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些年,我们看到过的美国金融暴雷

2023-03-14 10:28 作者:Y博的科普园  | 我要投稿

上周一开始时互联网还是人均高温超导专家,一到周五(美国时间),风云突变,成了人均初创企业金融服务专家。为何?因为美国服务于初创企业最有名的银行SVB(硅谷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被美国联邦政府接管(具体接管者为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注意是接管,网上有些文章说SVB破产,该说法并不准确)。FDIC是美国政府的独立机构,在商业银行出问题时保护储户存款不受影响,可以理解为专为银行收拾烂摊子的机构。

一时间,是否又是一个雷曼兄弟,初创企业是否会因此受到严重打击等等,各种说法遍布网络。其实算来,看到过的美国金融暴雷还真不少,可以从08年次贷危机算算,非金融行业人士随便写写,必然不全,描述肯定也有不周之处,就当看着玩吧。

1. 08年次贷,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一说金融公司出问题,如今首先被联想到的就是08次贷是否会重演。

经典时刻自然是雷曼兄弟倒台,实际波及范围远远不止雷曼。当初四大投行里的贝尔斯登比雷曼更早撑不住,之后则有Countrywide(当时美国最大的住房贷款提供者)成功把救场的美国银行拉入泥潭,再接下来是AIG倒台。虽说这一家家金融界航母级别的“巨舰”顷刻陷入沉没边缘甚至直接沉了,令人诧异,但事后再看,每一个被搞得要死要活的都是极大地暴露于次贷业务之中。

从最初的放贷到依据次贷而生的金融衍生品,再到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保险服务。别看花样繁多,可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房屋次级贷款之上。当次贷出现系统性问题时,这些个难兄难弟不出事才属于没天理。

2. 2012年摩根大通“伦敦鲸”。这事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小摩当时首席投资官(CIO)领导的伦敦分支的一系列“豪赌”赔掉了62亿美元。这事涉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我这个非金融从业人员能理解的简化版本是摩根大通集中押注一个市场走向,押注之大几乎将该走向的金融产品全部买了进来,最后根本没法卖出。仍然是过度暴露于一个领域(方向),造成了极高的潜在风险。

“伦敦鲸”仅从盈亏角度看影响微乎其微,62亿美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大一笔钱,可对当年盈利200多亿美元的小摩来说真是毛毛雨。但这事的影响却不小。

首先是沉重打击了小摩的金融界“清流”地位。小摩是少数安然度过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巨头,由此获得了风控极好的美誉。可搞出“伦敦鲸”交易的恰恰是小摩负责风控的部门。也就是说本来应该降低小摩整体投资风险的部门,拿着降低风险的钱主动干起了高风险投资,事后看来很难让人不感慨当事人是否脑子进水了。

其次是大幅降低了小摩CEO Jamie Dimon的话语权。Dimon在08次贷之后是声誉最高的银行业主管。在金融业整体名声不佳的当时,Dimon因为领导小摩在次贷风暴中稳如磐石,深得各界尊重,与奥巴马政府关系也极佳。Dimon自然成了银行业反对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最佳代言人。可是“伦敦鲸”之后,金融界最佳CEO治下的自我风控能力成了笑话,让Dimon的公众影响力大减。

3. 2016年富国银行账户欺诈丑闻。这事可能算不上暴雷,因为仅从盈亏角度,富国银行干的事没有直接导致业务亏损(后来被罚款是另一回事)。不过个人觉得与前面的暴雷事件也有类似。起因是富国银行鼓励面向消费者的银行部门多搞交叉销售,比如有客户已经办了储蓄账户,那就试试让这位客户再办个信用卡,算是充分挖掘每个客户的价值。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可富国银行的管理者层层施压,导致基层真正干活的业务员不得不面对根本不现实的交叉销售目标。于是大量业务员利用客户信息,开设虚假账户来完成指标。

富国银行欺诈这事不涉及金融衍生品,不过背后也是社区银行业务过度依赖一种盈利模式(交叉销售),并且设立或者说假想了不切实际的盈利目标(次贷、伦敦鲸里也都有不切实际的市场幻想的影子),最终导致整个银行遇到了系统性风险。

话说富国在丑闻曝光前是08次贷后与小摩齐名的金融界清流,被认为是行事稳重,不参与高风险活动,还是巴菲特主要投资的对象。结果这么一折腾,美国银行业真成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好比本以为《红楼梦》宁荣二府还剩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干净,如今一看,原来那两只石狮子也不干净。

4. 2021年Archegos暴雷。这事好像没太多人注意?根据彭博社的报道,Archegos(由老虎基金著名成员创办的家庭办公室)两天亏掉了200亿美元(家庭办公室一般规模比对冲基金小,投资方式也更保守,能亏那么多也挺神奇)。因为Archegos的垮台,参与其中的瑞信曾单日股价下跌14%,后来投资损失47亿美元,连带投资银行部的主管也不得不离职。

作为非专业人士,我的粗浅理解是Archegos利用杠杆大幅投资了几家公司,而投资时采用的金融工具又恰好规避了公开交易项目的要求,导致风险长期不被外界知晓。而Archegos作为优质客户(大客户),也获得了瑞银等多家股票交易中介方提供杠杆上的便利(过度提供资金支持)。最后Archegos连带着多价股票交易中介方集体陷入高杠杆投资在几家高风险公司的险境。当这些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时,Archegos被高杠杆压垮,顺带拉了所有参与其中未能及时撤离的中介方们下水。

它与1998年的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倒台有点像,后者也是高杠杆下注单一资产,带来了巨大潜在风险——由于杠杆的存在,一旦押错,损失远远大于这些投资基金本身的资产。

顺便说一下,导致它暴雷的直接原因应该是美国电视巨头Viacom(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CBS的拥有者)的暴跌。

5. 2022/23年虚拟货币多家相关公司垮台。目前最出名影响也最大的或许是FTX倒台。好像说到底就是虚拟货币价值不稳定,FTX等公司又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再加上虚拟货币大贬值时的提现挤兑,导致破产。按虚拟货币这几年的玩法或者说投机程度,FTX应该只是一个开始。

最后再到SVB被接管。SVB倒霉看来既冤又不冤。说它冤,是因为这家银行风评很好,在自身业务上也没犯啥错。它从事的属于金融服务中非常小众的一类:专门为初创企业服务。用流行词可以说SVB在该垂直领域做得极为出众。它的业务方面没问题,既没像小摩“伦敦鲸”时搞投机倒把,也没像富国直接搞欺诈。

可它当下的境遇也不冤,看这几天新闻,大致原因就是它的投资组合非常单一,面对利率上升的环境存在严重亏损风险。美国利率处于上升区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么长时间面对这一明确的风险,没有及时处置,如今出事还真不算冤。

那么多个暴雷事件,看来看去好像都有过度暴露于单一风险因素的影子。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华尔街的精英们变换了各种复杂的投资工具,最后还往同一个坑里反复踩。大概是人性变不了吧。


这些年,我们看到过的美国金融暴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