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拜物和消费是原罪吗?

2021-02-24 11:02 作者:羊羊老师不是羊  | 我要投稿

         许知远上了吐槽大会,以知识分子传统的对“拜物教”的攻击结束了他的发言。虽然一双人字拖卖到298本身就是拜物,但当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批评热爱消费的凡人的时候,我依旧本能性的产生了羞愧。

        可我确实热爱消费,我购买书籍不必阅读就让我快乐,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开心,囤积的食物给我安全感,漂亮但无用的杯子们让我的日常生活本身有所不同,扫地机器人解放了我,台灯在夜晚缓解了我对太阳的乡愁。

        这些使我灰扑扑的生活生出色彩的事物们,真的就如此邪恶吗?

        既然我可以过上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我就不需要思考我需要怎么生活,因为我的思考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在更广义的范畴上,我觉得这代表着一种以消费替代思考的精神运行模式:

        我们不再需要向内探索来搞明白我们到底该如何生活了,消费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良好生活范式,我们只需要挑选一种我们本能喜爱的,然后购买它(维生素/跑鞋/坚果/健身卡……),我们所思索的问题就会自然终结。”

        一些读者认为我在批判,但其实不是,我是在感谢。我是真的感谢消费品的出现,和拜物教以及消费主义的兴起。

       知识分子们总是认为过度的消费使得人生空虚,因为消费之下是硕大的空虚。但我不认为这是消费的问题,相反,是虚无是人生的底色,消费帮我们掩盖了它们,生活因此变得有了盼头,也丰富了起来。所以不是消费让生活无意义,导致消费停下来就痛苦,而是生活就是痛苦,消费的边界就是痛苦被掩盖的边界。

        人想活得开心一点,能算什么错?

        无意义之外,对拜物教的第二种批判来自于一种物化,人和人的关系变成了人和物的关系,人们封闭冷漠疏离,这几乎被知识分子描绘成了人类的消亡和终结。但为什么人类需要人类?

        辉格在《群居的艺术》里,把人类的彼此需要的理由解释为一种生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转变成了个体的回归,我深以为意。在物质层面上,其实我们已经不需要彻底的人的关系了,各种服务业兴起之后,我们其实已经能够在城市里独立生活。但我们依旧在精神上需要他者,因为我们需要通过他人来定义自己。

        起初的人类是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谁的,我们需要他人评价我们,然后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是什么人,这是传统消费不能回答的问题,自我定义的问题。但一个不能被忽略的趋势是,消费品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定义工具,从最初的道德商品的出现,到现在的消费的价值观化,消费主义其实已经解答了人如何通过物自我定义的问题。

        我们会发现,人类历史上,彼此的斗争都是关于身份的,民族身份、国家身份、文化身份、地域身份、性别身份。但现代的斗争,也是关于身份的,但主要是消费身份——偶像粉丝之间的争斗是身份的争斗,购买许佳琪还是购买刘宇昕,代表着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身份,代表着我们自己;手机用户之间也有争斗,小米和华为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期待,不同的身份,代表着我们自己;阿迪还是耐克、北面还是优衣库、猫还是狗、素食还是吃肉、帆布包还是塑料袋、纸吸管还是塑料吸管,我们愿意为它们争斗,因为他们已经能够定义我们。

        这意味着不需要他人,依靠物,我们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好事,因为如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通过他人定义自己,是承担风险的,因为我们必须要讨好他人,或者承受他人的攻击,但物不会(如果不去主动参与斗争的话)。一个人购买小米,信仰科技的平民化,但有一点虚无,他不需要讨好民粹主义者,也不必被民族主义者攻击,他的手机温和的完成了他的自我定义;一个人用帆布包不用塑料袋,相信环保,但不太计较成本,他也不需要讨好环保主义者参与很多活动来被他人认可,更不必被人问:“你真的相信电动车算上发电的污染比油车环保吗?”,它的帆布包在他身边,温和的完成了他的自我定义。

       于是通过拜物,我们实际上从他人,中解放了出来,物定义了我们,而我们选择了物。

       我们借由物完成了自我定义,达成了自由和解放。

       而对拜物教的第三个批评,是一种泛消费化——一切都变得可以购买了,陪伴可以被购买,感情可以被购买,服务可以被购买,仿佛下一步就是人的物化,穷人的消失,人类的价值湮灭。

        但我依旧支持这种泛消费化。张五常对市场有一个很好的赞扬:通过货币购买之所以要好过让人跑关系,是因为关系的产生是不是给世界带来额外的好处的,但货币的消费一定代表着这个人通过其他方法增加了社会的总体福祉,否则他不可能赚到钱。这不是原文,但大致是这个意思。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泛消费化,代表着泛定价化,代表着清晰、透明,也代表着可获得。

        人们时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消费产生了高价物,从而导致不公平,高价商品是特权产物。这其实不然,任何物,只要是商品,有价格,它就是平民化的,无论价格高低。年入百万的人可以不用iPhone,但是一个收入不高的人,如果真的喜欢,那么节省几个月它依旧可以拥有一部当前市场上最贵的手机。房价很贵,大部分人买不起,但从性质上,这不是一种客观的权利不具有,而是权利无法行使,买不起的房子是可购买的,对所有人来说无论机会大小,我们都有购买到某种房屋的可能,这是分房时代我们不具有的权利和自由。

        同样,任何传统意义上的非卖品,在不可购买的情况下它无限接近于命运的馈赠,我们对它们无能无力,我们无法对它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但消费使得它成为可能,任何传统的非卖品,当它成为商品之后,就代表它有了价格,就代表我们任何的努力,都可以让我们离它日渐靠近。

        越来越多的商品化,其实代表着越来越多的东西可以通过努力被获得。

        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去厌恶一个认可努力、奋斗价值的社会。

        我猜会有人读到这里,又开始说内卷之类或者年轻人奋斗也买不起房之类的东西,作为对消费化的反驳。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不希望内卷,希望越少的努力获得越多的回报本身,就是很消费化的思想——付出越少,得到越多,这笔生意越划算。实际上没有人真的讨厌消费,只有人讨厌消费不起。这是对消费的修正,不是对消费的反驳。

        同样,“好的生活不需要购买很多高价商品”之类,在我看来也根本不是对消费主义的反驳,它依旧认可购买会让生活美好,只不过不认可越贵的就越好。这依然是一种对消费主义的修正,但不是对消费主义的反驳。

        消费主义和拜物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了消费,食物需要购买,衣服需要购买,希望需要购买,美好的生活需要购买。但这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事情。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无数的哲学家都想不出来人怎么活得开心,我们现在买买东西,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不是好事吗?

        起码让我选,我会选现在这个世界。

拜物和消费是原罪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