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与雁
山木与雁
《庄子·山木》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邪!”
【今译】
庄子和学生在山中行走,看见一颗大树,枝叶生得非常繁茂,砍树的人在它的旁边休息却不砍它一根枝叶。
问砍树的人为什么不砍这颗大树。那人回答说:“这颗树没有什么用处,没什么地方可用。”
庄子听了,对学生说:“你们记住,因为没有用处,这颗树才能长得这么大,得以享尽其自然的寿命,活完了它该活的年岁。”
庄子他们从山里走出来,借宿在朋友家里。朋友很高兴,叫僮仆杀鹅烹煮款待庄子。
僮仆请示说:“咱们那两只鹅,有一只会叫,另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吧!”
第二天,学生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大树,因为材质不好,没有用处,得以享其天年;后来,主人家的那只不会叫的鹅,却因为没有什么用处而丧命。请问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安全,先生将如何自处呢?”
庄子笑着说:“我庄周将要处在那有用与无用之间;不过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似乎妥当,其实不然,这样做,还是不能免于忧患,仍没有从忧患中摆脱出来,难免受到连累。如果心中“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之道”的观念,随波逐流,那就不一样了,那就可以既没有人表扬称赞,也没有人毁谤诋毁,有时如龙,飞腾在天;有时似蛇,潜藏于地;随着时日一道变化,无所追求;或上或下,与万物协调相处,同周围浑然一体。这样,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于混混沌沌的状态之中,可以驾御外界事物,而不被外物役使,那怎么还会受到外物的牵累呢!”
【赏析】
这则寓言集中地反映了庄子“与物无迁”的处世哲学,带有消极避世的倾向。不过它也从客观上反映了那个动乱的时代,当时,战争频繁,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大家都想探索一个安全的法子。
这则寓言以木、鹅喻人,木无用得以保全终其天年,鹅却因不会鸣而无用成为人的盘中餐。人成材是忧患,不成材也是忧患,处在材与不材中间又难免疲惫不堪。只有与时俱化,顺应自然,既不因有用所累,也不因无用受辱,拥有生活的选择权,摆脱为外界环境所左右的命运,做自己人生的主宰。
事物是有用,还是无用,很多时候是相对的。鹅不会叫,看似无用,但它鲜美的肉质,却大有用途。人也是如此,在有些人眼里百无一用的人,在他人眼里也可能是大有用处。才能出众的人,也未必对所有人都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