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工科博导“卧底”考研培训机构有感

2023-03-03 18:43 作者:文早教授  | 我要投稿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大幅增加,远超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增长,考研竞争日趋激烈。“考研热”的形成虽然与本科生就业压力增大有直接关系,但也体现出青年学子自我提升意愿之强烈,对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不过,考研的热度过于高涨(我将其称为“考研过热”),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弊端。“考研过热”支撑了人才市场上的学历高消费,更严重的是在本科培养端制造了教育浪费,很多考研学生模仿备战高考的做法,轻视非考研科目的学习、敷衍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不利于创新潜质的培养,既影响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降低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良性的“考研热”演变成“考研过热”,考研培训行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数量众多的考研培训机构为了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不断升级营销手段,吸引了大量跟风考生。培训机构在商言商,合法的营销本无可厚非。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培训机构引导的是“顺利上岸”的功利性目标,无法肩负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以“考研名师”张某某为例,其本人学士学位都未曾获得,却凭借夸张到近乎癫狂的表情和动作走红,片面夸大考研的好处,贩卖焦虑误导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实现的是他作为商人和演员的人生价值。

“考研过热”不利于高校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一味批评培训行业也于事无补,毕竟选择培训班是考生的自愿行为。那么,考研学员在培训机构能得到怎样的帮助?高校应该如何应对“考研过热”的弊端、让“考研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深入了解考研培训行业。

我是一所高校某工科专业的教授、博/硕士生导师。我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这个行业呢?我决定先去应聘考研数学教师,这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数学是绝大多数理工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我可以接触多个专业的考生;第二,在考研统考科目中,数学的分值大、难度大,考研培训机构中数学老师是挑大梁的角色;第三,数学作为考研统考科目,全国统一命题,我不可能有利益关联。

初识考研数学

我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没少跟数学打交道,所以我的数学基础不弱,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比较清楚,但考研数学试卷长什么样儿我还真没见过。2022年春节前后,我仔细研究了刚刚考过的“数学一”试题,发现其考察的知识点的广度、题目的灵活程度和对计算准确度的要求都超出了我的预想。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使用数学,关注的是模型的适用性和效率,并不需要了解这种选拔性考题的求解细节。说白了,选拔性考题就是命题人布的一个局,这个局本身不一定有价值,但其考察的知识和方法是有价值的。紧接着,我又把最近几年“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的试题都仔细研究了一遍,认为自己吃透了这些真题的命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应聘

2022年3月的一天,我在某招聘平台看到一家考研培训机构(以下称“Y考研”)正在招聘考研数学老师,于是联系应聘,当晚就接到了“Y考研”人事老师的面试邀请。第二天上午,我按约找到了“Y考研”办公区,对方向我介绍了兼职数学教师的工作方式和要求,时间是从4月份开始每周上一天课(6个小时),第一阶段(基础班)共13天课程,待遇是每小时xx元。我当即表态:每周抽出一天没问题,待遇可以接受。心中却暗暗苦笑:这待遇就是研究生做兼职的工资水平呀,人家就认准你是“考研界”的新手,这时候不能拿教授博导的名头来唬人啦。好在我只是来体验“江湖”的,这点儿补贴买瓶水润润嗓子还是够的。

备课

离开“Y考研”后,我开始制定自己的上课方案。仅仅几十个小时,要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讲完,这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Y考研”教务老师把他们金牌数学教师的讲课视频和进度计划发给了我,视频中一个比我年轻十几岁的男老师熟练地在一张白纸上边写边讲知识点,不断重复强调“这是必考内容”来引起学员的注意力,书写过程通过展台投影在大屏幕上。这种“短平快”的备考复习课堂,就是以罗列知识点为主,似乎无需也无法将数学讲得生动形象。

学生如果能够适应数学的抽象和严谨,那么基本上就是“学霸”了,是不需要上这种基础班课程的。而面对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授课如果做不到一定程度的生动形象,就难言教学效果。最初我想把“生动形象”引入这种“短平快”的培训,但开发一种授课体系要耗费大量时间,这显然不是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于是我上网参考了几位考研数学名师基础课的内容编排,初步制定了授课计划。

“颠覆认知”的授课经历

授课如期开始。出于职业习惯,在每次课上,我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倾囊相授。就是这段特殊的授课经历,改变了我之前对考研培训行业的认知。

听课学员大多数本科已经毕业,也就是所谓的“二战”或“三战”备考生。他们虽然基础不佳,但是他们学习非常认真,学习态度比某些浑浑噩噩的在校大学生好得多。在我以前的想象中,考研培训班的学员就是一群被“考研过热”裹挟的年轻人。但当我真正面对他们,看着他们渴望进步的神情,我的内心无法再批判“考研过热”了。虽然考研不需要这么热,但是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却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准备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不能仅靠功利化的备考复习,更要通过重新夯实基础来升起对学术研究的向往之心,而后者是培训机构力不能及的。培训机构往往从有利于就业考公的角度向考研学员灌鸡汤、打鸡血,无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考研动机。但是,奋斗中的青年太需要安慰和鼓舞了,正是那些鸡汤鸡血,陪伴着他们走过了艰辛的备考之路。

6月底,我在“Y考研”的授课任务结束了,但与考研学员们交流的情景必将令我终身难忘。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结语:建议高校开展考研动机教育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的,是提高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素质,实现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然而,能力的评判复杂多元,学历的高低一目了然,从千家万户的朴素认知来看,孩子上大学主要还是为获得大学生的“身份”以增加其将来发展的筹码。一旦发现大学生“身份”不能让其在就业时轻松胜出,就想进一步提高学历,追求更高的“身份”,提高竞争优势。高职生专升本,本科生考研,似乎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必然选择。

然而,各类教育都有其自身的任务,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我认为,高等学校亟需在本科阶段开展考研动机教育,引导学生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考研目的。高校有责任让学生知道:如果仅仅把读研当做就业或考公的跳板,就会轻视科研训练,导致研究生学历名不副实、甚至无法毕业,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我衷心祝愿所有动机正确的考生都能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

我制作了近几年考研数学真题讲解视频,B站链接 space.bilibili.com/1634


工科博导“卧底”考研培训机构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