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岂止“孔乙己”?!
外面是激烈的风雨,屋内是无奈的青年。想了很久,还是想写写这个话题。最近“孔乙己的长衫”实在是太火爆了。无论是官媒还是个人平台,都在激烈的辩驳着。

理越辩越明。
我们看辩论赛,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正如我们去研究哲学一样。自一开始,我们就接受了一个最朴实的信念,那就是“不确定性”。任何一个思考者,都不会信誓旦旦地对某个问题盖棺定论,尤其是涉及到心灵和个人成长的话题上。
我们的确在寻找答案,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一个确定性而要去打压,毁灭掉其他的答案。从竞争的角度上来说,的确,干掉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自己苟活到最后,我们就是胜利者,我们就是唯一的声音。玩过《王者荣耀》的都懂,活着才有输出。
但是,在思想这个领域,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任何一个哲学都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即使我们现在对于“世界是一团活火”嗤之以鼻,我们也不能否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过程中的努力。哪怕以我们自诩现代人的卓越的眼光,我们也不能说“形而上学”就是唬人的玩意。
每一种思潮,都是人类在激烈的风雨中求存求真时留下的印记。
思想无法自发地存在于天地之间,它的存在只能依靠于文字和语言。思想并不像是自然规律一样可以按部就班地去发现和利用,而是依托于人类在对自身的深沉思考和对世界的不懈探求的努力。
而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正处于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时期。而为了确定自身的确定性,我们不得不面对着我们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曾经所学习的文化知识,与我们在课堂上曾经奉为圭臬的人生哲理,在无情的铁的社会现实面前碎了一地。
青年本应是如日中天的骄阳,照耀四方大地,持续而热烈地输出自己的能量。褪去了朝阳初生的青涩,也不会像垂垂老矣的夕阳般沧桑。而不是如同天狗食日一般灰暗,如同天狗食日一般一点点把自己湮灭在虚无中。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强则国更强!
人生本来就很苦。每个人出生的第一声基本都是啼哭,这是佛家惯用的说辞。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也都是在他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一生下来就不是来享福的,毕竟幸福是要靠自己双手创造的。 这也是我们从小一直聆听的教诲。
社会上的内卷也好,躺平也好,甚至摆烂都行。无非都是某种功利主义的表现形态。社会化身一个拿着鞭子的高大的巨汉,抽打着无数人一步步前行。而当人们回过头时,却发现根本不存在着一个巨汉,只有着一道又一道,名为学业,名为事业,名为基业的鞭子。鞭落如影,身绽如花。有人享受,有人不甘。
青年人啊,不够努力。这是老一代们语重心长的敦敦教诲。他们搬出他们的履历,讲起那些吃苦的岁月,眼里含泪,心中有光。他们说起那些不平等和被压榨,云淡风轻,一副“吃亏是福”的模样。末了,还要拍拍青年人的肩膀,说上一句,“你就知足吧。你现在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太多了。”
青年人啊,努力过了,然后看着以前心中设想的美好一点点崩塌。谈理想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谈理性人的人却越来越多了。虚无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大行其道,使得原本就略显逼仄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有人想住更大房子,因为家里的人太多了。
有人有大房子不住,因为家里的房子太多了。
热血渐渐凉了,青年人也就成了冷冰冰的太阳,一颗不会发光的球体,一团没有了能量的死星。斗志渐渐散了,青年人也就成了一副空零零的架子,披着没有补丁的衣服,机械地把日子应付。
严肃的日常生活被各种抽象的符号和看似无意义的语句所解构,有的人最后还是走向了日常,按照祖祖辈辈那样老实本分地过日子,但是有的人却仿佛就此得了魔怔,他们估计是真的病了。
我们听到了青年的呐喊了么?或者说青年人到底在喊什么?屋外的风雨太激烈了,激烈地仿佛下一秒就要飞沙走石,下一秒就要倒拔垂杨柳。所以这些声音自然也就细不可闻了。所以我们听到的是“长衫”,“甜的”。但到底是“常伤”,还是“舔的”,我们倒也是听不清了。
于是,又有一些智者从远处而来,摇头晃脑地说:“难得糊涂。青年人啊,难得糊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