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成功举办


2023年4月2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第二轮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以及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和国际安全项目共同支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法学院的15名学生参加对话,来自上述学院和心理学系的9名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中方线下会场设置在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室。来自耶鲁大学全球事务、公共政策、工商管理、经济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法学院和高级军官学院等专业和项目的22名学生参加对话,以及来自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安全项目、施密特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项目、全球领导力中心、大战略项目、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和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等部门的14名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轮对话聚焦人工智能(AI)等新兴科技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中美竞争与合作等领域的影响。本次对话由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安全项目和施密特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项目执行主任泰德·维滕斯坦(Ted Wittenstein)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吴迪共同主持。
学生对话开始前,双方教师代表发表欢迎辞。耶鲁大学施密特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项目执行主任泰德·维滕斯坦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晨依次致辞。


随后,来自耶鲁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位学生依次对此前一轮正式对话和非正式小组讨论进行回应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三位评论学生分别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本科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和人大-伦敦国王学院双硕士项目,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实验班。耶鲁大学三位评论人均为耶鲁本科学院学生,分别来自计算机科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和国际事务专业。双方学生在评论中总结了此前对话中交换的重要观点,并表达了在本次对话中继续深入探讨科技、产业和监管政策等方面议题的浓厚兴趣。
在第二轮对话学生展示阶段,双方各三名学生代表交替进行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三位发言学生分别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博士专业,法学院法学硕士专业,以及历史-政治实验班。来自耶鲁大学国际事务公共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以及神经科学专业的三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了主题发言。双方学生在发言中探讨了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环节与竞争管控和标准制定领域的中美合作、技术进步对战略安全关系的影响,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风险管理等问题。
在教师点评环节,美方和中方各二名教师代表交替进行回应。耶鲁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尤金·希金斯讲席教授、布鲁克黑文国家量子实验室创始主任斯蒂文·葛温(Steven Girvin),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全球法律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洋,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嵇先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洁米·霍斯利(Jamie Horsley)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齐玥依次发表评论。





在讨论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哲学院政治、经济和哲学专业的本科生、耶鲁大学工商管理项目和国际事务专业的硕士生分别发言,就AI技术发展和发挥社会影响的前景,以及构建中美科技和政策合作领域的互信基础等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参会学生感想
刘一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21级博士生):两次对话令我收获颇丰,参与对话的耶鲁同僚从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法律规范等层面展望AI技术的潜在影响,认定AI技术具有形塑全球社会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因此,AI技术带来的威胁或收益增量构成了中美双方打破现有存量博弈格局的充分动机。尽管上述观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双方综合实力的不对等分布,但为如何管控双边分歧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黄昊(法学院2021级硕士生):首先非常感谢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和耶鲁大学提供的这次宝贵的跨学科与跨文化交流机会。当下是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权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成为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话题。相比较于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观点碰撞与差异,·本次对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国际关系及其他学科就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思考方式与角度,感受到了从外部视角来思考规则形成的重要性。同时,不论受何种学科或何种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次对话中可以看出双方参会者在人工智能的风险与合作方面仍存在着广泛的共识。作为当下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如何权衡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收益亟需中美双方的共识与互信合作,为世界提供中美智慧。

高千琳(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实验班2022级本科生):在本轮发言中,结合日常生活中AI的应用,我从AI对人类的影响出发,探讨了AI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对社会的益处,以及它在隐私保护和网络暴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接着,我回顾了中美双方AI治理趋势,指出虽然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两国都表现出强烈的治理意愿;最后,我从国家与个人两个方面提出倡议,促进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并期望能共同创建AI被善意利用和良性管理的光明未来。在本次交流中,我认识了许多耶鲁的同学,他们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人民大学,感谢耶鲁大学,期待在将来会有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

王秀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本次会谈中,我们基于供应链、脑科学、法哲学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了非常精妙的讨论,许多老师同学也发表了坦诚且深入的评论。尽管正式会议讨论时间极为有限,但从讨论后期师生代表纷纷表示期望继续对谈来看,本次两轮对话中为双方均带来重要的启示作用。

崔元睿(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人大-伦敦国王学院双硕士项目2022级学生):感谢人大和耶鲁双方为本次对话组织和筹备工作付出的努力,来自不同文化、专业教育和职业经历背景的师生因为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国际影响的共同关注而在云端相聚,共议未来。我很有幸在第一轮对谈中作主题发言并在第二轮对谈中发表简短评论。在对话筹备阶段和简短的线上交流过程中,我既通过和来自技术、法律和哲学等不同专业的师生对话瞥见了前沿科研和监管领域的动态,也在和国际问题与安全研究领域的同行探讨时加深了对中美关系、战略稳定和国际合作等议题的理解。与美方学生坦诚而深入的对话使我了解到,尽管各自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态势和监管思路殊异,但新一代在普遍享受技术进步红利时,也怀有对技术应用的稳健性、安全可靠性和跨国治理政治对抗风险的共同担忧。我衷心希望,此次探讨成果不仅能启迪双方年轻人的学业和科研工作,更能拥有更长的历史生命,为构建未来两国实际互信及合作提供助益。

高正扬(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实验班2021级本科生):在前两次对话中,双方师生从技术角度讨论了发展安全稳定、可信透明、道德负责的AI系统的必要性;并从政治角度讨论了应对AI冲击、巩固外交关系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这些原则性共识基础上,本次交流就中美合作促进AI合理利用进行了更深入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任”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包括AI生成内容的历史事实核验、利用AI促进中美战略互信和发展透明可信的AI系统等议题。在技术变革与竞争态势急剧变化的当下,信任是发展前沿科技、维护和平稳定的应有之义;中国和美国同为科技大国,需要在互信的基础上携起手来,在AI治理中共同发挥领导作用,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何欣(哲学院政治、经济和哲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衷心感谢学院和耶鲁大学的精心组织,很荣幸能够加入此次中美学生对话活动,我从中受益良多。在上一轮对话的基础上,这次交流过程中我们对AI技术及其相关战略问题的讨论更加聚焦,也更有针对性。双方能在简单的共识之上坦诚地表达意见,发现并理解分歧,这对于我们共同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而言无疑是有价值的推进。在交流讨论环节,我谈到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单向信源的局限性,避免在诸如台海事宜等敏感话题上受到误导,造成误判。此外,我也深感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对话做出更多有实质性内容的贡献。最后,正如彼此在对话中都表达出的期待那样,既定议程的圆满结束不代表交流就此止步,以AI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是当下正在不断演进,不仅关乎中美两国,而且关乎全人类的重要议题,值得我们长期的跟进和关注。

刘博(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实验班2021级本科生):在第二轮活动中,双方进行了更加深入、坦诚的对话。中美双方的分歧在对话的开始就被指出,例如关注的安全领域不同,对狭义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的偏好不同。虽有具有差异,但双方面临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共同问题。从自主武器到人工智能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同学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与中美双方进行合作的可能途径,在第一轮对谈的基础上细化议题,增强可操作性。这两轮对谈的结束是未来更广泛交流的序章,双方都对于进行后续讨论表达了强烈的意愿。不禁让我感叹,这对于双方来说其实都是“开眼看世界”。

霍姝颖(哲学院政治、经济和哲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在过去两周的非正式分组会议和第二次正式对谈中,双方通过积极开放的讨论让关于本次对话的内容更加具体和深入。双方的发言代表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中美双方在人工智能问题上重合的利益、相同的关切和合作的必要性,但双方也都意识到了两国在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一定分歧,我认为这对于取得在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上的实际进展、解决阻碍双方合作的问题与障碍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我很高兴能够通过此次对话更具体地触摸到双方的“不同”,我也非常期待能够在接下来的分组讨论和学习中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双方的分歧、更深入地分析具体分歧背后的原因。在认真学习了在双方代表的发言之后,我进一步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治理和中美关系等大问题的研究与应对,不能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双方都需要进一步学习对方的历史、哲学和文化,从历史中寻找可供参考的经验,从哲学思考中把握问题和分歧的本质,从对方的文化中理解其思考的方式和行为的逻辑,这样才能听懂而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观点和立场。两轮正式对谈至此圆满结束了,但正如罗奇教授所说,我们对AI的学习、研究、讨论和思考不该止步于此,接下来我们也需要积极地向对方学习交流,超越课堂和文献,拓宽信息与资源获取的渠道,密切关注相关动态,以问题解决者、行动者的思考角度不断思考当下和未来的自己能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