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真正成熟的人,是这样面对“情绪”的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虽然不高兴,但如果跟对方说,好像太不成熟了。”就是这种“好像不成熟”的概念,在逼迫我们不断忍耐。乍看之下,忍耐似乎是一种“很成熟”的行为,事实上却刚好相反。
“情绪化”思考,让人越“想”越气
当计划突然被打乱,或是受到冲击、莫名被人论断,每个人都会感到愤怒及不安,这是情绪在提醒我们“现在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承认“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就不会陷入“情绪化”的状态,也能开始改善困扰自己的状况。
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会不由自主地去增殖这种瞬间的“不快”及“恼怒”。
【例】下属没有把我交代的工作做完就回去了,让我气得什么事都做不下去。
这种状况在“情绪化”的模式中很常见吧?事情的起因,是从发现下属“没有做好该做的工作”这个“冲击”开始;对上司来说,原本预计的是“这项工作交给下属就结束了”,当事情没有照着计划走,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怒火中烧”。
到这个地方为止,都是身为人再正常不过的反应,需要做出选择的,是之后应对的方法。基本上,一旦像例子中那样,“情绪化”到什么事都做不下去,很可能就是自己在不断增殖这些情绪。
遇到状况时瞬间所产生的情绪,只是人类对于“计划遭打乱」、“受冲击”以及“被评价”等攻击所做出的自然反应,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要是之后一直想着“被交代的事没做完就敢回去,到底在想什么”、“那家伙是不是瞧不起我”,导致怒气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就会让事态开始往不对劲的方向发展。
也是直到此时,人才真正开始变得“情绪化”。
也就是说,“情绪化”不是情绪的问题,而是思考的方式所导致。这才是关键所在。
像这种容易让人变得“情绪化”、“被情绪绑架”的思考,在本书中被称作“情绪化思考”。一开始面对冲击时所产生的怒气,还能说是情有可原;但之后不断增殖的怒气,对于现实可就毫无助益。毕竟部属已经回去了,也不可能要他继续完成工作。
那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是告诉自己:“再这样发火也不是办法,应该放下情绪。”“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怒气。”……这样吗?
如果是比较轻微的情绪,或许能这样处理,但如果这样做也无法转换心情,却还是拚命说服自己“应该控制怒气”,有时就会让事态恶化。
也就是说,越想要压抑怒气,就越可能加深“情绪化”的程度。因为,我们会对于无法控制愤怒的自己更加生气,进而让愤怒占满心思,控制了整个思考。结果,只有自己一直被困在糟糕的心情里,被讨厌的情绪不断折磨(丢下工作的下属说不定早就在哪里开心玩乐了)
愿意顺应、面对自己的情绪,就是“对自己的领域负责”。
假如朋友每次出去旅游都把订酒店等瑣事丢给我,那我一定会产生不满,但又觉得斤斤计较很不成熟,所以什么都没说。某天,她突然又说:“我想去这里玩,你去订酒店吧!”我终于情绪爆发,说了“我不想再跟你一起出去”,结果这个朋友竟到处跟别的朋友说我“精神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