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吾方高驰而不顾——谈李世济先生对程派的继承与发展(上)

2022-06-25 11:55 作者:凝律馆主  | 我要投稿

   古往今来,任何改革者,所得评价如果能毁誉参半,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而更多的时候,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下场。改革者永远敌不过保守者,因为改革者需要全力以赴,而保守者只需站在一旁指指点点而已。

    这些年,看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一提起李世济,几乎总会有人对之全盘否定,并冷嘲热讽,似乎不批评李世济一下,就会被别人认为自己不懂程派似的,这在一些年轻程迷中颇为常见。这种现象很不正常,甚至发展成为李世济说几句公平话,都会被连带攻击,我就经历过,吓得我一度不敢说话了。不排除有人带节奏,但这让人很费解,干嘛非得要把李世济老师塑造成程派公敌呢?不知道李世济老师是什么原因招惹到这些人?

    我们说,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是十全十美,包括创始人。比如,我们这些喜欢程派的人,几乎都对程砚秋先生膜拜顶礼,视为神一样的存在。然而,在前辈看来,程先生也非十全十美,比如齐如山、钱宝森先生就批评程先生演唱“一生张不开嘴,学力较差”(吞字、吃字),时慧宝先生批评早年的程先生的身段如“竹竿摇风”(高瘦不协调)等。程二代更不用说了,按程先生的标准衡量,都有长处,也都有不足,谁也不必看不起谁,否则就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的作风。因此谈李世济先生的艺术造诣、谈她对程派继承和改革、谈她在程派艺术中的历史地位,就必须一分为二的来看待,长处是长处,不足是不足,不能全盘否定,否则就是对李世济先生最大的不公。

程砚秋、李丹林【抗婚】剧照

    今天,以【英台抗婚】和【春闺梦】为例,谈谈李世济先生的继承与改革和程派创新精神的关系。

   【英台抗婚】是程先生创排的最后一出新编本戏。早在抗战胜利后去上海演出时,程先生就关注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题材,为此他细心的搜集购买了越剧、京剧等剧种的多个剧本,并记录了不少笔记。49年后去西南考察戏剧,又搜集到了川剧的相关题材,这一切都为创排【英台抗婚】做了素材的积累。【新婚姻法】出台前后,社会上提倡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的社会氛围已渐形成,这也为本剧的创排提供了时代基础。因此,从1950年第二次访问西北后在汉口演出时,就开始构思此剧的结构、唱词,一直到1951年底程先生与杜颖陶、李丹林等程剧团主要人员,一边整理西南西北考察之所见,一边依据现有素材,开始了集体创排【英台抗婚】。

   在【英台抗婚】这个剧目里,程先生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比如唱腔方面,全剧用西皮音乐以期保持调性的专一,(程先生还想另外编写一部纯二黄唱腔的戏与此呼应)。再有就是吸收了秦腔的无伴奏干唱创造了“干哭腔”(吸收了宋尚华的腔调)等,而且不设计安排大段成套唱腔,全剧就以散板、摇板和快板为主。身段方面,化蝶的舞蹈化用了【梅妃】里惊鸿舞以及新疆舞因素融合的身段等等。

    李丹林老师谈过,【英台抗婚】这个戏,程先生属于边演边改,一直在总结和实验之中,这反映了程先生对艺术追求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一贯作风。但是,因为晚年社会活动繁重,加上身体原因演出减少,程先生有很多想法都没付诸实践。甚至后来,听从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女士的建议,只从【惊聘】演起——陈女士对程说,【书馆】等几折里程先生饰演的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李丹林饰演的梁山伯,体型反差太大了,不太协调 ,建议去掉前边场次。后来,还把祭坟时念的大篇祭词也去掉了——想起有一次李丹林和新艳秋两位老人通电话,两位老人聊到了新先生和程先生相见交谈的往事,也聊到了【英台抗婚】这个戏,新老在电话中还对李先生提到过这篇古雅的祭词呢。李老师还谈到,程先生有一次和他聊【抗婚】时说,现在看来,一个戏里没有成套的慢板唱腔,压不住场子啊。由此可见,程先生是思索和总结了【抗婚】一剧的不足,还有准备进一步的改动、完善的想法。可惜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直至英年早逝,这个想法再也无法实现了。

   然而,程先生对【抗婚】的改动、完善的设想,后来由李世济老师接续完成了。而且,我认为,李老师的改编,保留了程先生的原创精华,而且增加了几段成套唱腔,也符合程派风格,因此总体上来说还是成功的。

   1959年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演出,李世济老师以【英台抗婚】参加,而且班底是程剧团为主。此时的演出,基本是临摹程先生的原版(未含化蝶舞),此前,李世济已在诸多传人中率先搬演此剧,颇获好评。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和观众审美习惯的改变,李世济和唐在炘两位老师,尝试着对【抗婚】进行了改编,最主要的变化是增加了两段二黄唱腔。以前有人评论说,李世济添加的这两段唱腔,不符合程先生当年创排此剧的初衷——以西皮散板、快板为主,不安排二黄成套唱腔 。我觉得这种看法也不全面。首先,程先生创排【抗婚】,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而且他也是边摸索、边改动、边完善的。其次,前面说过,程先生后来也发现,一个戏里如果没有成套的唱腔,尤其是慢板,不容易压住场子。因此,李世济老师添加的两段二黄成套唱腔,是行的通的。

   而且,要着重的强调一点,就是李世济老师的这个改动是有确切来历的。前边说过,程先生在上海搜集的梁祝素材,收获的最重要的脚本,是演员周凤文依据地方戏【蝴蝶冢】而编演的京剧【梁祝哀史】。这个戏,是程派【英台抗婚】的主要母本素材,甚至可以说程派的【抗婚】就是按这个本子拓下来的。当年周凤文的【梁祝哀史】因布景新奇,在九亩地新舞台一经推出,就红遍上海滩。剧中,毛韵珂饰演祝英台,周凤文自饰梁山伯,潘月樵饰梁父,夏月润饰祝父,邱治云饰演书童四九,薛瑶卿饰演媒婆,演员皆是一时之选。作为编剧和导演,周凤文给此剧设计的前半部分基本就是摇板、快板为主。布景也有带机关的梁山伯大坟。后边马文才娶亲,祝英台全身缟素去坟前祭奠,才安排了一大段反二黄,哀婉缠绵,如诉如泣。两个小孩扮演的蝴蝶,在反二黄唱完后出场翩翩起舞。舞罢大坟一分为二的裂开,在五色电光中小孩先跳进去,然后祝英台也紧跟着跳进去,大坟合上,剧终——只留下满场里泪流满面的观众带着哀伤的满足大声的叫好。

   这个【梁祝哀史】,作为程派【英台抗婚】的主要脚本,里边在祭坟时是有反二黄大段唱腔的,而【抗婚】里程先生为了尝试西皮散板的表现力而将反二黄唱段删除了。而李世济老师尝试着在这里加上反二黄唱腔,也是有所来历的,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且,唐在炘老师为这两段唱腔,编创了程派风格十分浓郁的旋律,与整部剧的风格贴合,毫不突兀。更关键的是,李世济和唐在炘先生为了保留程先生唱腔的精髓,苦心孤诣。在这段反二黄中,套用了【沈云英】和【费宫人】的反二黄唱腔旋律,其中那句“解忧闷,解忧闷,山伯兄啊”,完全把【费宫人】里反二黄的最精彩的那句跺板加哭头的“只落得九重帝子,蓬头跣足……龙驭沓、地裂天崩,父皇啊”的旋律复制过来用上,低沉悱恻,哀婉欲绝。众所周知,【费宫人】因为讽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49年后就不能演出了。因此,李世济和唐在炘先生用这种方式,把程先生一些戏里的唱腔精华部分保留下来,可谓功莫大焉。

   总之,李世济作为最早搬演【英台抗婚】的程派传人,从最初的亦步亦趋,到后来的修改完善,做的尝试是有益的,是符合程先生的勇于创新、不断自我完善的改革精神的。

     下一篇,从【春闺梦】来谈李世济唐在炘先生对伴奏改革的尝试,回答一下【春闺梦】作者之谜,以及伴奏加“笙”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吾方高驰而不顾——谈李世济先生对程派的继承与发展(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