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面试热点: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这两年的相关热点不少,近期凭直播间唱戏而获得事业“第二春”的越剧演员、以及关于国潮国风何以成为世界风尚的大讨论,再一次把文化自信及文化创新的话题推上热议。
两个看似不一样的热点事件,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关键词:文化传承,今天面试热点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文化传承”及“文化自信”相关的面试时评素材。
《因疫情失业的越剧演员直播间再就业,为传统艺术“守灯人”双击666》
持续的疫情防控,对于舞台艺术表演行业来说,的确是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像地方传统戏曲这样,本就不是流量热门,靠忠实观众来支撑的艺术门类,更是雪上加霜。陈誉17岁开始学越剧,今年已36岁,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舞台,但如今,行业遭遇寒冬,很多同行都已经陆续转行,但仍有像她一样的演员还在苦苦坚守。
好在,凭着骨子里的热爱和不懈探索的精神,陈誉在直播间找到了新的舞台。凭借粉丝的认可,能够靠自己的热爱和技艺谋生,还能以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虽然比起很多大V来说,她的粉丝数量并不算很多,但每一个在她直播间发弹幕、点赞的人,都为她、和像她这样坚持从事和传承传统艺术,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坚持的人,点亮了一些微光,注入了些许能量,微光能聚成光束,能量更能积少成多,有希望就是好事。
陈誉的尝试和突破,也为传统戏曲的新媒体传播提供了一个积极范例。虽然说是直播唱戏,但她在妆造和表演上一点都没有敷衍,都如同线下舞台一样认真对待,但是又不是完全将舞台上的东西照搬到直播间,而是在视频长度,主题包装、表达形式上都花了心思,精选了最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唱段,和抖音热梗做一定的结合,让年轻群体更有兴趣去点击。只要愿意看的人多了,说不定就会有真正被越剧吸引,爱上这门艺术的粉丝留下来。
近两年来,为了共克时艰,应对疫情对行业的冲击,留存优秀传统艺术的火种,不少“守灯人”积极地探索新的传播方式,提高传统艺术的网络能见度,一方面巩固多年热心的老观众群体,一方面也在“95后”“00后”中开拓用户增量。表演更接地气,也更为新颖活泼,让古老的艺术散发出全新的、别样的魅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来,处处是舞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对梦想的初心和坚持,本身就是足以打动人,影响人的。
或许,戏曲等传统艺术,在当下已经很难成为绝对的大众流行,一部分高居殿堂,成为公认的高雅艺术,精英文化,作为国家级传统文化的名片而留存;另一部分则苦苦坚持,努力地在“被保护”和“寻求市场化”的夹缝中求生,逐渐没落,失去生命力。
但是,还是有像陈誉这样的人,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因为从小到大的坚持,愿意选择这些冷门的行业,并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地将它们带向大众。而新兴的传播平台,应该给予“守灯人”们更多资源上的支持,让他们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见。正如网友所说,很希望多看到一些这样的直播,少看到一些卖假名牌货、打“擦边球”的直播。眼前多一些优质的内容,内心也能多一些正能量。
(来源:极目新闻)
《国潮国风何以成为世界风尚》
国潮国风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流行风尚,追根溯源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国潮国风这一“软实力”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加上时代青年的深度参与,国潮国风得以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曾几何时,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一度广受年轻人追捧。近年来,年轻人对这种洋节不再趋之若鹜,这些节日实际上已悄然降温。相反,当下青年群体追逐国潮与国风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无论是古镇身着汉服的翩翩少年,还是热衷于非遗文创、国粹国货的青年,他们对于清新典雅的国潮国风充满迷恋与自信。这股热潮,不仅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光彩与魅力,也体现了青年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彰显原创、先锋与个性理念的创新表达
国潮国风中的“国”特指中国,主要聚焦于文化领域,以中国在历史发展中沉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几千年来熔铸形成的民族精神为内核,包含着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审美趣味。“风”意为风格,是蕴含特定元素的艺术形式。“中国风”采用中国式的物象、符号、技法,以情、趣、新、意营造共情体验与共鸣,并借以音乐、绘画、服饰、建筑等形式进行叙事表达。“潮”是指一种流行趋势与时尚动向,是众人争相热爱某种事物所形成的一种风尚。当下的国潮是人们基于文化基因、时代记忆、民族精神等因素,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形成的文化符号的追逐。
国潮国风中富有古典意蕴的文化符号,充分唤起了群体对文化记忆、文化身份的共鸣,遂逐渐演变成炙手可热的时尚,成为当下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景观。纵观当下广泛流行的汉服等流行时尚,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以及河南卫视的洛神赋等节目,都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渲染得淋漓尽致。从国风音乐、动漫、游戏的迅速崛起,到国潮服饰、品牌、IP旋风式的席卷市场,这些极富中国本土元素的创造不再具有老气与过时的色彩,它们已成为彰显原创、先锋与个性理念的创新表达。
经过调查发现,国潮国风的受众群体以90后为主,00后与80后紧随其后。这表明,年轻一代是支持与推动这股风潮蔓延的主力军。他们不再盲目崇洋,而是乐于买国货、用国货,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文化认同,充分唤醒了青年内心深处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情感。在消费市场日益年轻化的今天,青年一代对于国潮国货持有的积极态度将成为推动国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
与此同时,这种风潮也正在渐趋国际化,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锐设计师开始纷纷推出融入中国元素的原创设计,着力将国潮推向世界。国际时尚圈也将中国的刺绣、盘扣、龙凤、祥云等中国传统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中国文化正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借鉴。
“软实力”展示背后的“硬实力”支撑
国潮国风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这股风潮得以席卷,受到广泛追逐热捧的背后还存在着必然的内生原因。
国潮国风热折射出的是国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国潮国风的兴起,实际上是当代年轻人的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是国民确立文化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情感所寄。早年韩潮、日潮、欧美潮席卷中国之时,正是年轻人渴望与国际接轨之际,他们追逐的不仅是国外的新鲜文化,更是对富裕生活水平的向往。如今的年轻一代成长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国自信,此时他们渴求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国潮国风的出现就成了一个绝佳载体。
国货品牌之所以能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除了其中包含的民族情结外,高质量国货产品也是人们愿意为其买单的保证。过去受技术、理念、创新能力的限制,“中国制造”常常被误贴以“平价代替”“打版抄袭”的标签,消费者对国货品牌自然缺乏信心。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中国制造”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向“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的转变,这为国潮国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潮国风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流行风尚,追根溯源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国潮国风这一“软实力”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加上时代青年的深度参与,国潮国风得以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究其本质而言,国潮国风热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从历史逻辑上看,这股风潮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其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而且又使传统文化融合了现代科技,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充分展现了内在魅力;从现实逻辑上看,国潮国风的传播增强了文化的社会塑造功能,增强了中国对世界文化潮流的引领力,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现象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首先,我们要注重文化的时代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充分展现文化产品本身内蕴的精神内涵。文化如果停留于过去的形式,就容易成为过去式的陈列与摆设。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就必须对其赋予新时代的色彩与样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其次,我们要注重文化的通俗性,让文化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文化不仅需要阳春白雪,更要做到雅俗共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必须走入民间、亲近大众;文化必须坚持人民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与大众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曲高和寡、无人应和。
最后,我们要注重文化的国际性,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广泛包容性的特质,崇尚“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等理念。正是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中,中华文化得以广采博收、焕发活力。
总之,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提升中国文化活力,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可以借助国潮国风兴起的新风尚,将具有浓郁东方文化意蕴的国潮国风,融入文化内容的生产与推广中,进而在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续写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来源:文汇报)

《陈根:国潮崛起背后,新瓶装旧酒?》
近年来,国潮的强势崛起,正在重新洗牌消费市场。普华永道发布的《2021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中国报告》显示,“国潮”品牌正在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持续追捧和购买,相较国际品牌,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选择国产品牌。
国潮中涌现的产品,多以潮牌为“体”,以中国元素为“用”,产品线涵盖潮T、卫衣、香水、彩妆、文创等等,可以说,时至今日,国潮已经全面进入人们消费生活的各个领域,国货品牌们不仅在联合中形成一股全新的中国之潮,同时也为商业市场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全新的契机。
当然,虽然国内有很多优秀的品牌在迅速崛起,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在不断出现。国潮想要继续向前,除了立足更宽广的文化背景,发掘能与时代共振的文化基因和时尚感,更要将“潮”转化为可控、可持续的产业。国潮之“潮”,应该推动中国品牌乘风破浪,国际出海,而非一如潮水,来去匆匆。
国潮正当时
国潮的崛起,颇有点势不可挡的意味,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恰到好处,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国潮消费的兴起与盛行,见证了国民开始摆脱对国际品牌的依赖,日趋认同和选择本土品牌,意味着我国开始逐渐打破单一的“制造大国”的国际形象,转向走创新产品和创制文化的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的升级是国潮形成的基础。在国潮到来以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就是曾经的国货运动。过去,提倡国货无疑具有振兴经济、促进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内涵。至20世纪80年代,国货基本遍及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具“为国争光”的英雄牌钢笔、永久与凤凰牌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等。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部分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认为国际品牌就是现代、先进、洋气的代表,而国土品牌则意味着传统、落后,无数的本土品牌开始逐渐丧失其价值。究其原因,彼时,中国还处于经济增长初期,处于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以发展加工制造业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一种低水平、粗放式的增长,滞留于产业链的下游。
但现在,随着经济加快转型和产业加快升级,中国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制造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企业逐渐走出追求产品数量与低成本的误区,在创新与质量上下功夫,实现了有效突破,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潮,是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国潮,是注重中国品味的全方位营造,以便在国际时尚话语体系中争夺“一席之位”的国潮。国潮以中国实践中的美学为核心,源于国货,发展国货,又超越国货。
如果说中国制造的升级是国潮形成的基础,那么国民消费力提升背后的民族认同则是国潮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消费不仅是个体进行自我认同、体现自我地位与身份的手段,更是个体建立集体认同和群体归属不可缺少的途径。一种品牌之所以越来越受消费者追捧,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质量品质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展现自我定位和自身价值的方式。
显然,所有国家的文化中都有朴素的爱国主义。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对年轻一代民族意识的塑造,是国货潮意识萌芽的基础动力。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西方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优先支持本国产品,在此情景之下,中国品牌的打造与发展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关系国家振兴和国际地位。
当然,即便是有制造升级和民族认同,但这对于形成“潮流”还不足够。中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庞大,但仅仅是规模庞大,还不能够形成认同,还得有强势产品——故宫文创、中国李宁等就是国潮中的强势产品。
作为东方美学的代表,故宫有着万物皆可联名的背景。据了解,故宫有180万件馆藏文物,颜色、物件、内容,每一件拿出来都是中国最顶尖文化的浓缩。从文创周边到彩妆口红,从角楼咖啡到故宫火锅,从合作国货到联名潮牌,故宫搭建的IP矩阵,每一次跨界都能引发全民热议。

中国李宁则被定义为李宁的高端品类,定位是运动潮流与时尚。在2018年纽约时装周当晚,中国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坚持国人的“自省、自悟、自创”的精神,赢得国内广泛好评,自此,国潮风起。次年,“中国李宁”更是成为部分购物中心最受欢迎的门店。

国潮的崛起势不可挡,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方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日渐成为消费时尚。
国潮之创新缺失
不可否认,国货品牌们在联合中形成的全新的中国之潮,虽然为商业市场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全新的契机,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在不断出现——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同质化现象严重,模仿、抄袭之风愈演愈烈。
2018年初,企业家李宁带着他的“中国李宁”潮T和悟道潮鞋登上纽约时装周,号称以“东方美学”和“中国哲思”的理念征服了国际秀场。在人们印象中,中规中矩的国产运动品牌,突然将从前一味“藏拙”的本土元素突出、放大,平添了明晃晃的自信和“潮感”,这使“国潮”一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李宁走红后,不少国牌,比如安踏、太平鸟等立刻跟上潮流,将丰富多样的中国元素融入到从前被诟病“缺乏国际范”的设计中,用“国潮”推动品牌升级。老干妈卫衣、云南白药周边、大白兔香水,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元素都被纳入“潮”中,扮演着“国”的角色。但要知道,“潮”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浮于表面的某种标志性元素,更不是猎奇以博眼球,而是一种艺术上的突破,一种态度上的共鸣,是有其技术含量和门槛的。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不少国潮品牌虽然说是赶上了国潮之流,但却并未行国潮之事。没有在核心的技术与质量上进行创新与研发,而是在模仿、抄袭的基础上进行粗糙的优化,使得国潮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质量参差明显,集中于美妆、服饰和饮食三大门类的国潮,大多成为了“季节限定”,真正能在大浪淘沙后成为经典的产品寥寥。

来源:网络
以美妆行业的口红为例,在天猫搜索关键词“中国风口红”,能够显示出超过2千件的相关商品;在京东上,则显示了超过1万件的产品,仅“中国风口红套装”这一栏的数量就为5172件。而在这些产品中,大多数产品在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放眼望去,满是带有仙鹤、牡丹、凤凰等浓郁国潮元素的产品设计,部分产品如果不看产品商标或名称,甚至难以区分。
而相比艺术性和时尚性,质量成了更现实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故宫彩妆就曾走了歪路。2019年初,一度在社交平台上爆红的故宫淘宝宣布,旗下系列彩妆全线停产,而此时,距离产品推出还不足一个月。
故宫淘宝在官微上坦诚,“口红外观反馈不够份量高级,膏体顺滑流畅度和颜色都有进步空间。眼影珠光颗粒不够精细,部分颜色有飞粉现象。腮红粉色挑人,橙色尚可。点翠蓝色实用度欠佳”。虽然诚恳的态度获得市场一片好评,但品质的问题暴露无疑。
此外,更为恶劣的是,许多潮牌服饰没有自己的创作,而是一味地去模仿大牌,毫无避讳地进行元素抄袭。这甚至成为了很多品牌的“财富密码”,普遍的做法是,许多自诩潮牌的店铺看到什么火热就做什么,比如,某一明星穿个潮牌,立马就复制出来;如果网上浏览到了有国外好看的服装,也会直接打样。

来源:网络
抄袭现象在国潮餐饮届也层出不穷,普遍存在。比如,2019年7月,火锅品牌“咬金”的原创者指责“脏飞”抄袭;2019年5月,茶颜观色起诉茶颜悦色被判败诉,网友直呼“山寨告正主,这也太神奇了”;2020年7月,明星郑恺火锅店“火凤祥”因涉嫌抄袭吼堂老火锅被骂上热搜等等。
国潮之创新缺失已经达到了一种“粗制滥造”的地步,显然,消费者虽然可能在第一次愿意为情怀买单,但这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经过几轮的野性消费后,市场已经开始趋于理性。比如,在今年天猫618的美妆品类之中,前两年风光无限的初代国潮美妆品牌花西子、完美日记表现平平跌出榜单,回归到知名国际品牌形成“霸榜”的局面。靠“新瓶装旧酒”,不是国潮发展的长远之计。
用技术让“潮”得以流传
无论过了多久,或许,只有回归“技术创新、品质和独有性”这三大行业的基石,无论是国货还是国潮,才能突破重围走向世界,否则永远都只是昙花一现。
从技术创新来看,虽然在国潮领域,当前已有故宫文创、中国李宁等强势产品,但相较于美国那些凝结着其最尖端技术、体现其最高工业成就的产品,比如英特尔的CPU、苹果的手机、特斯拉的汽车等,我国仅有华为的通讯系统能与之相比。而当一个国家能输出这类强势产品的时候,这类产品相互支持,才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矩阵,产品形象相互影响,正向反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
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国潮品牌仍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品牌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只有在“专业”性上持续深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保持领先的位置。以李宁和安踏为例,当前,在中国市场,李宁、安踏已经与耐克坐上了一个牌桌。然而,在研发投入上,李宁和安踏虽然在2020年研发投入都达到2%以上,分别为3.2亿和8.71亿,但仅从数据来看,阿迪和耐克的研发投入比常年维持在7%以上,国产运动品牌在研发创新方面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国潮要走向世界,不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向华为学习,向欧美的巨头企业学习,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研发上不断投入来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来构建自身的企业竞争优势与建立防火墙。其中,得益于华为多年对于技术研发的重视与投入,因此,当其进入3C消费品领域的时候,不论是手机产品、平板电脑或是PC电脑产品,才能都以产品的技术优势快速的进入到市场的第一梯队中。
可以说,产品的技术实力,就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当产品的核心技术实力足够强大,具有足够的优势时,好的产品自然会带动其品牌与营销。
还是以体育鞋服品牌为例,对于体育鞋服来说,能带来长久利益的一定是专业性与功能性,体育讲究“更高更快更强”,专业性与时尚性并重。而在众多运动品牌中,耐克的“AJ”就是在专业性做到了极致,然后用稀缺性的配色和潮流达人带货,增加了时尚属性,拓宽了穿着场合。

在日本独立运营的Converse Japan,被粉丝们誉为潮流圣物,就是因为其高端线Converse Addict系列的产品,包括All-star、Chuck Taylor、Purcell Jack等,其昂贵的价格体就现在它顶级的品质:号称“Vibram橡胶底、Outlast温度调节面料、Poron缓震”等顶级的材质均运用在了Converse Addict的鞋款上。这种对品质极致的苛求,不仅给“潮”打下基座,也将精神注入其中,丰满了品牌。
国潮品牌生逢其时,推动国产化、推动国产品牌,是当下的一个全球性趋势,从特朗普到拜登,都积极推动美国制造。对中国来说,当前的双循环也有赖于基于“制造-消费”在国内的循环,这当中,社会对国产品牌溢价的接受与消费,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人可以花上万元的钱去购买一件加拿大鹅的羽绒服,但却不愿意花高价去购买波司登羽绒服,这并不是国人一味的“崇洋媚外”,也不是国人一味的追求品牌面子。不可否认品牌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产品的材料、品质、设计与制造工艺我们必须客观的对待,正视彼此之间的差距。
因此,只有品牌与其产品所对应的品质在消费者心中有较高的定位,消费者才能接受较高的溢价。国潮想要继续向前,除了立足更宽广的文化背景,发掘能与时代共振的文化基因和时尚感,更要摸索出一条适配的发展路径来,将“潮”转化为一可控、可持续的产业。否则,所谓的国潮只能是民族,或者说民粹主义冲动下的一股潮流,这股潮流不具有可持续性,很快会随着民族情绪热潮的退去而对国潮产品丧失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