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唐之后再无向长城外长期积极开拓的汉人王朝【内容非原创,来自知乎】
大唐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世界级帝国,但是唐朝远没有我们中国人认为那么牛彼,事实上唐朝的牛彼在于视野和进步的幅度。单纯说高度,清朝并不差 ,这就有3个比较直接的误解:
1.唐朝无法长期占领草原 西域,所以疆域没有那么大,
2.李世民的财政逻辑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制度根源之一,
3.唐朝无法灭亡草原王朝。

先说第一条:
不要说唐朝,清朝以前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没有完全整合西域草原和高原,但是隋唐更难整合。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比如了解府兵制; 它是给基层官兵自有土地,闲时农耕战时打仗的一种兵民一体的制度。甚至在唐朝前还整合税收。
这给了农民自有土地后,保卫胜利果实心态,可以有效动员底层,而且在局部地区对外军事扩张,还可以通过军事获得额外财富。
所以偶尔长期打仗 即便暂时不种地也能过活,军事制度和财政制度混合之后,府兵之上还有2层指挥——开府和将军,精简里机构人员。
所以这个制度在宇文泰手再披上复周礼的外衣之后,即获得了儒家的正统性,也充分动员了基层了。
在西魏包括后来的北周对外扩张中,最早就是北齐的农耕区,距离近和后勤压力没有远征草原那么大,此外在获得在农耕区还可以 动员更多当地民众,让基层获得土地进而来获取兵源。总结来说这个制度进行对外扩张是一种有效的动员制度。
这是隋唐军事基础的底层逻辑,融合贵族制度的府兵制 就成了以柱国大将军为表现的关陇贵族集团。可以说北周的军事基础、政治基础、财政基础都是这个贵族集团来支撑的。在整合了汉人之后,隋朝向着中华版图的农耕区发起军事征服。



那么府兵制的军队冲进了草原西域之后呢?打仗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要说长期统治简单的说 一筹莫展。
首先没有基层动员,草原人会在乎土地么?农耕人要土地种粮,土地是财富代表。但是草原游牧逻辑下牲口才是核心财富。
其次远征军后勤如何保障呢???这个太难了。大唐一度用商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一度大唐影响力扩即中亚腹地)但是这些非唐人,商队即给大唐也给秃倔人运,而且非常会敲竹杠。后来导致运输成本超高。而自己运成本更超高。因为运粮队至少要吃掉90%的粮草,压缩运送人数,如果没人保护就更危险。
第三在草原的占领区种地?降水不够。种不出来。第四在占领区游牧,那就无法定居。而庞大的游牧群体定居,周围草地很快就荒芜了,所以需要移动来吃,混合各种草。所以无法形成稳定状态。更闹心的是面对游牧化的居民,征税成本十分高昂。
所以按农耕逻辑来占领草原基本是得不偿失的亏本大买卖。因为一个地方 你无法收税 ,无法生产,无法消费。这种地方农耕逻辑怎么占领?
当然有人总结其实没有府兵制的中原军队也要面对这些问题。所以历史上草原管理模式的国家才可能征服草原。农耕型的,或者是不理解草原型的军队基本无法在草原长期战斗。
大唐时代对胡人将领的任用是非常多了。这些湖人的游牧草原冥族背景在打仗上是非常游刃有余的,但是涉及到生产和管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而是一个胡人在草原如果能搞到钱,搞到粮食。还有一帮人供他指挥、他效忠大唐的理由呢?为什么不割据呢?
所以在清朝以前对西域和草原甚至高原的整合 ,帝国一直没有找到一个低成本的方式。所以也就不可能持续通知,而靠中原财富短期扩张之后,随着财政压力加大。后期也就逐渐丢失。只不过谁丢失,怎么丢失,丢失多少的问题。回到府兵制,本质上府兵制度是脱胎于草原的军事同盟制度,大汗和其他盟主联合,大汗通过垄断抢夺财富的分配权来获得支持,所以大汗往往要接受多数盟主的制衡。
所以这个草原制度下 大汗必须能打能抢。否则没人服气。所以草原大汗继承逻辑是兄终弟及。这个继承逻辑下可以保证大汗一族有战斗力。但是这个逻辑下一旦上一辈的兄弟都死了。下一辈的子孙(因为他们的爸爸都曾经的大汗)必然会争夺大汗位,所以草原帝国周期性的继承危机是制度根源。
所以草原帝国 一般都在100年左右时候分裂。因此大多数草原帝国寿终正寝的方式都是自己分裂,然后新的部族崛起灭它。只有少数草原帝国拥有农耕区,进行政治的整合,形成多元文明,获得另一种继承逻辑才可能突破自己的百年大限。
但是杨广没有自己的铁杆军队,叠加手腕不高,操之过急,失败了,当时文官系统是贵族们的,当然杨广没好名声实在是非常合理的。 所以读历史书籍一定知道写书人屁股在哪里。
不过李世民就不一样,一方面他有贵族的联姻,一方面他自己打天下 ,有自己功勋班子,这些人寒门体系偏多需要依附他,他还有自己的兵,所以当他弄掉了自己哥哥,反对爸爸这些关陇的代言人之后,也没被贵族弄掉。
李世民对贵族打击也是一步步来的,不过他的错误就在于大唐初定,但府兵制度没有退出来,他的财政制度却要摆脱府兵制的制约,所以他不怎么清查户口,虽然不想让府兵制度绑住自己的钱袋子,摆脱贵族控制的府兵对自己的制衡,还想拥有府兵那种高动员的制度,但是他补充的其他的财政制度……都是短期效应,在根本上破坏着商业逻辑,比如放如放贷,比如给地方土地,这些都是让未来的地方财政能力获得自主和提高进而获得割据能力的本质原因。
初唐建国才200万户,隋末是900户,这是真的么,当然是假的,怎么可能10年内没了70%人口!?
崩溃都没这么假,因此就是户籍登记制度不行。唐朝户籍登记早期是涉及税收,均田模式早期人人有田种,没有太多税,而户籍本身不严格,就出现了有人有土有田,没户籍的情况。
这些人不交税,然后帮那些当兵的人种田替他们交税获得更多收益。一个户里不只一家,但是当兵是要死人的,或者长期宿边,一旦是那种远征打仗,连孩子生养都是问题,而且没劳动力,卖地和土地兼并就有了趋势。
说到底只要有府兵制,就会有流民。
这个问题在武周时代开始严重,其实恰恰是武则天认为要维持所谓打仗占到的草原和西域的土地,前面分析过了根本站不住,但是为啥唐朝户籍制度要甩锅给武则天, 根子是李世民,他当初没有清查户籍的,这事李世民就没看到意义,他认为因为军事征服需要府兵制度动员优势。所以大家看到唐朝边塞诗如何如此有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流民问题就是府兵制动员余毒。 所以府兵制退出舞台, 才是解决流民的根本。
回到李世民,首先李世民是理解军事同盟逻辑和草原治理逻辑,所以李世民打击秃倔,是分化打击,分而治之的,甚至当了皇帝之后还敢骑马上阵,痛斥秃倔背信弃义。获得草原崇高的尊重,尊天可汗。

但是李世民以后的皇帝,从李治开始都是长在深宫,没有办法理解军事贵族的好,只知道打击内部军事贵族,而且是长安的贵族,或者直接打击草原。倚重边军,一旦边军获得财权和人权,军权之后,离心倾向是必然的。大唐丢失草原视野是必然的,虽然李治疆土达到极盛,但是根本无力维持。李治治国也没有去改变税基,所以流民严重,用兵过度之后,庞大疆域还是虚胖。
秃倔之所以能复国,本质还是有人。因为打败它并没有消灭它,前面说过消灭一个部族只能自己崩溃,另一个部族干掉他,而秃倔复国后,最后还是被大唐扶持的回鹘部族干掉的。

一如当年的匈奴,并不是被汉武帝消灭的。 而是汉宣帝分化匈奴后,用匈奴打匈奴。灭掉的。汉宣帝之后同时容许胡人南迁戍边。历史上农耕帝国的文明从来没有消灭过在草原上的帝国。都是以胡治胡的方略。
+++++结语++++++
讲这些并不是要说明大唐很水。也不是说大唐不好。大唐是我们古代封建朝代前三的存在。我们作为现代人首先要真正正视自己的历史,理解自己的历史,不要用峡隘的闽组主义,用古老的优越感来证明自己的是一个牛逼存在。活在过去的梦里和自我峡隘的想象力里。我们中华民族华夏文明是一个自古就提倡包容,融合,多维多元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