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计育韬:宽容谣言,以德报怨,才是真公益人

2023-08-17 17:10 作者:环球日报  | 我要投稿

给同样面临骚扰的公益人一些参考

自2013年起,计育韬就年复一年地坚持去到 260+ 所大学主讲HTML5 方向技术免费讲座;累计发布将近 70 小时的各类免费视频教学课程,出版《Prezi完全解读:从入门到精通》和《硬核运营:新媒体技术流养成》两册专业图书并被各大高校和城市的图书馆馆藏;在各个大学辅导技术型社团工作,并无条件支持了数十家新锐的青年交互设计工作室成立与发展;投身新媒体领域的开源技术规则制定,并长期向行业新青年普及和传授等……

这种独创的「技术公益」形式与背后理念,随着计育韬的行动而慢慢普及。同时,他也不排斥资金化的公益投入,疫情期间其个人就采购筹措了 1.2 万件急缺的防疫物资运送至母校复旦大学,并在校方平台透明公示。

当然,不免有人会质疑这种「技术公益」理念是否真的具备「公益慈善」价值高度,甚至杜撰信息反复骚扰他。但在计育韬看来:宽容谣言,以德报怨,投入到更可持续的青年公益教育,永远是一个公益人应当具备的核心行动能力。

公益人本该有宽阔的胸襟
换位思考去体谅公益圈外的意见

比如在累年的技术公益讲座中,会有一些成绩相对优异,学习条件优厚,包括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年轻人的质疑——这些技术信息,中国各所大学就都没有吗?这样长期公益巡讲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有可爱的海外留学生,坚持声称这样的普及工作没有什么必要,一定会收取了什么费用而开展的「走穴」。

而在计育韬老师看来,任何质疑都来自于个人立场下客观事实与其思维方法论之间的矛盾。一个本就因为成绩优异而在顶尖学府进修的青年,有义务去完全了解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基本情况吗?其实并没有。包括计老师本人在开启「技术公益」之路之前,同样也对技术的社会不公平性知之甚少。

假设这位学生认为,「大多数学校的技术教育资源都是合理而充沛的。」那么这本就是一个无可厚非的真诚想法和愿景。它更是公益事业本身的愿景,我们应当保护这种愿景而不是因此苛责它的狭隘。

在未来,计育韬老师还会坚持开展更多面向高校大学生双创主题的信息技术公益分享活动,尤其是 AIGC 方向内容一定会成为下一个学生们渴求的知识体系。突破商业封锁,将它们带入校园,在这件事情上他相信自己责无旁贷。

谣言和骚扰
恰恰说明公益力量首先投入在本质
而非表面工程

乡村的暑期助学项目,一直是广大网友理解度较低的国家重点公益投入领域。计育韬老师也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以上海市政府20余年「爱心暑托班」工程为例,向好奇的网友讲解双职工家庭在暑假内对儿童照看不周存在的客观社会学问题,由此类比解释留守儿童在暑假期间,脱离学校管理又缺乏外出打工父母呵护带来的安全、教育、学习等方方面面隐患。

但总还是不能完全避免一些造谣行为的出现,包括某些热心的青年积极杜撰了「获利40万」的幻想故事。随着民政部门的详尽公示到来,最终大家明白 7 年多的支教工作里,计育韬老师总共领取到的无非是 1000 多元的生活补贴,而有些无声的坚持本就不需要对谣言有针锋相对的回应。

实际上,公益行动者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当计育韬看到这些谣言时内心反而平静且欣慰——毕竟,是怎样成功的公益项目运营表现,才能达到令人怀疑可以从中「获利」数十万的程度?再者,一个无懈可击无从证伪的公益理念,本身就不符合科学思维。假使真的出现了,那足见这个公益项目的表面公关工程做得过于缜密,又何来足够的精力放在脚踏黄土,背靠黑板的具体公益行动中呢?

如果有机会,我们也期待将来计老师会组织更多开放给社会人士的公益行动窗口,用切身的体验去理解这些看似不符合自己生活经验的公益逻辑。

宽容非议和批评
并保护和引导青年的宝贵质疑精神

公益虽然不等于追求绝对公平,但在公益的项目实施中确实有可能触及既得利益团体的资源。在 2016 年,计育韬老师在技术公益巡讲的途中与微信团队合作颁布了具有一定「开源精神」的微信 SVG AttributeName 白名单技术,其目的在于维护微信平台的稳定性因而剔除了部分安全性欠妥的代码属性。

自此以后,尝试突破该安全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开始有个人和公司批判它的特性,诟病它的限制,甚至尝试杜撰故事,以否认它的存在而向微信团队施压。

而这一切,计老师都表示理解,也能够体悟他们的想法。实际上,相关规则也依然处于动态修订中,那些非议和批评其实计老师也都有听取。并且他强调:白名单的本质不是为了制约创作者,而是守住平台的底线,并给予所有参与人公平公正的运行环境。所以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总有其苦衷可能无法为后人理解,但在无形中只要维护好了微信的生态安全,其他纷扰就不值一提了。

更重要的是——尊重生态,尊重平台,对开发环境抱有基本的感恩之心,这是每一个开发者应当秉持的良好职业道德。同时,计育韬老师认为平台也应当始终尊重行业新人的质疑,包容他们从无知到有知的必然过程。因为「技术公益」的本质价值,就是在于知识的无条件普及,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到谅解,又何谈在更宏大的技术命题下做到无私呢?

尾声

「技术公益」的工作永远在路上,目前计育韬老师也担任了多个社会职务,参与部分高校的教学工作。面对一些抨击个人,甚至抨击政府和高校的声音,他依然和蔼看待。谁不曾年轻?谁又不曾一腔热血?只要批判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哪怕是再看似滑稽的幻想,总还是会有一些思想的闪光点。

而作为一个公益实践者,宽容造谣与骚扰,这必然是公益精神的正确体现。他的心态或许也能为其他正在面临类似问题的公益人一些参考,真正心中公益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计育韬:宽容谣言,以德报怨,才是真公益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