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五节-帝国十一世纪的灾难和传统罗马军队的彻底覆灭

然而,即使是帝国处于相对和平的境地,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帝国禁军和帝国边区的军区部队已经习惯于参与对外作战并从中获得丰厚的战利品,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从此安顿下来。不仅是帝国军队,其他大多数的罗马人也期望皇帝能够在军事上为帝国荣耀添砖加瓦。到十世纪初,许多地方的臣民都因幸免于敌人的袭掠而感到高兴,随之而来的胜利也为帝国军队创造了热情。描述英雄豪杰的传奇史诗《狄吉尼斯·阿克里特》(Διγενής Ακρίτες)似乎就出现于该时代。[1]在帝国取得了对敌人优势的情况下,维持和平对于帝国皇帝和帝国军队而言并不是什么大功劳。
安纳托利亚地区传统军区的军区部队规模过大且军饷丰厚,然而帝国在和平时期却为军区部队士兵发放了巨额军饷,足以彰显其荒谬性。然而,尤其是在瓦西里二世长期执政后,帝国皇帝们已经摆脱了在非军事方面支出大量财政预算的习惯。大多数情况下,花费巨额资金去笼络群臣可能导致他们之中产生能够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权臣。瓦西里二世在位期间免征了一些税款,但同样地,永久性地免征这些税款意味着帝国政府权力的削弱,并且放弃了有朝一日可能会派上用处的资金来源。即使帝国不需要拥有十世纪末期那种规模的帝国军队,但由于帝国偶尔爆发的战争,因此仍有必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帝国军队。一些战争,或许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征服他国的战争,但这似乎仍是有必要的。
瓦西里二世的兄弟,君士坦丁八世在其三年的短暂统治期间,帝国仍有能力对于这些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尽管君士坦丁八世的官僚们为了加强自身权力将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立场的罗曼努斯三世(Romanos III Argyros/Ρωμανός Γ΄ Αργυρός)[2]推上了皇位,但是作为君士坦丁八世的后继者,罗曼努斯三世已经模糊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罗曼努斯三世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他决定吞并帝国长期以来的附庸国——阿勒颇埃米尔国。然而皇帝也意识到自己虽然缺乏军事经验,但却拥有充足的资金,于是便提出向阿勒颇埃米尔国购买阿勒颇城,并给予阿勒颇埃米尔另一座城市。但是这个提议被拒绝了。1030年的夏天,罗曼努斯三世征召了庞大而混乱无章的帝国军队入侵了阿勒颇埃米尔国,其结果可想而知,帝国军队在两场伏击战中损失了一万多人,帝国军队仓皇而返。阿勒颇埃米尔希望避免进一步与帝国产生正面较量,因此主动提出再次成为帝国的附庸国,这个提议最终被帝国欣然接受。[3]
阿勒颇埃米尔的决定毫无疑问是明智的,因为当时的帝国军队在有能者的领导下仍能出色发挥。在1031年,幼发拉底河畔诸城军区(Euphrates Urbes/Παρευφρατίδαι Πόλεις)的军区将军乔治·马尼亚克(Georgios Maniakis/Γεώργιος Μανιάκης)率军攻下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大城市埃德萨(Edessa)。对于罗曼努斯三世而言,他认为为自己赢得荣耀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建造一座造价昂贵的教堂。罗曼努斯三世的继任者米哈伊尔四世(Michael IV/Μιχαήλ Δ')[4]同样也热衷于建造教堂,皇帝依靠帝国军队的将领们成功击退了来自西西里的阿拉伯海盗和多瑙河北岸的佩切涅格劫掠者。在1037年—1040年间,米哈伊尔四世派遣乔治·马尼亚克去征服西西里岛,为皇帝陛下赢得名誉。
乔治·马尼亚克不负众望,成功夺取了叙拉古,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是,米哈伊尔四世担心这位将领会在取胜后会叛变,于是选择将其逮捕。乔治·马尼亚克麾下的诺曼人佣兵在这之后确实发生了叛变,他们开始攻打帝国在南意大利地区的领土。在这之后,保加利亚人也发生了叛变,但幸运的是,当皇帝亲自领兵讨伐他们时,他们却陷入了内讧并决定向帝国投降。然而米哈伊尔四世却在争夺阿尼王国的战争中遭遇了失败,根据1022年签订的条约,阿兰王国本应由拜占庭帝国继承,于是战争双方便因意见不合而不得不刀兵相见。由此可见,若是皇帝亲自领兵讨伐,那便这位皇帝必须有一定的手腕。如若任用有能的将领,那么他有可能会在得胜后僭越称帝;如若任用不得力的将领,则可能会导致作战失败。
因此,当君士坦丁九世于1042年即位后,这一问题带来的矛盾便彻底爆发。他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差点被乔治·马尼亚克率军推翻,但最终他得以幸免于难,并长久统治着帝国。当时的帝国急需皇帝采取一些重要举措来处理帝国军队本身的问题,然而军方却对君士坦丁九世的政策毫不关心,并在1047年两次试图推翻他。君士坦丁九世同样热衷于修造建筑并捐赠大笔钱财,结果是,到了1050年左右,他已经耗尽了瓦西里二世为帝国留下的巨额黄金储备。于是,君士坦丁九世决定重铸特塔特伦金币,如果我所作出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军区部队士兵应得的年俸又再一次减少了十二分之一。此后,他进一步对特塔特伦金币和诺米斯马金币采取贬值,并强制遣散了亚美尼亚诸军区驻军,使得帝国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税收收入。
君士坦丁九世后两项的举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可为之辩解。在这两项举措的背后,以及再次铸造特塔特伦金币的做法,是基于皇帝认为帝国军队规模过大且军备支出过于昂贵的想法。如果帝国政府公开宣布大幅度削减帝国军队士兵应得的年俸收入,那么将会遭致军队哗变,因此将货币贬值20%是将他们应得的年俸收入缩减为原来的80%的最简单的办法。至于君士坦丁九世所作出的第二项举措(强制遣散亚美尼亚诸军区驻军),由于他认为不参与作战的帝国军队理应为他们免于参战的特权付出一定钱财。
从战略角度来看,这些举措的主要错误在于,君士坦丁九世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帝国需要以及不需要的军队。帝国需要的军队是禁军、海军军区和边区军区的军区部队,边区军区多半被受帝国东部诸督军区或是意大利督军区节制,亚美尼亚诸军区自然也不例外。从长远来看,贬值货币并不能为帝国省出多少财富,因为贬值货币的同时会等比例减少帝国的税收收入,贬值货币同样会对帝国军队产生许多影响。
从各方面来看,君士坦丁九世试图通过捐赠和晋升来弥补政府官员应得年俸降低所造成的影响,但是他似乎对帝国禁军都不曾如此慷慨,更不必说海军军区和边区军区的军区部队了。毫无疑问的是,包括禁军在内的帝国军队曾三次试图推翻这位皇帝。也许君士坦丁九世认为可以通过发放战时津贴的方式给予参与作战的士兵以足够的补偿。
强制遣散了亚美尼亚诸军区驻军是一个更为糟糕的错误,并招致了同时期的约安尼斯·斯基里泽斯(Ioannes Skylitzes)、米哈伊尔·阿塔雷阿特斯(Michael Attaliates)和科卡曼努斯(Cecaumenus)等人的强烈谴责。受此影响的50,000名军人本应是帝国境内最优秀的军区部队,因为他们是驻扎在亚美尼亚地区和高加索伊比利亚地区的老兵,守护着他们世代先祖的土地。早在1048年,他们就已击败过塞尔柱突厥人的军队。[5]塞尔柱突厥人是帝国当时面对的最危险的敌人,而且也是这个时期开始袭掠这片地区的。此外,设立亚美尼亚诸军区的目的本就是为了保护幼发拉底河上游帝国国防安全的旧有缺陷。
约安尼斯·斯基里泽斯、米哈伊尔·阿塔雷阿特斯和科卡曼努斯等帝国官员们看到的是皇帝犯下的致命错误,但皇帝仅仅是想获得更多的金钱。皇帝似乎有着不向安纳托利亚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军区部队索取金钱的理由,这些军区部队除了参与多次叛乱以外,可能一辈子都未曾参与对外作战,而在当时,这些军区部队也可能从未被要求花钱以免于服兵役。如果强行要求多达50,000余人的军区部队为了免于他们不曾参与服过的兵役而定期缴税,那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敲诈从而发动叛变。
由于亚美尼亚诸军区的驻军经常经历战事,因此让他们缴税以免于服兵役可以让他们免于真正的风险,即使这些亚美尼亚军人愿意继续从军,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君士坦丁堡,因此他们也不太可能会发动叛乱。在君士坦丁九世开始征税之前,这些亚美尼亚军人分配到的军区土地多是贫穷的,经营这些军区土地得到的收入甚至比他们得到的年俸还少,他们的年俸甚至也是少的可怜,然而即便如此,似乎也还未到强制遣散了亚美尼亚诸军区驻军的境地。可能君士坦丁九世能够容忍突厥人对亚美尼亚诸军进行袭掠,因为他永远也无法想象到这些落后的突厥人最后会威胁到帝国的心脏地带。因为拜占庭人的宿敌是阿拉伯人,因此君士坦丁九世才没有在受安条克督军区和埃德萨督军区节制的诸军区横生枝节助其瓦解。作为对强制遣散亚美尼亚诸军区驻军所带来影响的弥补,皇帝向亚美尼亚地区派遣了禁军和部分雇佣军。
早在1054年,当突厥人在亚美尼亚地区横行霸道肆虐无阻时,帝国的臣民便已感受到了亚美尼亚诸军区驻军缺失所造成的危害,直到塞尔柱人因出兵白益王朝(Buwayhid Dynasty)[6]才中止袭掠拜占庭帝国。在1057年,帝国禁军、雇佣军和叙利亚地区的军区部队组成的联合军队发生叛变,将伊萨克一世推上了皇位,而伊萨克一世却因君士坦丁九世留下来的财政混乱局面而深感震惊。突厥人威胁的严重性尚不可知,在1057年洗劫了梅利蒂尼之后,突厥人的一支劫掠部队在亚美尼亚地区的萨姆松(Samsun)被帝国军队消灭。当时的帝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在伊萨克一世短暂的统治生涯中,他被迫将精力集中在处理帝国糟糕的财政上,并未着手于军队改革,他的后继者君士坦丁十世亦是如此。
在这之后,突厥人开始全面对拜占庭帝国发动侵袭。1059年,他们途径亚美尼亚诸军区,穿过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洗劫了塞巴斯蒂亚地区;1064年,突厥人彻底征服了阿尼地区;1067年,突厥人穿过亚美尼亚地区,洗劫了卡帕多西亚地区的凯撒利亚(Caesarea),随后经过奇里乞亚关隘地区,自北向南从后方洗劫了奇里乞亚地区和安条克地区。[7]此时,帝国的亚美尼亚地区即将沦丧于突厥人之手,罗曼努斯四世急需采取更为激进的举措以解决问题,他选择了尝试重振小亚细亚地区诸军区。阿尼地区和瓦斯普拉坎地区的大部都已沦陷,但罗曼努斯四世却始终不放弃亚美尼亚地区。时间证明了皇帝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亚美尼亚地区已被大肆洗劫,但也使得这片地区成为了一个较好的缓冲区。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情况下,罗曼努斯四世在1071年决定弃守意大利地区的残余据点,并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小亚细亚地区的防守上,事实证明这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至于罗曼努斯四世在之后近一步贬值诺米斯马金币的权宜之计也是情有可原的。

罗曼努斯四世在惊人的短时间内将几乎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军区部队士兵训练成了可用之材,然而此时的突厥人已经通过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突袭了安纳托利亚地区,不仅洗劫了新凯撒利亚(Neocaesarea),还洗劫了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核心城市阿莫里乌姆和以哥念(Iconium)。罗曼努斯四世集中精力试图在最东部的曼齐刻尔特重新建立起对抗突厥人的屏障,希冀即使没能阻止突厥人劫掠,也有希望阻止他们永久性控制帝国领土,如若能在曼齐刻尔特带来胜利,便能为新训练的军区部队提供足够的喘息机会。
因为遭到了部下的背叛,从而导致了曼齐刻尔特战役的失败,这对罗曼努斯四世的威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尽管罗曼努斯四世的威信被大大削弱,但他仍比杜卡斯家族的皇帝将帝国统治得更好,而杜卡斯家族先是背叛了罗曼努斯四世,之后还将他杀死。但是杜卡斯家族从未能够控制罗曼努斯四世的副手菲拉雷托斯·布拉查米奥斯将军(Philaretos Brachamios/Φιλάρετος Μπραχάμιος)麾下的军队——包括了帝国东部的禁军以及之后加入的受安条克督军区和埃德萨督军区节制的诸军区军区部队。由于无法想象到突厥人的征服绝非仅停留于袭掠安纳托利亚地区,因此帝国政府默许了突厥人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毫无阻碍地推进。突厥人很快便肆虐于小亚细亚境内的科洛尼亚军区、塞巴斯蒂亚军区、卡帕多西亚军区、哈尔希安军区、迦勒底军区、布刻拉里翁军区、安纳托利亚军区、亚美尼亚诸军区、帕夫拉戈尼亚军区以及奥普提马顿军区。
当突厥人的帮助下,阿莱克修斯一世最终赢得了帝国内战,并于1081年登上皇位。为了击退诺曼人对巴尔干地区的入侵,阿莱克修斯一世从安纳托利亚地区撤出了残存可堪一战的部队,放弃了帝国在该地区最后的前哨据点。然而,阿莱克修斯一世却最终在都拉齐翁损失了大部分的部队。尽管菲拉雷托斯·布拉查米奥斯此时仍领导着军队在安条克地区、埃德萨地区和奇里乞亚地区坚守,但他们已经在事实上独立于君士坦丁堡的帝国中央政府了。
最后的荒谬结果便是,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的尼西亚(Nicaea)和士麦那(Smyrna)最终于1081年沦陷,而在遥远的叙利亚地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安条克城在1084年沦陷,埃德萨则在1086年沦陷。虽然亚美尼亚地区很快便沦丧于突厥人之手,但是亚美尼亚人的军队在奇里乞亚地区仍坚守了数十年。然而这样的结果在军事地理、经济或是人口统计学方面来讲都毫无意义,因为其区别仅在于该地区是否还有军队在防御外敌。理论上,安纳托利亚地区是一片富裕且人口稠密的地区,而且完全有能力去抵御外敌的入侵,但是小亚细亚地区陷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拜占庭人几乎没有去保卫它。虽然有足够的帝国军队驻扎在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地区抵御阿拉伯人的袭掠,但是君士坦丁九世却强制遣散了驻守在安纳托利亚东北部地区的帝国军队。
长期以来,拜占庭学的历史学家都想知道,为什么拜占庭帝国在经受了如此多的挫折都未曾分崩离析,却最终因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而十分不幸地崩溃了。而如今的证据似乎很清楚,拜占庭帝国在十一世纪仍是相当繁荣的,而拜占庭帝国的繁荣直到十二世纪也未曾褪色许多。[1]尽管阿莱克修斯一世及时组建了一支新的帝国军队,但他无法也不可能取代拜占庭帝国原有的继承自罗马古典时期的历史悠久的,并在十一世纪被抛弃的,以本土罗马人为基础的高度职业化的军队。随着这支帝国军队的消失,拜占庭帝国的强大影响力早已不复存在。
大雪满弓刀,先知夜遁逃。东风歌凯旋,焚尽诸宵小。
罗马一何盛,将军一何骄。兄弟多阋墙,颓败念前朝。
【全书完】

[1]关于这部仍然存疑的传奇史诗,它拥有众多存世的版本,其中一个可能可以追溯到十世纪原作的版本,见于特拉普介绍的《狄吉尼斯·阿克里特》的合订版。马弗罗戈达托的英文译本还有待改进。
[2]1028年—1034年在位。他是罗曼努斯一世的曾孙,在瓦西里二世在位时担任法官。
[3]见于菲利克斯,《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世界》,p.82—94。
[4]1034年—1041年在位。
[5]见于菲利克斯,《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世界》,p.164。
[6]是945年—1055年间统治伊朗西部地区以及伊拉克地区的一个王朝,由里海南岸(吉兰省)的德莱木人建立。王朝名称来自建立者艾哈迈德·伊本·白益(احمد بن بیعی),是一个什叶派伊朗王朝。白益王朝的统治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代表了伊朗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因此有时它被称为“伊朗中兴”时期。
[7]见于卡亨,《第一次渗透》,p.22—25。

『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