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巢青年

作者:国红
在外读书打工十几年的宇,在跑遍大半个中国之后,终于回来了。至此,悬在自己和家人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回到蓝天碧海,云淡风轻的环境里,宇感到从未有过的舒适和轻松。不同于苦逼的北漂,和佛系的躺平,宇选择了第三种生活:归巢青年。
由于一些业务和爱好的交集,我和宇有了一次在星巴克咖啡厅的深谈聊天。
周末下午茶的时间,话题比较轻松。我们从数字化,聊到诗和远方,最后便是人生。既然无法选择出身和出生地,那么读大学和工作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伴着星巴克的美国乡村音乐,宇展开了叙述和回忆:最初,我也像大部分毕业生一样,选择去一线城市打拼。我在北京和上海都工作过,但我发现,那边的房子太贵了!并不是我一个小镇青年,能够靠自食其力来获取的。而我又不想依赖家里,更不想因为给我买房而降低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
“嗯,你还挺孝顺的。”
“而且,一辈子就被一个房子压死,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对于物质要求不高,但精神必须是充实的。我所选择的城市,要让我有一种归属感。在那里,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有一群能一起玩,一起聊天的朋友,我能够从中找到快乐,获得一点幸福感。”
“你说得对,人不应该成为物质的奴隶,要保持一定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他的话,让我想起了2017年夏天,我刚开始预售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看到我发的新书预售广告,有个人说,“我在上海有10套房子,早就不读书了,也没必要读书了。”我说,“有100套房子又怎样?你百年之后,房子还不一定是谁的呢。上海外滩那么多漂亮的各国建筑,谁还记得当年他们的主人是谁?反而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歌千古流传,现在的小学生还在背诵。风水轮流转,富不过三代。经济是波动的,文化才是永恒的。”
“您说得太对了,”我的话引起了宇的共鸣:“有一次,在上海的地铁站里,看着两边呼啸而过的地铁,行色匆匆的人潮,我瞬间崩溃了。一手拖着旅行箱,一手打着电话谈业务,还拎着早餐,有必要一辈子都在这种殚精竭虑之中渡过吗?所以我辞职了,回到大连,做了东北区域的业务经理。”
“是的,年轻时出去闯荡一番有好处,但35岁以后就要重新考虑了。我以前也是在外企做销售总监,常驻上海的。后来自己创业,就回来了。大城市打工的机会多,小地方创业的起点低,各有利弊吧。”
“你的选择很明智啊,这样自己又不累,还可以发展一些业余爱好,生活很充实。”
“也许留在上海,公司现在能做得很大。但也许钱早就烧完了,不行了。生活里没有那么多假如,我们只能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85后,宇还是比较成熟稳健的,早在几年前就在大连买好了房子,并且把在老家已经退休的父母接过来了。也许这是他回连发展的原因之一,毕竟是独生子,照顾老人责无旁贷。
“你成家了吗?有女朋友吗?”我本来想说,有空给你介绍一个,但后半句咽回去了。鉴于之前没有介绍对象的成功案例,不敢轻易承诺人家了。
“还没解决呢,这些年四海为家,一个人到处奔波,今年回来了,也想找个对象了。”
那天我们聊了好久,使我对于85后归巢青年这个群体,有了深度了解。类似的,还有若干个85和90后,他们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选择了放弃北上广,回到家乡,或者在家乡附近的中心城市发展。其中不乏海归创业者,也有一些985和211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最近,这些人还组织了一个榴莲青年的团体。和宇不同,琳算是白富美,家境殷实,父母都是老大学生,很早就下海经商,有公司和工厂,还是高新技术企业。琳在国外读了硕士,本来可以轻松落户北上广,父母也支持她在一线城市发展。但她自己坚持回来了,现在一家外企担任高管。他们的故事,也体现了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
这是当今就业创业的新趋势吗?或者是汇聚北上广大潮中的冷思考?无论怎样,归巢青年都有很多积极意义,给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希望,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榴莲青年,更是振兴东北的希望之所在。他们从海外和外地学成归来,并且很多人都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带回了国际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新技术新趋势,不管创业和就业,都能够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曾经偶也是归巢青年中一枚,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