)按照以上方法,将航线内所有坐标采集完并保存任务。如使用其他机型打点,则使用 microSD 卡将航线任务导出复制到 pilot 中。
(6)为保证点云成果的效果完整,建议将航线复制一份,进行来回两次扫描,复制的航线调转首尾航点。
02
编辑航线参数
(1)负载设置
回波模式:双回波。双回波获取的实际点云数量最大,有利于减少多层输电线路点云漏采情况,提高地面点采集质量。
采样频率:240kHZ。
扫描模式:非重复扫描。针对输电线而言,非重复扫描的 FOV 更大,结果完整性更高。
真彩上色:打开。
高度模式:保持默认的海拔高度(EGM96)。
(2)航线(全局)设置
速度:与点云密度成反比,综合考虑效率和效果,推荐设置在 8m/s 左右;
海拔高度:保持默认,不做修改;
飞行器偏航角:设置为“沿航线方向”;
航点间云台俯仰角控制模式:设置为“根据每个航点设置”;
航点类型:设置为“直线飞行,飞行器到点停”。
惯导标定:打开。
(3)航点设置
第一个航点:航点动作添加“开始等时间间隔拍照”,间隔设置为 2 秒;“开始录制点云模型”;
最后一个航点:航点动作添加“结束间隔拍照”,“结束录制点云模型”。
云台俯仰角:-75°(双航线)/ -90°(单航线)。
所有航点的速度、飞行器偏航角、航点类型均勾选“跟随航线”,海拔高度不勾选“跟随航线”。
03
采集点云
(1)惯导预热:开启等待 3-5 分钟,待听到提示音“惯导预热完成”再执行任务;
(2)确认 RTK 状态:确保 RTK 状态为固定解,RTK 选择的端口使用 WGS 84。
(3)首航点附近校正惯导:将飞行器飞向首航点附近,执行自动惯导标定。
(4)上传航线开始执行:惯导校正完成后,上传航线开始执行任务。待任务执行完后,还需再手动进行一次惯导校正。
(5)采集点云时,可切换“点云”或“双屏”视图查看实时点云效果。
04
数据存储
采集的数据会存储在 microSD 卡的 DCIM 文件夹,以任务名命名,检查文件是否完整。
文件夹中应包括后缀名为 CLC(雷达相机标定数据)、CLI(雷达 IMU 标定数据)、CMI(视觉标定数据)、IMU(惯导数据)、LDR(激光雷达点云原始数据)、MNF(视觉数据,此文件目前没有也不影响)、RTB(RTK 基站数据)、RTK(RTK 主天线数据)、RTS(RTK 副天线数据)、RTL(杆臂数据),如开启模型上色,则还会有 JPG(照片数据)。

如缺少.RTB 文件,则是因为飞行过程中没有连接 RTK 或 RTK 断联导致的,数据将不能处理,此时参考“(一)连接网络 RTK/架设 RTK 基站”部分,可自架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