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我的意见,既然没有基础,那么,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内容,如阴阳五行、脏腑生理病理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经络学说等基本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否则,要进行临床实践,就会发生困难。
有的人不相信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性,他们以为只要学会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照样可以开方治病,何必学习哪些繁难的理论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临床见习的缘故,其实,只要一上临床实践,他们很快就可以知道,哪些简单的方法绝对应付不了五花八门的各色各样病症。
学习《伤寒论》,揣摩里面方子对应的症状间的内在逻辑,揣摩其生理机制。揣摩药物的药性及药性因素。可以参考胡希恕的《伤寒论讲座》及其病案,但注意不要迷信他。他有的观点是错误的,有些医案也是有问题的。不过他已经比绝大多数中医师辨证准确多了。
建议学习上座部玛欣德尊者讲的《阿毗达摩讲座》,里面有关于物质因素分析的基础知识,也有心理因素的分析,当然有意识与物质关系方面的知识,这些也是可以运用于医学分析,药性分析。特别是药性分析用得到,比现代科学透彻多了。
还要建议学习一下北大陈明教授的《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以及廖育新的《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这些资料以及前面说的《阿毗达摩讲座》是帮助理解药性以及风、痰、火这类中医名词的准确意思。从这里也可以猜到我们中医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有五行理论,五行理论究竟可不可以指导中医实践。


学中医和学习语言道理也一样。小孩往往学的好学的快,那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先学语法,而是从场景入手,从单词入手,什么场景、什么语境说什么话,循序渐进,慢慢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就记住了。现代的语言教学,从语法入手,条条框框太多,反而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表达,结果所学多数只为应试,实用性非常差。
中医是一门临床技术,不是拿来考试的,而是要用于实战的!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学中医要从方剂入手,从经方入手。因为方剂尤其是经方源于实践,是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和智慧结晶。经方千古相传,俨然是药物的绝妙组合。
学中医若从经方开始,从方入手,而不单从理论入手,可以很快的掌握,体验到当中医的感觉,只要有兴趣接下来的进步会很快。
中医界长期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很多经典理论其适应面被过分的夸大,有的甚至模棱两可,比如到底“补脾不如补肾”还是“补肾不如补脾”,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其实理论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说的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体质具体病证具体分析,并没有绝对的教条。所以一开始学中医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理论,但一开始要尽量获取对中医的感性认识,观察和体会患者的痛苦,ta生的是什么病?有什么样的痛苦?你又如何能帮到ta?


医学做的是济世活人的事,是仁心加仁术。这是个基本点,没有这个基本点,其它讲的再好,背的再熟都是无用。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理念和方法!
中医历史上有一位医圣,他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因为他,经方得以流传至今。因为他关心亲人的疾病,体验到失去至亲的痛苦,“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而当时的医生只会治疗常见小病,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他们束手无策,此情此景让张仲景异常悲愤,因此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立志利用业余时间学医,张仲景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中医爱好者。
学好中医并不很难,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我个人学中医是从学经方、学药证开始的,加上门诊跟师临床观察,老师系统的经方课程讲解及同门的讨论,发觉进步很快。进而为亲人朋友治病,取得疗效往往出人意料,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由此不断强化。
还有可以看看马继兴的《敦煌古医籍考释》,里面有相关脉学比较原始的资料。
最后你可以学习一下电路维修,看是否能总结出找故障的规律,这可以借鉴在中医临床辨证分析上。还可以了解一下液压系统的知识,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共同的东西,都遵循着流体力学的基本规律,从这里可以揣摩脉相的基本原理,甚至可以用液压系统模拟某些生理机制、病理逻辑和脉相逻辑,可以让大家把对中医玄的认识带回到科学的认识上!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所以学中医,看书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尽可以的背书背到熟记于心。
但中医也忌纸上谈兵,不管是任何的医学名著上都会有所显示,有待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所以单单只有理论知识完全是不够的,中医初学者学习理论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