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碳减排制度系列10——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2

2022-01-07 10:38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快车通道:

汽车行业碳中和系列汇总

磷酸铁锂专家交流汇总

磷酸铁系列汇总

林业碳汇专家交流汇总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系列汇总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减排制度系列的第九部分: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1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十部分: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2



1、引入机构投资者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丰富碳金融品种


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将引入做市商制度,积极推进非控排企业入市交易,吸引机构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和控排企业不同,机构投资者的 交易并非基于对碳配额的现实需要,而主要源于投机需求,所以交易频率相对较高,并且可以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快速反应,能够起到活跃碳市场的重要作用。像欧盟碳市场的参与主体除了控排企业之外,还有包括银行、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此外,机构投资者参与 碳配额交易在我国并非没有先例,之前在地方碳市场试点中,机构投资者对碳市场的健康运行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上海碳市场试点为例,2014 年 9 月,上海发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机构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这是当时全国所有碳交易试点中首个针对机构投资 者的准入条件规则。上海碳市场碳配额价格和成交量在经历了试点初期的低迷之后,随着 市场参与者的扩容,逐步企稳回升。据披露,上海碳市场机构投资者参与的交易量占到了总交易规模的 2/3 以上。


上海碳排放权配额收盘价变化:



上海碳排放权配额当日成交量变化:



此外,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也将是未来碳市场重要的突破方向。目前,我国在地方试点中已经推出融资工具、衍生产品和其他金融工具三大类。其中,融资工具主要包括碳质押融资和碳回购融资两类,衍生产品以上海试点的配额现货远期为主,其他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借碳(托管)、碳基金、碳债券、碳信托、结构性存款等,目前借碳(托管)比较活跃。但与传统金融衍生品相比,碳金融衍生品的设计仍不够完善,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收益风险比较低等问题,碳金融产品创新亟待加强。


2022年碳期货有可能成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发力方向。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目前正 处于碳市场建设初期,参与碳交易的主体较少,碳定价机制并不充分,流动性不足情况下形成的价格信号并不能有效地反映企业减排成本。


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较为紧迫的碳达峰目标,随着未来更多控排行业的纳入以及碳配额的收紧,碳价短期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有可能会对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这一点从上述测算中也可以看出。


相较而言,碳排放权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连续性好、透明度高等特点,能够容纳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进而形成更加有效的价格信号。同时,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的控排企业,具有管理碳价格波动风险的内在需求,可以通过碳排放权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提前锁定碳排放成本和减排收益,实现平稳运营。


但目前国家层面并没有设立碳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无法帮助企业有效规避碳价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因此目前有必要加快推进碳期货产品的上市。事实上,2021年以来,央行、工信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多部门均提出要发展碳期货。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 2021年3 月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同年11 月 5 日,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型金融产 品,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碳期货市场”。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 2021年12 月 5 日举行的第 17 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表示“推进碳排放权等期货品种创新”。



碳减排制度系列的第十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十一部分的内容: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3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CCER,ESG,CCUS,锂电池,电池回收,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



碳减排制度系列10——未来中国碳市场会出现的变化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