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是什么”到“可能是什么”||《社会建构的邀请》读书笔记1
(一)我们的世界与建构
事实的真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参与其中的社会关系。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社会关系)接触世界,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建构着世界。通过参与关系,我们在脑海里形成了世界的形象。譬如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更多地与心理学交互让他对周遭的人的理解更多地参照心理意义,如情绪、动机;又如一个同性恋,更多与性少数身份互动让他更多地从“直”或“弯的视角看待周遭人。
从建构的角度出发,客体或对象本身是存在的,但只在我们相互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才建构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例如,在一个对话中,我们觉得很绝望,在另一个对话中却发现自己很兴奋。世界本身并不会充斥着“问题”,也不会那么地有趣。“问题”不是作为现实独立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只是我们用“好”和“不好”建构了这个世界,并将那些妨碍我们获得有价值的事物判定为“问题”。当我们选择某种关系时,便选择了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换而言之,当我们修改这个对话后,那些被建构为“问题”的事物都可以被建构为“机会”。
(二)建构论的假设
假设一:我们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不是“存在物”的要求
通常我们认为,在系统的观察和谨慎的思考中,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客观和真实,越来越价值中立。但其实,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无限多的描述和解释。“存在物”本身不要求任何特定的解释,我们其实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建构另一种不同的世界。从这一角度出发,日常所谓的“真理”其实不过是理解世界的一种“选择”。
假设二:我们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关系的产物
我们通过语词来阐释的世界,而语词的习得是因为我们在参与关系中获得了社会共识。在和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我们渐渐地明白知道何时在哪种场合该用什么语词表达,比如别人问候“早上好”时需要给予相似的反馈“早”而不是“我吃过了”。在表达规范中,语词获得了描摹、阐释世界的作用。
假设三:各种社会建构会在社会性过程中的使用而获得意义
不言自明的公约包含的不仅有语词和行为,还有对象、情境等。语词、行动和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整体关系被称为“生活方式”。语言建构根植于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语言的意义来自于它在关系中的使用、在不同生活方式中的使用。某个评价是否“准确”或“真实”,评价依据并非它如何反映这个世界,而是在特定的规则(社会约制)下,这个描述是“真实”的。例如在质性研究中,个人经验具有“真实性”;在量化研究中,则是群体数据有“真实性”。但二者其实都只是在某种特定的规则下为“真”。
假设四:不同生活方式创造并维持了价值
在一起沟通、发展语言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一起发展了价值。知识也并非是单一个体对世界的观察和记录,而是我们面对世界时,关系内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的描述和解释。
所有被我们视为真实、理性和美好的事物,都根源于我们相互联系的过程,而关系也是很脆弱的,几句苛责便可以对一段关系造成永久性损伤。
(三)建构主义的不同对话
(1)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将“有产者通过剥削无产者的劳动而获利”合理化,让大众相信使自己持续遭受奴役的谎言,作为一种“精神鸦片”降低人们对压迫和剥削的敏感性,达成获利目的。马克思对其的批判直指貌似中立的言论背后的利益、价值和企图。
(2)文本的建构
在解构主义中,语词通过差异形成了意义。比如“好”和“坏”,“好”需要“坏”的存在来界定自己的意义。语言是一个自足系统(self contained system),每一个语词的含义都取决于这个语词和其他语词的关系,语词不能够在自我指涉的文本之外遭遇“现实的东西”。唯物主义将精神世界边缘化,但“物质”一词却需要其相对的“精神”来获取意义,唯物主义所坚定的“宇宙是物质的”本身就需要“精神”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整体是建立在对精神的压制之上的。
在西方传统中,二元划分存在强烈的推崇一方而贬损另一方的趋势,如重视理性轻视感性,领导优于下属,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群体有有限提出诉求的特权。一切理性的宣称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压迫性,当其措辞遭受审视时,便无法判定其意义。理性的宣称让所有其他观点噤音,哪怕是那些对其存在而言非常有重要的对立面。
(3)科学与建构
科学被视为西方文明的瑰宝,一般人的表达只是杂乱无章的意见,而科学家则有铁一般的事实,普通人只是随便想象,而科学家则能够产出有实效的成果。科学的语言享有描述和解释世界的特权,形成各种“客观事实”。科学以超高的姿态进入社会并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很少有人能够批判,因为普通人不太懂科学的词汇,因为科学家太过艰辛科学真理而很少跳出自己的前提假设对自己的研究提出质疑。
从建构的角度出发,会发现,那些无法开展实证研究的领域,常常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在阉割了很多“无关变量”后得出了它的解释,其对现实的解释扼制了开放的对话空间,不能让所有人都能在其中表达他们眼里的事实。
(四)建构与解构:从“是什么”到“可能是什么”
建构论不追求建立以自己为前提的任何真理。建构论的关键在于,我们采用什么样的观点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
建构论需要我们反思:通过某种方式建构世界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在成就中内隐和外显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如科学家希望预测和控制世界上发生的事,治疗师希望缓解人的痛苦。不必去考究什么是绝对正确的或善的、好的,而是存在很多可能性。需要关注的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现实和价值视为必要的和不容置疑的,便容易践踏他人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社会建构论取向是以一种反思性实用主义来起作用的。
建构主义和建构论的区别:
建构主义将知识的起源置于个体头脑内部,而社会建构论则认为知识起源于社会过程。建构主义是坚定的个人主义,而建构论强调关系。
来源:
《社会建构的邀请》
肯尼思·J. 洛根(美) 著
杨丽萍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