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我们充满温情的时候,来访者才会检查自己的思路,探讨自己的理由,从而检...

这一章清晰明了的告诉我们心理咨询与普通交谈的区别在哪,心理咨询师学习者可以从中领悟方法,非专业者也能从中了解心理咨询的原貌并反省自我,让人不得不称赞作者的水平之高。
第九课:暴风眼——对咨询师的挑战
在一片混乱迷茫当中,有一个如同暴风眼一样平静的地方。你能成为求助者那情感风暴当中的暴风眼,靠的就是你自身的平静和清醒。保持冷静是很困难的,面对别人的情绪风暴还能保持冷静更是一种艰巨的挑战。正如修佛者常说:“山巅易开悟,市井易痴迷”
我在前几章谈到过,想要保持冷静会遇到哪些挑战,下面我要谈到咨询师所具备的另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它被我称为心灵穿梭,在你的不同体验之间转移注意力从而不间断的探究求助者和你自己,这就是心灵穿梭,也就是说你的意识在你体内活动,还要跑到求助者身上再回到你身上。在你自己身上要监测自己的幻想、直觉还有身体状态,既要注意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这种注意力的穿梭要贯穿整个咨询过程,我想说的是,上至头脑,下到身体都要关照到。
在咨询关系中,你的注意力要游走于自己的视角、求助者的视角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穿梭也就是让心思在求助者和你自己之间来回游走,把心灵穿梭看作一种广泛的探索过程,让意识中的觉察力通达你的全身,并且关注到求助者身上,在整个过程中都对可能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警觉。
这些信息有多种形式:头脑中的想法、视觉的形象、身体的感觉还有情绪或记忆,你所注意到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仔细考虑的对象。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究,而不要拘泥于自以为是的发现。有时候你的发现具有某种意义,而在另一些时候则不然。
前不久我坐在一个年轻人旁边,倾听他的一帆风顺。他叫杰克,职位方面步步高升,情感方面一直走桃花运,健康方面也达到了自己长期盼望的目标。我听他讲这些话的时候,为他的幸运而微笑,同时我却发现自己想为他哭泣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的反应是看不惯他的显摆,后来我发现自己流露的情感源于真切的悲伤。在杰克说话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上述感受,所以我决定把这种感受告诉他。
我说:“我知道你告诉我的这些事情都让人欢庆鼓舞,我也为你感到高兴,但我想说的是,我听你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心里却感到悲伤,不知道这是我自己的情绪,还是反映了你的情绪,我想同你交流一下,看看你的想法。”
我这样一讲他就不再说话了,我发现他的眼中有了泪花。过一会,他说自己的内心其实感到空虚和忧伤,而且他突然明白,他关注自己的那些成就,其实是想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样,通过说出我自己身体所体验到的感受,我帮杰克感受到了他自己的情绪,并且帮他认识到了他逃避这种情绪的做法,这成了一个从自我防卫到敞开心扉的转折点,他开始同我说起他的情感纠葛。
心灵穿梭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感觉情绪和躯体状态可以脱离我们意识的觉察;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无意识的方式对彼此造成影响。因为这两种情况,我们很难即刻了解那些密切的关系中有哪些动态变化。心理咨询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用头脑去思考,还要用心去体会,既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还要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变化,既要有理智,还要有直觉,这些方面都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心灵穿梭就像其他的一切探索行为一样,一有焦虑就会停止下来。像一只动物遇到了捕食者,它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动不动,然后评估自己遇到了何种危险,最后决定以之相搏还是逃之夭夭。当咨询受到了情绪的冲击,咨询师就有可能丧失穿梭的能力,因为这种穿梭要求我们的心理状态是专注的、平静的灵活的。
在自己与当事人之间穿梭
人们热衷于谈论小道消息、个人经历和名人迭事,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趣。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具备精良的神经网络,可以解读同类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从而理解其他个体的意图。对别人的判断能力已经得到了长期的进化,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结构。对自我的觉知却还没能得到这么久的进化。这可以解释我们倾向于通过别人的体验来认识自己,还可以解释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的界限。
有很多次在向当事人做阐释的时候,这种阐释让我自己也领悟到巨大的意义,就如同我向当事人投了一个球,这个球就像回旋镖一样飞了回来,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不禁自问,我在思索的对象是谁?是求助者还是我自己?我看到的是他还是我自己的影子?对此我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楚。受限于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我们永远也不能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彻底了解别人,我们所了解的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对我们自己某一部分的反应。
大量的这种投射,涉及我们对别人的感受,不外乎我们可能在无意识中利用求助者所做的工作来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当这种阐释像回旋镖一样发生作用的时候,你需要注意自己生活中与求助者的困扰有关的问题,随着你对自己的领悟不断增加,再回到求助者身上重新评价你对他们的看法,这一往复的过程很有必要,可以纠正我们自己以己度人的天性。
共情常常被混淆成同情、同感或者情感的共鸣,他们都是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方面,共情却有特别之处。共情是对当事人内心状态的一种假设或推测,它是一种观察别人的方法,有赖于你的人际交往敏感度和人际交往技能,还融合了你判断自己情感的能力。运用你的情感和想象,你尽量深入别人的感受,然后借助你的学识,有意识的思考你自己的感受。
我曾督导过一个名叫迈克尔的研究生,他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他向我描述过当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天在父亲上班之后,母亲就会把他的玩具捡起来放进她自己的房间,然后把他关到房门外面。迈克尔要一个人度过一整天而母亲把她自己锁在卧室里。在父亲回家之前,母亲会从卧室里出来,并把迈克尔的玩具放回原位。
为了假装母子二人在一起度过了一天,母亲会告诉迈克尔的父亲,她和儿子开心的玩了哪些游戏,做了哪些事情。这样,迈克尔在充满畏惧的孤独中度过白天,晚上还要陷入不知所措的沉默。他曾试图把真相告诉父亲,但是父亲不相信。
他把早年的这种生活告诉我。我能想象出他的痛苦畏惧和迷茫,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会冲进他母亲的房间,把那些玩具拿出来,我还设想在那个房间安装摄像机和录音机从而向他的父亲提供证据。进入他的感受之后,我容易感到痛苦和愤怒,我把这个情况同迈克尔说了一下。我用摄像机和录音机来戳穿他母亲谎言的方法让他悦而一笑,继而潸然泪下。他没想到,我会对他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到恼火。之前,他只意识到自己对母亲既怜悯,又畏惧,还很忠心。我对他那些经历的情感反应和生理反应,使我得出这样一种假设,他对母亲的情感可能还有愤怒的成分,只不过他以前不允许自己感受到这种情绪。迈克尔很快意识到,当年他面对母亲的那些过分行为时是多么的无助,他还明白自己在当时从未发火,是因为自己非常害怕母亲对任何事情的过激反应,只好逆来顺受。他与我交流了这些感受,并且让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了结成治疗同盟的基础,到第12课,我还会谈到迈克尔谈到他童年经历对他心理咨询工作有何影响。
在头脑与身体之间穿梭
人是复杂的动物,彼此之间在意识层面以下也能采用微妙的方法收发信息,我们把这种沟通体验称为气氛、直觉或者第六感。这种沟通不易直接达成,就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感觉、想法、梦境和幻想。向下穿梭,也就是让心思穿梭到我们身体的各种反应,使我们可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了解求助者的信息源。
向下穿梭要求我们把注意力从思维方面转移到情绪和生理状态。我这样做的时候会关注自己的胸和胃,试图辨别自己有无紧张、畏惧、渴望、忧伤或者空虚的感受。向上穿梭,也就是让心思转移到意识层面的理性自我,可以让你思考自己与求助者之间产生了哪些互动,并且提醒自己进行案例概括、拟定治疗计划,还可以让你决定怎样看待自己躯体层面的感受。
不论向下穿梭还是向上穿梭,都是你在倾听求入者时应该持续操作的过程,下面这些情况,提醒你在此时应当穿梭了。
向下穿梭
第一,你已经有好几分钟没有这样做了;
第二,你觉得难以建立与求助者或者你自己的情感联系;
第三,对于求助者所说的话你不断感到迷茫困惑;
第四,你发现自己心不在焉;
第五,你觉得求助者此时的情绪是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第六,你的阐释遭到反驳。
向上穿梭
第一,已有几分钟没有这样做了;
第二,你感到焦虑茫然或者困惑;
第三,你感到害怕或者畏惧;
第四,遇到你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紧急情况;
第五,你发现自己的内心浮现出幻想、回忆或者某种情感。
几年前,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角色扮演的课,让一个40多岁的男士扮演求助者,我扮演咨询师,以示范某些治疗技术。我和他交谈时,发现自己弄不清他语言中的逻辑,他的那些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是他那一番话却没有连贯性,让我不知所云。我检视了自己,发现没有找到逆移情的明显迹象,于是向下穿梭看看我的身体有何反应。当我想象自己的意识转移到我的胸和胃,我感到被压迫的几乎窒息,我的呼吸很困难,整个身体好像被冻僵了,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破旧的木桶,全靠铁框框着才没散架,尽管这些铁框限制了我,但若没他们我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求助者的讲述仍在继续,我把心思向上穿梭到我的头脑,思考我的身体让我产生的想象究竟有何意义。在求助者讲话的间隙我得到了他的允许,把刚才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他听着听着慢慢的哭了起来。当哭声终于停止,他告诉我们一个情况,他的未婚妻在一个月前死于一次飞机事故。他说,参加完葬礼后,他一直就像在一团迷雾中行走,几乎要崩溃。他表现的很活跃,尽量多参加社交活动,不过是为了逃避未婚妻已经死亡这一现实。这时我明白了,他当初讲的那些话为什么表达不出一个意思,因为是他当时讲话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避免我们注意到他的痛苦。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如此残酷,而且没有了意义,他不想为世事花费太多的心思。我怀疑他需要我把他的情感表达出来,他才能着手处理这些情感,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他后来告诉我,我们当时在课堂上所做的事情,让他开始处理自己的哀伤。
在与此类似的很多场合,通过向下穿梭,从而觉察到某些情感和意向,我都能获得领悟,但我仍不敢确定这些情感和意向与求助者有关,亦或只是反映了我自己的问题。哪怕在前面这个例子中,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框牢的桶,也可以解释成我自己的情绪反应,我觉得自己被别人的语言所围困,所以,我把自己的这些意向告诉求助者之后,只是把它作为我想象的产物任由求助者接受或者拒绝修正忽视。有了求助者听了我的说法之后,只是转转眼珠子,没有其他反应;有的求助者却马上接续了我的话题。你的感受若对治疗的进展没有帮助,就不要固着于此,而要顺其自然,这是很重要的。
了解分神、厌倦与疲惫的含义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的心思很容易离开求助者,有时候我发现自己在考虑买车的事情,或者考虑午饭煮什么吃;还有些时候,我的心思飘逸到别的人和地点,或者在头脑中任意浮现出一些记忆。这些心思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但也可能表示我出现了逆移情。我的脚发痛、我感到疲惫、感到压力很大,或者因为咨询以外的事情而分心,这些胡乱出现的心思也可能是在透露求助者或者咨询关系中的某些重要信息。还有些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咨询当中的一切事情都不太关心,看来,我不想负责任的对待某次咨询,我就消极应付。
离开了此时而此地,任由求助者把我们之间的交流引向何方,任由求助者的话语让我和他之间产生情感上的距离,那我就是同求助者的防御机制统一战线。当你在某次咨询中感到分心、厌倦或者疲惫,就要进行心灵穿梭,以查看自己有无逆移情的表现。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头脑中有无咨询之外的原因导致你产生这样的感受;其次,要向下穿梭到自己的身体,查看你是否感到愤怒、痛苦、失望或者受挫,如果你发觉自己感到愤怒、痛苦,就思索求助者是否做到了某些事情才引发了你的这些情绪。
我感到很烦,是不是因为他取消了上两次咨询,或者是因为他驳斥了我最近做出的阐释;我对求助者变得心不在焉,难道是因为我不想管他了,或者是我在惩罚他对我造成的不快。有些求助者,能够把我们的情感与他们隔离开,就像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与自己的问题隔离开,他们要么絮叨太多的细节,让你听得神志麻木,要么在交谈中不带任何情感。
我们的反应可能会成为求助者防御机制的帮凶,让求助者一直脱离他们的情感,同时也让我们自己脱离自己的情感。我发现只要我在咨询中感到疲惫,马上就会发现求助者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如果我能打起精神激活求助者的情绪,马上就能让自己变得清醒、寂静和专注,求助者也能在无意识中诱使我们同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无意识的联系其实很紧密,具有强大的能量,会深刻的影响到我们的记忆、取向和临床判断,求助者引诱我们进入他们的情感风暴时,他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也可以为治疗进展提供关键信息,我们就要投入他们的情感以获得复杂的、重要的信息,也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客观性,这是我们作为咨询师所要掌握的灵巧的平衡。
把自己绑在桅杆上
尤里西斯经过女妖岛的时候,把自己绑在他那艘船的桅杆上。你还记得这个故事吗?有人告诉过他女妖的呼唤充满了诱惑,没有人能够抗拒,他将会听从呼唤,把自己的船开到礁石丛中,在那里撞毁。把自己绑到桅杆上,已经成了一个俗语,用来比喻人们在抵抗难以抗拒的诱惑时所要仰仗的帮助,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所依靠的就是洞察力、自控力和专业训练,这就是我们用来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的绳子,这样才能抵御求助者的无意识召唤。
前来咨询的求助者身上具有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模式,会诱使你在他们的剧本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他是一个受害者,他就会做一些事情,似乎故意让你打骂他;如果他是一个习惯依赖的人,他就会由你来做主;如果求助者在过去一直遭受拒绝并影响他的自我认同感,他就会做一些事情让你排斥他。这些不断重复出现的人际动力学特点,既可以被称作为依恋模式,也可以被称作为强迫性的重复或者内隐记忆,这就看你用哪种角度的理论来分析。你作为咨询师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就要通过理解、共鸣和共情来深入求助者的内心,要避免陷入他们设定的故事情节,你阅读理解并且尝试他们所演绎的剧本,但不要配合他们的演出。求助者所演绎的剧本越能引起你的共鸣,或者你对自己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越缺乏洞察力,你就越容易参与其中,并且相互配合着把你们共同的童年经历重新演绎出来。
对以往关系的重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阻抗,这种阻抗是为了避免求助者进入一种新关系所带来的风险。人的大脑认为,既然他能耐受以往的那种人际关系,不管这种关系让人多么痛苦,那不妨重复这种关系。这种原始的生存之道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让我们宁可选择自己熟悉的痛苦,而不愿选择另一种风险。
言语的引诱
有时候,求助者被人生的困境所压倒,他们掉进了与世隔绝的深渊,变得一言不发,想要了解这样的求助者,我们就需要爬进那个深渊,与他们站在一起,才能帮助他们表露心声。然而更常见的情况是,求助者给我们呈现一条语言的激流,他们讲述一件又一件的往事,夹杂着对自己和家人的想象解释和推理,这样的求助者会解释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指出哪里出了问题,谁该对他们的不幸负责。他们所讲的故事存在着前后矛盾、信息错乱、歪曲事实的情况,还包含着显然的谎言。求助者执着于这样的故事,而且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故事创造并维系的。
咨询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误以为求助者那些密集炮火般的话语说明了他们多愁善感,又愿意敞开心扉。求助者说起话来可以避免难堪的沉默,会让我们感到轻松,也会让我们忘记考虑到求助者的言谈可能体现了一种防御机制。在刚开始做咨询师的时候,你很难知道求助者的滔滔不绝,究竟是真的想让你了解他,亦或者是释放烟雾弹让你看不清真相。
对了解求助者而言表面上的深入只会深入到表面上,出于良好的意愿,新手咨询师会关注求助者所说的每一个字,我们会尽力跟随他们的逻辑,理解他们的故事。求助者说话如同连珠炮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就像在躲避一匹,在咨询室里乱窜的野马,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与他们进行交谈,那就像抓住这匹野马的鬓毛,被它驮着横冲直撞,既要保持清醒引导咨询,还要拼命理解他们的话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在小时候就发现,用逻辑来思考并且把世界看清楚是件危险的事情。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那些成长过程中遭受虐待、漠视或者染上毒瘾的人身上。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话题很多,免得自己看清现实。这种自我防御的策略,使他们的精神弥补而散乱,这种状态是他们在咨询中显得激动的原因之一。这时候,你思想开小差或者感到困惑麻木,也变成了了解求助者的线索。你的这种感受可能就是他们的感受,或者是他们需要你变得麻木和困惑,这样会让他们感到安全。
当你不断怎么努力,依然不能明白求助者在说些什么,这就提示你已经遇到了那匹言语的野马。本来你的智力没有问题,也没有因为求助者所说的话而产生逆移情,那么你应该能够听懂他们的逻辑。
作为咨询师你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这样想,既然我都弄不明白他说什么,那么他所说的话可能隐藏了其他的信息。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就把你的困惑作为了解求助者防御机制的线索,试一试下面这些办法:
第一,请当事人重复他们刚才说过的话;
第二,请当事人帮你理解他们所说的话;
第三,把心思向身体穿梭,查看你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四,自己想一想,当事人想隐瞒的可能是什么;
第五,检查自己有无逆移情;
第六,请教督导。
我多次告诉求助者或者学生“我不明白你的思路”,他们的回答常常是“你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人”,只有在我们充满温情的时候,他们才会检查自己的思路,探讨自己的理由,从而监测并组织自己的思维。
少聊多说
滔滔不绝的言语可能是一种躁动的防御方式,可以让我们不再注意哪些引起痛苦或者焦虑的情感。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言语来逃避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现实,这就像小孩子听到父母叫他上床睡觉的时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嘴里发出哼哼的声音。当求助者躲藏在连珠炮的话语之后,你需要帮助他们少聊多说。
首先,我们不能采用与他们相同的防御机制,以免咨询变成漫谈,我们要向求助者传达三方面的信息:这种防卫心理对他们曾经很重要,现在则对他们造成了伤害,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你能处理好沉默,以及随时产生的情感,就有好几种办法可以帮助当事人探讨他们话语背后的问题,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办法:
第一,从第一次咨询开始,就要在对话出现停顿的时候保持轻松的心态,使自己适应沉默;
第二,询问他们在沉默的时候出现哪些感受、幻想和记忆;
第三,在求助者的原生家庭中,说话与不说话分别起什么作用,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请求助者安静的坐下,把每一种情感(悲伤、疯狂、沮丧、高兴等等)分别描述10秒钟左右,这会帮助当事人停止连珠炮的讲述,转而表达基本的情感;
第五,阐释求助者哪些言语可能隐藏了防卫心理,可以这样讲“有时候说话可以使我们不再难受”或者“长篇大论有时候可能掩盖简单的事实,你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阐释沉默的意义,有助于加深咨询中的互动。当言谈成了一种防卫,如果你再关注言谈的内容,就会促使求助者在无意识中更加逃避内心的情感和重要的问题。毕竟心理治疗的导向重在弄清心理活动的过程而非内容。注重过程,意味着询问并探讨求助者言谈背后有哪些情感意义。与心理活动内容的阐释相比,心理活动过程的阐释要难的多,但是对深化咨询关系促进治疗进展更有帮助。
对心理过程进行阐释,你指出了当事人的短板,并且有可能剥离他们的防卫,这可能让求助者感到悲伤、焦虑,甚至愤怒,这就需要你的成熟度和对自我认识发挥作用,如果你不准备进行阐释,以免求助者对你生气,你就有可能被诱骗着骑上他那批言语的烈马任其驰骋。若不能控制住这匹由言语内容所构成的烈马,求助者就难以出现积极的改变,心理咨询就会纠缠于求助者的言语,而不去处理那些导致困境的情感问题、防卫机制和应对策略。
你当然会发现有时候倾听求助者讲的那些话也是必要的,这是一种策略,可以让求助者感到舒服一些。这种明智的做法常用于开头几次咨询当中,或者用于求助者生活当中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或者用于某次艰难的咨询工作之后,这样做也有风险,就是可能让求助者以为心理咨询只是处理他们讲了哪些话,要对这种可能性保持警觉,并且一如既往的考虑如何在质问与支持之间取得平衡,在鞭策与安抚之间取得平衡。
注意梦境
在咨询室之外还有一种心灵穿梭,就是注意我们的梦境,看看这些梦反映了我们和求助者的什么问题。弗洛伊德把梦成为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认为防卫心理在睡眠中会松懈,让我们得以获得那些通常被隐藏的体验。梦境还可以让我们意识到逆移情的问题,并让我们理解求助者在交流中传递的微妙信息。
梦境已经有多次帮助我治疗求助者。例如,我曾梦到在早晨醒来时,发现身边还躺着一个人,而我不知道那个人是谁,过了一会,我发现她是我已经治疗了两年多的一个患者,她看了看我,说了声早上好,然后转过身去继续睡觉。尽管我对她躺在身边感到挺自然,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我知道同求助者上床是不对的,但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一丁点都想不起来,我越琢磨自己在什么地方,越感到紧张,随着焦虑的增加我很快惊醒,然后发现了这只是个梦。
释然之后我感到好奇,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呢?难道我对这位患者有了浪漫的情愫?我怎么都找不到自己对她有这样的情感、想法或者幻想。下一步就是考虑这个梦是否表露了我从求助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虽然他是个单身女人,年纪同我相仿,但我从未觉得她对我表达过任何爱慕。真的是这样吗?我没有遗漏什么信息?先不把这个梦告诉她,我决定检查一下她对我的感情。
在随后的一次咨询中,我鼓励她对我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的讨论,我请她详尽的告诉我她对我这个人,而且是个男人有哪些看法、情感或者幻想。果然,我们很快就谈到了她对我的爱慕,以及她未向我透露的对父亲的情感,还有他在她取向方面的问题。这些交流为咨询提供了新的方向,将咨询推进了一步。
这是一个好的例子,说明了梦可以用来为治疗的进展提供信息。在这个例子中我的逆情主要表现在我没有及时觉察她对我的情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我很胖,对自己的外表很不自信,我变得不再注意别人对我的反应,因为我发现这些反应大多是负面的。这种早期养成的防卫策略一直存在,以至于当别人被我吸引时,我倾向于忽略这种信号。
这个例子中的当事人可能一直在给我某些讯号,但我将的讯号加以排斥、曲解或者忽略。到后来接待求助者时,我就更努力检查咨询关系中的这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在处理信息的时候,都有出现马赛克的情况,这种偏差源于我们的经历,是我们很多盲点中的一种,当我们的心灵穿梭经常卡在某一点时,就要考虑逆移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