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三国挑逗以色列,反被教做人,6天丢失8万多公里土地
英法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联合以色列入侵埃及,埃及不敌,后在美苏的干预下,英法以被迫撤军,苏伊士运河战争后,阿拉伯民族主义进一步高涨。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个月后,阿联和也门宣布成立阿拉伯合众国;1958年7月,伊拉克爆发革命,推翻亲英的费萨尔王朝。

在此情况下,“艾森豪威尔主义”被美国拿了出来,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和该地高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发展。
但是好景不长,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不断,导致成立仅三年的阿联于1961年解体,其后埃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开始恶化。
叙以停战后,各自声索中立区的耕地所有权,因此冲突不断。戈兰高地上的叙利亚炮兵经常攻击以色列,叙以边境因此经常发生交火。叙利亚还要求纳赛尔对以色列采取行动。然而,埃及却不希望重启战端。

1964年5月,纳赛尔通过阿盟成立了一个温和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而控制了整个巴勒斯坦运动。而另一些巴勒斯坦人不满于阿拉伯国家的无所作为,1959年,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青年在科威特成立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即“法塔赫”,1964年12月法塔赫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从此,法塔赫不断从约旦和黎巴嫩袭击以色列。

在苏联的斡旋下,1966年11月,叙利亚和埃及缔结军事协定,规定一旦爆发战争,双方将成立联合司令部。在两国鼓动下,法塔赫和巴解组织均加强了对以袭击活动,以色列也开始了报复。以阿双方的袭击事件使形势日趋紧张。

1967年4月,叙以空军发生空战。5月,苏联向埃及提供了以色列准备进攻叙利亚的假情报。5月15日,埃及决定向西奈增兵,并于次日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纳赛尔于22日宣布封锁蒂朗海峡,这为以色列开战提供了借口。

6月1日,主战派的摩西·达扬出任以色列国防部长。6月5日,以色列出动100多架飞机,先后袭击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空军基地,“六五”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猝不及防的三国空军遭受重创,以色列地面部队随即向西奈和约旦河西岸发起猛攻。两天后,联合国的停火要求最先被约旦所接受。五天后,叙利亚和埃及也接受了停火要求。但以色列还继续进攻,直到六天后占领了戈兰高地和库奈特拉,这才同意停火。“六五”战争经历了6天时间便闪电般地结束了。

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取得全胜,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总面积达81600平方公里,并占领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耶路撒冷旧城。
1967年6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美国提议的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其在“六五”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所有阿拉伯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该决议为解决阿以冲突奠定了基础,但以色列并无意执行,同时,阿盟也在此后的喀土穆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对以色列不谈判、不缔和、不承认的原则。中东局势经历重大变动之后,陷入了危险的僵局。

战争结束后,为了巩固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以军参谋长巴列夫中将,在西奈下令修筑了160公里长的“巴列夫防线”;在戈兰高地,也构筑了坚固的反坦克体系。
“六五”战争的巨大胜利,使以色列不可一世,认为阿拉伯国家在几十年中不可能发动战争。然而,阿拉伯国家已开始积极备战,埃及获得了海湾国家的财政援助和苏联的大量军事援助,军队装备了比战前更先进的飞机、坦克、火炮,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