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迫真科普】中性笔指北(9):VISION RT书写系统探究

2020-02-19 20:23 作者:氧烷_  | 我要投稿

wei?

之前说过 UBN-176的结构会单独出一期指北

另外图片下的那句话是错的 这部分确实是墨水室 但结构更复杂

VISION RT笔芯构造如下

注释名词全部来自CN101511604A

本文将把它分部分介绍

先从最有特色的“电梯式墨水槽”开始

结构:

VISION RT的墨水筒(4)(这名字,,,)被拔插部件(8)分为一个个墨水室(12)

应...应该能看清吧(心虚)
拔插部件(8)

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知道,,,似乎这个部件是直接插进外壳中(所以可以重复灌墨)

拔插部件(8)结构如上 ,在圆柱状部分上有间隔壁(11),与外壳共同作用形成储存墨水的墨水室(12)。内部有开口,储存墨水引导部件(5)

大致可以理解为一根棉芯,引导墨水去笔尖

墨水室(12)的结构如下

可以注意到,在墨水室中有一条墨水引导路(15)通向墨水引导部件

间隔壁与外壳(2)之间存在环状间隙(13)

记住它们


运行:

了解完结构后,了解其运行就很容易了

低粘度的液体墨水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力:表面张力

在图6A中,墨水室12a内充满空气,12b中充满墨水

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墨水会在隔离壁11a环状间隙(13)中形成墨水膜Fa

此时墨水并不会通过间隙(13)下落,而是保持在12b中

随着笔尖消耗墨水,12b中的墨水通过墨水引导路(15)进入墨水引导部件

12b内的墨水被消耗,压强减小,空气可透过墨水膜Fa进入,填充空缺。

同时12c中隔离壁11b产生一层新的墨水膜Fb

如此循环

所以墨水会出现“奇怪”的从下往上消耗

VISION RT的集管(7)部分,与普通直液式笔的“墨水储藏体”无异

结构:

具体我也不展开太难没看

大概是由于7d的设计,使得溢出的墨水会进入集管,而不是堆积在空墨水室中(集管后部)


运行:

集管的作用是收集由于气压不平衡而溢出的墨水

并在最后导入墨水引导部件,以防集管饱和

VISION RT的另一个卖点就是“Air-plane Safe”系统

直液式普遍的毛病就是气压变化大的时候,会挤出一堆墨水或者不出墨

而解决方法很简单:减小能膨胀/缩小的气体体积

由于集管与空气是相通的,所以三菱在集管尾部设计了空气节流通路(26)

结构:

这个通路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一块带有之字槽(27)的塑料

与外壳(2)共同形成进入墨水室的空气通道


运行:

之字槽阻止大量空气进入

所以当气压/温度变化时,实际上墨水室内的气压变化不大,解决了传统直液式的问题

三菱甚至觉得由于溢出的墨水很少,不必使用集管

不愧是三菱

作为稀有的按动直液,VISION RT的笔尖也有独特的设计

注意弹簧位置

结构:

由于笔尖内必须放置墨水引导芯,所以笔尖并不能安放密封需要的弹簧,所以三菱把它安放在笔尖座内。作用在墨水引导芯上而不是滚珠

注意笔尖弹簧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为避免引导芯变形,三菱特意设计了双层构造:

内部硬质层用来保持形状

外部引导层用来导墨

注意最下面用于密封的台阶部和与滚珠更充分接触的平坦部


运行:

实际上运行方法和普通按动笔是一样的

不使用时,被压缩的弹簧带动引导芯,将滚珠顶在铆接部上,起密封作用

无缝隙


书写时,滚珠受力带动引导芯将弹簧压缩,出墨

这图三菱画得有些夸张,,, 注意出现了可以出墨的缝隙

总结:

虽然从结构上说,VISION RT挺简单的,但实际上关于墨水膜的强度、进入墨水室的空气数量之类问题还是很考验打磨能力的

强度问题

但是VISION RT最后的表现还是很优秀的,所以三菱在这方面还是下了大功夫的

这支笔和颜料墨水的UM-201-18,Jetstream Edge等产品一样(所以三菱总是能搞个大新闻,都是三菱实力的体现

但问题是,这些笔也没能与其他笔拉开明显的差距

“黑科技”?有的 。 “吊打”? 不至于。  


【迫真科普】中性笔指北(9):VISION RT书写系统探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