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映时票房惨淡,如今却被奉为神作,堪称女版《树先生》

2023-02-27 22:47 作者:一位电影研究者  | 我要投稿

《北方一片苍茫》原定片名叫作《小寡妇成仙记》,不论在语言上(“小寡妇”一词的称谓),还是在文化特征(成仙)上都颇具东北特色,而这种东北文化特色主要源于导演对东北萨满文化的挖掘。从原定的片名来看,“成仙”一词中的“仙”并非中国传统神话或者道教文化中的神仙、仙人,在东北民间风俗文化中,“仙”往往也指代“黄皮子”“狐仙”等民间怪力乱神,以及算命先生、驱邪法师、萨满巫师等从事特殊行业的人群。“小寡妇成仙记”中的 “仙”所指就是后者,即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下掌握了通灵、算命、驱邪等超自然能力。影片中除了主人公之外,村民也多次提到会算命的某某仙家,请某位神仙做法事等人物事件,这些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在民间往往被尊称为“神仙”。“成仙”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对超自然能力带有黑色幽默的构思,还对应了电影情节中主人公社会身份的转变。萨满文化在中原地区和中国南方并不多见,亦非汉文化中的主流。萨满主要存在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源头与北方的蒙族、满族、朝鲜族的原始民族文化信仰有关,如韩国电影《哭声》《娑婆诃》和《北方一片苍茫》。通过影视作品的案例不难发现,亚洲影视剧中表现萨满文化的大致分布在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内蒙、东北等地区。但是不同于封建迷信活动,在影视表达中,更多借鉴萨满文化中的音乐舞蹈因素,一方面服务于展现民俗主题,另一方面则更加多元地展示其视听艺术。尤其在东北题材的影视剧当中,萨满文化既有直接的展示,又通过二人转等其他形式的变化性表达。“东北题材影视剧音乐创作上在很大程度上深受东北二人转旋律的影响。而东北二人转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满族萨满文化的底蕴,从装束扮相、表演形式、角色表现手法、肢体动作上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萨满音乐文化。”可以说,萨满文化已经成为东北民间艺术的文化基因。在本片中,萨满文化则有着更加直观的展现。首先“萨满仙”这种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人物被导演塑造成了观察东北农村生态的一个独特视角。主人公王二好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成为村民口中的“神仙”。虽然影片以一种魔幻现实的手法,用巧合、误会甚至臆想等情节来勾连起剧情,但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将村民眼中的王二好与萨满仙联系起来,反映了萨满文化在东北的文化中依然占据相当的思想市场。而对萨满文化的另一层展示则在人物的造型扮相和表演上:在主人公初现“通灵”的本领之后,意外获得了焦三爷家中祖传的萨满行头。原本抗拒作为“神仙”的主人公态度发生扭转,直接穿上萨满的服装开坛做法,导演则借此契机,展现了萨满仪式中的音乐舞蹈,主人公身着羽翼,伴着手鼓在雪地中翩翩起舞,超度亡灵。虽然主人公只是个业余的萨满巫师,但是在雪地中的仪式处理得富有美感和韵律。对于萨满元素的处理,导演十分谨慎:一方面,萨满仪式以舞蹈和音乐的形式表达,展现了东北萨满文化的民俗之美;另一方面,萨满仙本身的“通灵”则以现实情节与超现实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在展现萨满文化的内容同时,又避免了落入迷信解读的窠臼。

《北方一片苍茫》作为导演蔡成杰的电影处女作,上映之初便广受好评,既展现了导演对超现实影像的把控能力,又展现了对现实题材的驾驭能力。影片不仅观赏性十足,而且对东北农村地区的现实关怀更表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和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电影中对东北方言的展现既刻画了极具现实感的东北人物群像,又为现实题材的影片带来了幽默的戏剧效果。而影片中对东北萨满文化的谨慎处理,则体现了导演对东北民俗深入透彻的了解和创造。《北方一片苍茫》既是方言电影中的一部佳作,也对现实题材和民俗文化的电影创作有所启发。

上映时票房惨淡,如今却被奉为神作,堪称女版《树先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