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和「与他人的交往」有关的自我解读

2023-06-19 04:00 作者:393室  | 我要投稿

【这是一篇厕所读物】 因为进入了生理期,性格临时性地变得更多愁善感,也很容易陷入到思绪之中。 处在这种状态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开始自我分析和审视。 将此时此刻的自我,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自我相互比较,试图搞清楚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旦得出了结论,即使这种结论对他人来说是幼稚的、浅薄的、片面的。 也会产生强烈的「想说」、「想写」的欲望。 考虑到这种激情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消退,也为了给日后的自己留下观察、分析的素材,在此记录一下这种心情。 这次在思考的问题是:“与他人的交往” 仅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将“我”切分成三种阶段。 尚在初中时期的A,和他人(同性)的交往模式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需要,很渴望两人相互间具有独特性。会真挚、热烈地付出自己的感情,将一个人认定为自己一生的挚友,全心全意地对她好。 但这段友谊的结局是,自以为是的真心在他人那边反而变成了负担。 两个人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我每天乐此不疲地去对方寝室找她(甚至会帮对方收拾床铺,在现在的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也是非常可怕),换来的是对方的「以后别来寝室找我了」。 很难再还原当时的心情。唯一的记忆是,我的心中回荡着「这是背叛」,我被愤怒、痛苦充斥,向她怒吼「你根本不在乎我」,并【主动】绝交。 情感上受到严重创伤后,我开始尝试自我保护—— 不再把这种强烈的感情寄托于任何人身上。 不再期待他人会「全心全意地」「专一地」与我成为朋友。 如果将此时的自我称为B,B身上仍有A的影子。 即使会和很多人聊天、一起玩乐、互相倾诉,但B在每个时期都只会有一个独特的朋友—— 无论何时都会优先考虑这个朋友。 所有心情、想分享的事情都只会说给这个人听。 虽然B比A要理智了很多,心之壁厚了很多,但依然经常会因为朋友回应的不及时患得患失: 就算提前做好了心理预期,但本质上还是在期望他人的回应。 就算对自己说别在乎,依然会因为心理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止不住地悲伤难过。 B有很多故事,但对诠释本文的核心论点并无帮助,所以直接快进到C吧。 在认识了一些很善于人际交往的朋友后,通过观察和模仿,C学会了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 不要沉重地去爱,要轻松地看待与他人的关系。 C开始与很多人成为朋友,与不同人分享不同的事情和心情。 更主动地去关心他人、与他人交流,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 在变成C后,也许是因为能通过主动的行为消化压力,状态好了很多。95%的时间能保持在平静或快乐的心情中。 虽然有时会陷入伤感和烦躁中,但能迅速控制并从中脱身了。 今天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A、B会以这种方式与他人交往」。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内向的人,他们教我讲话、读书、学习,但从未教过我「如何社交」。 我很喜欢阅读,从小到大都埋头在故事中。 我对友谊、他人的理解全都是源自书籍。 但我大部分时间看的不是人类学、心理学或其他能提高我对人和世界认知的书籍,更多的是虚构的故事。 A和B对他人的需求,是非常戏剧化、极端化、非黑即白的。 她们渴望像小说中那样,热烈、真挚、独特、极具宿命感的感情。 当她们因为「能回应我感情的人并不存在」而陷入悲伤中时,她们会放任悲伤流淌,甚至会不自觉地放大悲伤。 她们一边痛苦,一边享受着这场由自己主演的「悲情独角戏」。 她们的痛苦是真实的,让你不忍苛责。 但她们又无法突破那由自己设下的牢笼,在悲伤的漩涡中不断旋转起伏、难以呼吸。 C站在一侧,观察着AB,她深知他人很难改变A、B。 因为AB都是过去的她,在那时,他人的劝说反而加深了内心的对抗,让痛苦愈发严重。 就像EVA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由自己的认知构建的真实。 A、B的心情,也是真实的,值得尊重的。 「承认自己的认知不足」「承认自己的不成熟」是一件非常令人痛苦的事情。 B经常会因为这个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 潜意识中认同这件事情,却又抗拒着认同这件事情。 “一旦认同这点,岂不是说明我真的就这么差劲?这么不现实?” 这就是那时的我的心声。 “我真是太糟糕了!” 即使在其他方面做的不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仿佛只要承认了一点不足,我就是个无可救药的糟糕家伙。 那时的我经常陷入这种自我否定的循环。 现在的认知变成了: 是的,我有很多不足。我不成熟,幼稚,活在象牙塔里。任性地浪费自己的人生。 我不完美,但我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事情。 我会犯错,但也做了不少好事。 我有很多不足,我不是天才,但慢慢前进、不断进步也很好。 我曾经深恨并痛苦于自己的平凡、无能和忧郁,现在却觉得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这种多愁善感的性格,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 到这里其实应该结束了,但还有一些别的想说的。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就算是利他主义者、讨好型人格,本质上也是为了自己在活着。 利他主义者帮助他人,因为他们能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更多快乐。 讨好型人格,其实是出于自我的心理需求,讨好他人期望获得回应。 但有很多人愿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他人提供关心。 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很多面化的生物呢,不存在绝对的好人与坏人。 在明白了这一点后,一旦产生了负面情绪,C在和朋友倾诉的时候,只会把倾诉当做自我发泄的手段,并不会很在意朋友是否能共情或抚慰。 如果换做A或B,在无法获得朋友的回应的时候,则会因为「朋友无法共情」,而陷入更深的情绪之中。 C反而不希望朋友太认真对待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是想发泄下,说出口就够了。(就像写这篇文章,本质只是为了自我表达,并不需要他人严肃对待) 如果朋友过于认真对待了,反而会因为影响到了朋友的情绪而感到抱歉。 所以在倾诉时,也会更倾向选择能像磐石一样,被我的情绪瀑布冲击后也安稳不动的朋友。 现在的我也在努力成为磐石! ABC三人,其实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谁优谁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真实」。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正因如此,我非常喜欢观察人类! 这篇文章是写给C和D的自我分析和解读。 C在人际交往上的一个很严重的缺陷是,会把对方当做自己来交流,认为他人能瞬间理解自己的表达,理解自己的善意和关心。 因为C已经不再需要他人很强烈的关心了,反而更喜欢轻松的交流,所以在对待他人也变得过于随意直接,很少去揣摩对方的深意和背后的情绪。 如果能回到过去,其实C不应该和AB分享对自我的拆解。 也许应该抱抱A和B,告诉她们,你们都很独特,一点也不糟糕吧。 应该夸赞她们,细数她们做得好的事情。 因为那时深陷痛苦的她们,需要的其实是一时的关怀和抚慰。 但如果不经历痛苦,AB又很难成长为C。到底该怎么做呢,C也非常迷茫。 这一点就留给D来思考吧! (作息彻底乱掉了,笑) (但出于一些原因,又觉得消耗身体来写下这些是值得的) (虽然这只是一篇厕所读物,不值得认真阅读。但如果你认真读了这篇文章,欢迎分享自己的观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看到不同的观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和「与他人的交往」有关的自我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