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寄养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为什么会难管呢?

2023-08-23 17:09 作者:沈家宏  | 我要投稿


本篇文章约7000余字,阅读时长预计20分钟,但干货满满,欢迎大家细细品读。


2023年6月16-18日,沈家宏老师通过13个不同主题的家庭雕塑/家庭主题排列,带领我们在这熟悉的培训场地,在不同的场域里面,品着人间百态。


这13个家庭雕塑的主题分别是:常态家庭、排行、重男轻女、离婚、单亲、再婚、死亡、收养与寄养、父母外遇、婆媳不和、成瘾、问题孩子、理想家庭。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十分普遍,却也十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主题,就是“寄养”。


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都属于寄养的情况。


可能我们也曾经被寄养过。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通过本次的寄养家庭主题排列,看看寄养可能会给咱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吧~





一、寄养的家庭主题排列


背景1:女孩刚刚出生,父母就把女孩送到爷爷奶奶那里寄养,女孩就成了留守儿童。


女孩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因为父母太忙,可能因为父母想要给女孩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继续在外工作等等...


但是,有些老人根本就不想带孩子,是父母把孩子硬塞过去的;


有些老人很喜欢带孩子,早早就主动和父母说“你生孩子,我们给你养”。


此时,我们和女孩都不知道这个家庭的爷爷奶奶,对于寄养这件事,持有什么态度?


当然,女孩自己没得选,只能被送到爷爷奶奶这里。


沈老师提问:

孩子刚生下来就送到爷爷奶奶这里了,爷爷奶奶想不想抚养这个女孩呢?


爷爷扮演者:

把孙女送过来之后,我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对孙女有一点点陌生感,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感觉还需要多接触。


刚生下来,看着还是个小Baby,就很有保护欲。


奶奶扮演者:

我觉得父母不负责任,竟然一生下来就把刚刚出生的宝宝塞到我这里来!


这又不是三五岁的小孩,那么我就要照顾宝宝吃奶,把屎把尿等等,什么都要处理。


而且爷爷基本上是不太帮得上忙的,几乎都是奶奶在带孩子,相当于又让我做一次妈,还是乳娘的那种“妈”,我会觉得有点烦躁。


所以我觉得父母在逃避责任。


沈老师提问:

你会怎么对待孩子呢?


爷爷扮演者:

我接下来怎么对待孙女,可能要看她的表现、她的性格等等,我还处在观察的状态中。


奶奶扮演者:

我也不会虐待她,毕竟是自己的血脉嘛。


但是我能够把她养大,就算尽责了吧。


我觉得我会看在儿子的份上,努力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因为我年纪也在那了。


沈老师提问:

女孩(孙女)的感受是什么?


女孩扮演者:

我最直接的身体感受是,我的呼吸只停留在喉咙的部分,那个气下不去,我很紧张。

(沈老师引导女孩移动,离爷爷奶奶稍微有一点距离)。


我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想要妈妈,我要妈妈!”


此外就没有其他声音了。


沈老师提问:

心里有没有什么担心、害怕的部分?


对于父母把我送到了爷爷奶奶这里,我好像没有什么担心、害怕。


就是紧张,我特别紧张!提心吊胆的,奶奶的眼神看着好像也不是特别友好。


我的身体特别想去父母那里。


沈老师提问:

那你会如何看待爸爸?如何看待妈妈?


女孩扮演者:

好像没什么看法,就是想过去爸爸妈妈那里。


对爸爸我是无感的,无需求的。

对妈妈我是很想过去的,但是我抓不着。


沈老师提问:

你想过去但你过不去,你会做什么?


女孩扮演者:

有点僵住的感觉。


沈老师提问:

在爷爷奶奶这里你会怎么表现呢?


女孩扮演者:

警惕地、紧张地观察。


听到奶奶好像嫌带我麻烦,我就在想:“我要不就别找事,要安静点!”不敢喘大气的那种感觉。


沈老师提问:

你会表现得乖一些,听话一些是吗?


女孩扮演者:

嗯、嗯,我不找事。


沈老师提问:

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里去时,爸爸妈妈的感受想法是什么呢?


妈妈扮演者:

最开始,我其实没有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可能只是感到一个包袱已经送出去了,有些轻松感。


因为孩子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这会让我感觉她是一个非常非常沉重的负担。


现在我终于不用一边白天上8个小时班,晚上回来还有孩子纠缠着我,要我照顾,甚至可能还要我白天也带着孩子去上班。


然后,听到爷爷奶奶那边的表达,我对爷爷奶奶也会有抱歉感,觉得自己应该在经济上以及态度上对他们更好一些。


但是,刚刚孩子表达特别想妈妈那一刻,我的愧疚感就涌现出来了。


我会觉得,为什么自己和老公没有能力获得一个更好的经济条件,让自己可以请保姆什么的,这样我就可以把孩子留在身边了。


虽然自己也是独立女性,可以工作,但是这种愧疚、这种不满,可能还是会更多地归到丈夫这边。


因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在经济上可能需要多付出一些,我自己在家,在带孩子的方面需要多付出一些,


此外,我还会有一份很纠结的担心。


一方面我还会想,孩子长大会不会不孝顺我,孩子会不会不亲近我,不爱我了,我下次回去,她会不会就不认我了,就很担心这个事情。


另一方面,我又会担心,要是孩子在爷爷奶奶那边表现得不乖,爷爷奶奶把她送回来怎么办?


沈老师解读:


这份担心,一旦孩子回归,妈妈都会问孩子要的。


爸爸扮演者:

我觉得反而这样挺好的。我觉得由爷爷奶奶带孩子还是挺正常、挺自然的。


相对于请保姆,我觉得爷爷奶奶带,我会更放心一些,毕竟网上会有很多虐童保姆的报道。


但是,当我感受到都是奶奶已经有些抗拒的时候,心里会有点自责、无奈,


会想更多地补偿爷爷奶奶,让奶奶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个孩子,让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真心地对待这个孩子,让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沈老师提问:

刚才爸爸妈妈表达了之后,你(女孩)的感受是什么呢?


女孩扮演者:

妈妈说的时候,开头我还有一点被爱的感觉,后面妈妈说她的担心时,简直气死我了!


我心想“你凭什么呀!你怎么可以如此怀疑我!你这都是哪跟哪啊!”很愤怒。


爸爸说的时候,我觉得爸爸好爱我,还是爸爸好,收到他的爱了。

旁观感受:


女孩的无助,无力,紧张,警惕,以及新环境的状态,看着就让人心疼。


这里也让我们看到了,刚刚开始寄养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孩子、爸爸、妈妈,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内心变化,寄养对各方的处境与生活状态带来了什么影响。


这些都能给旁观者带来一些新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也给咨询师们更多视角,去更好地理解与共情有类似经历的来访者们。




背景2:可能孩子在这里会长到2岁?5岁?不知道具体要待多长时间。


沈老师提问:

爷爷奶奶希望孩子怎么表现,就会比较满意呢?


奶奶扮演者:

她刚刚说的不惹事,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因为我是奶奶,要是真的养不好,孩子出了什么身体状况,我是要负责任的。


一方面,我怕父母觉得我没有好好带她;一方面我又觉得,我相信爸爸觉得我是奶奶,我肯定要带她的。


但是其实我还是蛮想跟父母说清楚:“这是你们的责任,我能够把他养活养大已经算是尽责了。”


爷爷扮演者:

我希望她乖一点咯,不要太闹腾,能撒娇是最好的。可爱一点,会让我更有疼爱之心。


当然没有也没关系,慢慢观察。

沈老师提问:

听到爷爷奶奶这么说,你(女孩)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女孩扮演者:

我听奶奶刚才说的意思就是,提前说清楚责任什么的,我听到那个话,瞬间感觉我是没有家的。


她没说这个,我还没发觉我没家,那句话一出来,我马上发觉,我是没有家的孩子,我只是有一个屋檐待在这里避雨的,我是处于这种流浪的状态。


爷爷一说他希望我撒娇的时候,我马上就收到了,我就心想“嗯!行!我愿意!我做!我要尝试各种撒娇方式,看着你的眼色,看哪一款适合你。”


然后我会重点去靠近他,因为他已经很明确、具体地说出了他的期望,我已经知道行动的方向,所以我会更靠近爷爷,有点想疏离奶奶。


沈老师解读:


爷爷奶奶对孙女的期待很重要,爷爷奶奶内在对孙女有什么期待,孙女都会收到,


并且慢慢会按照爷爷奶奶期待的这个部分发展,慢慢就会学会讨好,看爷爷奶奶的脸色行事,不然孙女在爷爷奶奶这里留不下来。


沈老师提问:

此时此刻,对于爸爸妈妈,你会怎么看呢?你对他们会有情绪吗?


女孩扮演者:

啥时候回来呢?啥时候呀……就盼着他们赶紧来,现在对他们也没有不满。


我估计要等到见到他们的那一刻,或者开始在一起生活的时候,这些情绪和不满,就会都浮现出来了。


但是此刻我就一个念头,你们啥时候来,快点,赶紧地,我先撑着。


沈老师解读:

孩子在这里面就有期盼。




背景3:孩子在爷爷奶奶这里慢慢长到6岁,该上小学了。孩子要回到爸爸妈妈那里,离开爷爷奶奶。


沈老师提问:

这个时候会有什么想法?


女孩扮演者:

有点忐忑,有点害怕,身体好像不想离开,但是好像又想离开,矛盾又纠结。


特别想死死地搂着爷爷的脖子,多搂一会儿,搂到天荒地老。


父母这一时刻终于来接我了,好像说不想走吧,也想走。说想走吧,好像也不想走,内在比较矛盾纠结,自己的腿是没有办法主动移动的。


奶奶扮演者:

其实刚才还在婴儿阶段的时候,他们分别表达过一些和我相关的内容,我就想是不是我太残酷了。


你还是个小BB,其实我也没有嫌弃你,我只是觉得累,我还是爱你的,毕竟你是我的孙女。


现在你6岁,我相信你已经懂事了,我在养育你的过程中,劳动力付出的这个部分可以少一点,我相信你还是很可爱的。


对于把你送回去这件事,我肯定想送回去的,感觉那个包袱可以丢掉了,我可以过自己想要的退休生活。


但是我也觉得,孩子还是要回到父母身边的,我们还是会不舍,但是我觉得爸爸能够把你带回去他们的家庭,对你是好的。


沈老师提问:

刚才奶奶说你是包袱,你对这个部分有什么感觉吗?


女孩扮演者:

其实我没有自己是包袱的感觉了。


因为我现在已经6岁了,我觉得我能想象得到,过去我和爷爷奶奶的相处中,奶奶给我做饭,给我洗衣服,搂着我,大部分都是生活上的照料;


爷爷应该是给我讲故事,逗我玩的人,所以我觉得还挺好的。


所以我不觉得奶奶说我是包袱的时候,我就真的有那种被嫌弃的感觉。


没有的。


爷爷扮演者:

我觉得我有好多心里话。


首先,我觉得我有一个动力,很想去靠近我的儿子,很想好好地跟儿子谈一谈。


尤其儿子讲到让父母少一点阻抗带小孩的时候,我很想对儿子说:


“这个钱你平衡着赚,别赚太猛了,能把小孩接到身边是最好的,实在不行的话,我和你妈跑去跟你一起生活,带这个孩子也行,男人要承担男人的责任。”


所以我好像对儿子有一点愤怒,觉得在这个部分其实还有更多的方法去解决。


当然,也是因为我听到了孙女想要去到父母身边的那种期待,这对我有了触动,所以我想去跟儿子说这么一番话。


其次,小孙女要走了,要回到父母身边,我心里也蛮不舍的。


除了不舍以外,我也会担心,孙女去到父母身边会不会觉得陌生?父母与孙女之间的相处会不会有隔阂?


另外,我还是想找儿子再谈谈,讲一下小孙女这些年是怎么成长过来的。


我也要叮嘱一下要准备生二胎了,毕竟还需要一个男孩繁衍后代嘛。

但是同时也要顾及到孙女的感受。


沈老师提问:

现在孩子6岁,要上小学,回到爸爸妈妈这里。爸爸妈妈和孩子都有什么期待呢?


妈妈扮演者:

期待孩子是我最亲的人。


孩子刚回来的时候,虽然孩子可能不愿意太靠近我们,双方也挺陌生的,但是我还是很开心,想带她去城市里看一看附近的环境,带她吃好吃的,给她买东西,有一种补偿的心理。


但是,这种补偿心理可能持续不了多久,因为她一直是这样的话,慢慢的这份期待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抱怨。


一方面,这种抱怨可能是对孩子的:“我是你亲妈妈,我是你最亲的人,你是从我肚子里出来的;


你回来之前的这6年,我那么辛苦地打工,也是为了让你在老家有更好的生活;


你回来后,短短时间内我也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会很喜欢爷爷奶奶?为什么不亲近我?”


另一方面,这种抱怨可能是对爷爷奶奶的。


我本身对爷爷奶奶那边是感激的、惭愧的,到这个时候,自然也会抱怨起来了:“孩子是不是被你们带歪了?带得这么有个性。”


我感觉,我这个时候陷入了一个抱怨所有人的困境。


怕孩子不和我亲,这可能是我心里会一直存在的一种担心。


如果一直不亲的话,会有一种大号练废了的感觉,想要改练小号(生二胎)。


但是,因为生二胎是爷爷提出的,我又觉得,爷爷奶奶和老公这边都没有给一个充分的、足够好的家庭环境,我凭什么给你们生小号!所以我又不想给他们生。


女孩扮演者:

其实我最期待的,就是他们带我吃、带我玩,跟我一起做游戏,很耐心地陪着我。


但是妈妈后面一说,她感觉我好像没什么变化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刚才妈妈就是一只狼,披着外婆的外衣,之前对我所有的好,都是很可怕的一个东西。


咿~(搓搓胳膊),我就有点回爷爷奶奶那边了。


妈妈刚才讲道理说的那些理由,如果她是当我的面说,我心里就会想:


“你那么忙,生什么孩子啊?你就去赚钱好了,不要生孩子。又不是我让你来打工吃苦的,你吃苦关我什么事啊?”


但是我应该也不会表达,不沟通,沉默以对。


除非把我逼急了,那么我可能就会说出刚才那几句话。


爸爸扮演者:

有点难受,特别是听到孩子说想去爷爷奶奶那里的时候,仿佛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陌生,和自己好像没有很亲的关系。


当孩子来到我们这边的时候,孩子还不愿意靠近,我就会有点失落感……


有点想去补偿她,想着怎么更好地把关系建立起来。


我对孩子也会有期待。


希望孩子在上学之后,能够改掉过去爷爷奶奶带的一些不良习惯,能够有所改变。


女孩扮演者:

听爸爸妈妈反馈的时候,我很生气,尤其是爸爸妈妈说想改造我的时候。


我心里的第一个声音是:


“我爷爷奶奶给我的都是好的!


我爷爷也很好,我奶奶也很好,我自己也很好,我们都很好。我哪都很好,我有什么需要改的!?”


我心里的第二个声音是:


“当初你们一个动作把我送出去,难道你们现在就不能再多几个动作,过来亲近我吗?站在原地干什么?还要让我自己再走回去吗?把我扔出去了,还让我自己回来?”


情感上我会觉得,


“我是一个挥之即去,呼之即来的一个东西吗?”


我心里的第三个声音是:


“妈妈说还要练个小号?那你练吧,我走了,我要去找我爷爷奶奶了,你爱练不练。”


妈妈扮演者:

刚才孩子这样说,我是觉得,让我走过去,我好像也走不过去。


可能孩子刚回来那一阵,我会走过去,但是慢慢地,还是会回到这个位置。


因为我感觉我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断了,或者断的差不多了,就没有跟有自我的女儿建立什么连接,出生就已经送出去了。


但是我会出于义务或者责任去继续抚养孩子,提供感情感觉就有点困难。


沈老师解读:

妈妈说感情断了,只有义务和责任,但是其实孩子是有感情的,是在爷爷奶奶那里。


所以我们看到,想建立这份连接挺难的。


(沈老师把话筒递给女孩)


女孩扮演者:

嗯?要我说啥?


沈老师解读:


孩子没啥要说的了,所以我们会看到,到了这样的处境,孩子就都没什么想表达的了。


我们可能往往会觉得,经过寄养的孩子真的太难管了。


为什么被寄养的孩子一旦回到父母那里,就变得那么难管呢?


现在从我们看到的这个家庭排列的呈现中,或许大家已经找到了部分答案?


沈老师提问:

你们都可以移动,如果让你们选位置,你们会选什么位置?


(爷爷奶奶移动到了孩子身边。)


沈老师提问:

现在孩子有什么感受呢?


女孩扮演者:

我爷爷站在我面前,我奶奶也过来了,我很满意,也很开心,这就是我期待的样子,有一种双向奔赴的感觉。


我爸爸也让我很开心,他至少还在继续努力,没有放弃我,他是亲近我、靠近我的。


可是,我觉得我妈这个表现我就很不满意,不是我的期待。


我期待她过来搂着我,不要放弃,继续努力。但是她明显的让我感觉没有诚意,离我很远,我还要扭脖子才能看见她,


她不是应该站在我的面前吗?感觉真的很没诚意,这就再次在我心中按下一个确认键,“你并不是真的很想要我”。


沈老师解读:

所以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就很重要了,这个时候就要修复这份关系。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产生两个疑惑:


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寄养的孩子呢?


对于咨询师来说,我们能从家庭排列中获得什么可以直接运用到咨询中的内容呢?



二、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寄养的孩子


如果爸爸妈妈即将要把孩子接回身边来了,那么让爷爷奶奶等其他寄养人也跟着一起住会比较好,这样能让孩子适应几年。


为什么呢?


因为经过爷爷奶奶等其他寄养人长时间的养育后,寄养人其实已经变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父母了。


此时如果突然切断和寄养人的联系,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份影响很大的丧失,还让孩子直接到父母这里来,对孩子来说,这个难度就太大了。


此外,作为咨询师,和孩子的父母,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可以参考文章:


《心理咨询中的五大难题处理 | 第三期佛山团体督导回顾》

《留守儿童之殇—无法与父母亲密不是我的错》


点击文章名即可阅读,在相关内容的最后,都给出了相关的方法。


三、对于咨询师来说,我们能从家庭排列中获得什么可以直接运用到咨询中的内容呢?


1、加深对流派的理解,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家庭动力。


我们参加的是家庭系统动力培训班,在以前的家庭班课程中,我们是从理论、案例、观摩、小组练习的反馈等理解家庭系统动力是什么,好像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听重复的一些关键词。


但是,如果有人突然问我们,什么叫系统动力,或者什么叫家庭系统动力,可能不是所有的小伙伴都能说清楚。


如果这些我们都说不清,那么我们可能就很难去掌握培训中的理论精髓。



经历了这三天的主题排列之后,课程中的伙伴们就反馈:


在今天的这个场里面,我们能看到理论中各种关键词,以及家庭系统动力很真实的一些呈现,确实会觉得很震撼,


让我们可以非常生动地看清家庭动力到底是如何在这个家庭系统中流动的,看清到底什么是系统动力。


也探索并看到了,离婚给孩子会带来什么影响,父母的去世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担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比如说父母的外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2、增加人生经验,类似个人体验


在排列中,我们会体会不同家庭主题下的不同角色。


不论是参与什么样的角色,角色的体会都能增加我们的人生经验,


这个经验往往是我们平常无法这样深入地体验到的,所以它真的很珍贵。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了很多理论,但是为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因为我们的“懂”有时候仅仅是止于“理解”。

理解只是理智性领悟的开始。


我们听到了,但是没有听进脑子里,没有听进心里,可能我们在用的时候就想不起来,别人一指点我们就疑惑


“这不是我之前已经知道的吗?怎么我就在紧要关头,想不起来也用不上!”


或者说,尽管我们在理智层面上知道了,但我们的内心其实坚定相信着的,还是之前的那种认知。


人类拥有理性,但问题在于,为我们做事情提供动力的并不是理性,而是情绪,情感,激情,憧憬等这些感性层面的要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分裂的两部分组成,理智与情感这两个部分时常会出现冲突。


此时,我们还需要达成情感性领悟,或者说是有效性领悟。


这可能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体验,去打通这些被堵住的领悟通道了。


而这场排列,恰恰让我们突然有很多顿悟的部分,尤其是关于自我的部分: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对人的一个影响,好像我们只要身处在某个角色或位置中,就会有无形的力量推动我们往那个方向走。


沈老师在整个场域里面对我们所有人的抱持接纳、尊重和耐心,其实也在滋养着每一个人。


3、帮助我们做好个案概念化、中立、共情


过去在个案信息搜集的部分,我们会收集到很多信息,但是我们并不能很深刻地意识到,这些纸面上单调的二维信息对来访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感受到动力的力量之后,在排列过这13个家庭雕塑的主题之后,无论来访者带着什么咨询主题来,


只要涉及这13个家庭主题排列,我们可以立即在脑海里面构建出来访者处境的三维空间。


这个空间是如此立体、看得见、摸得着。


来访者呈现任一相关的咨询主题,我们就知道来访者曾经身处何方,是什么角色,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什么情绪、什么渴望,


这就有利于我们理解来访者,进行个案概念化和共情。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这个三维空间里面看到他人(一般是家人),身处何方,是什么角色,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什么情绪、什么渴望,也一样很能理解他人,也能看到他人的困境,


这就有利于我们对来访者的其他的家庭成员保持中立,让我们更好地与来访者进行多元共情。


我们就比较不容易拿道德、拿新观念审判来访者或者他家庭成员,我们可以让来访者看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家人为什么会这样。


未来,来访者可以继续维持在当下的状态,也可以往成长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咨询后反而走向更极端,更戾气满满,更具有破坏性的方向。



整理:云起

编辑:溪溪子

审核:彭秋红

内容来源:第12期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第九阶“家庭主题排列”

被寄养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为什么会难管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