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 石头记主题思想-正邪两赋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有人说写的是虚无,写的是盛极而衰的无奈,有的说是为了怀念,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有的说是民主自由,也有的说是人性的教科书。
而我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正邪两赋。周汝昌说过,如果要完全解释这种思想理论,必须要出一本很厚的专著才行,这也说明《红楼梦 》思想的复杂。
正邪两赋的观点认为,人不是非善即恶的,大部分人是正邪并存的,这世上只有少数人是纯粹的善纯粹的恶。
这中间形成数以万顷的广袤地带,活着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是正邪并存的,只是正邪多寡不同。
正战胜邪,则显示出善,邪打败正,则显示出恶的一面。
而这种思想其实就是正统的理学思想,正气就是天理,邪气就是人欲。但理学认为,正与邪是不能相融的,要存正,必须摒弃邪,于是基于此,架构了一套形而上的哲学理论。
贾雨村提到正邪之气的相互交融,再赋予普通人身上。而书中的男主角贾宝玉可以说是正邪两赋论的典型代表,他既是聪俊灵秀又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可以算的上是,万万人之上的正气和万万人之下的邪气兼有的人。
宝玉的邪气是为人乖张不近情理,愤世嫉俗于家于国并无大益。他身上的正气使他对周围的人,有种天然关怀和体贴。宝玉身上的邪气其实是一种真实自然纯洁的灵气,但这份灵气,在以前却是大逆不道的。
在现在看来却是反封建反礼教,向往自由平等的可贵精神。因此这本书也要从反面去看,贾雨村说的正未必是正,邪也未必是邪。
书中的故事就是如此,表面上的好人未必是好人,看似是坏人其实也并非就是坏人。
从《风月宝鉴》的正面看,作者的态度是崇尚皇权,对朝廷歌功颂德,
而从反面看,作者是反专制反封建,倡导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
正与邪有相对性,也有其相互性,因为正与邪没有明显的边界,只在于你如何去看。
正邪两赋只是一个理论基础,曹雪芹没有明白告诉人们该如何看,而是借用书中的故事,来阐述这种思想。
正邪两赋认为,人人是正邪并存的。
这样说的话,作者自己,他的亲人和朋友,甚至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与他作对的敌人不都是这样?
那么人与人怎么去相处,对与错又该怎么去评判呢?
正与邪,是与非,因为立场角度不同,有时候变得很难断定。
就像书中的人物有时也令人捉摸不透。这也是正邪两赋精神的体现。
正邪两赋的思想内核是平等博爱,是客观公正人人相同。
曹雪芹出过家,做过和尚,他有一颗普渡济世慈悲宽容的心。
正邪两赋正是源自他这种慈悲心怀。正邪两赋使得正与邪有了缓冲地带,不会简单的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即使是坏人也有正派的地方,即使是好人也有令人反感的地方。
正邪两赋本身就源自曹雪芹要批判的理学,而且是从天字第一号伪君子贾雨村口中引出这种观点。
贾雨村虽然出卖过贾家,但并不意味他说的话全是错的,而且大奸大恶之人往往以仁义道德来伪装自己。
《红楼梦》就是要教会我们 如何辨别真假,听其言,观其行,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具体做了什么。
贾雨村在危急关头出卖朋友,保全自己。在他心中每个人都一样,因此他笃定了成王败寇的道理,为人寡恩少义。
正邪两赋可以成为虚伪奸诈自私狡猾之人的遮羞布。也可以成为追寻自由找寻良善的指路明灯。
一面是坠入地狱,一面是升入天堂。按照贾雨村成王败寇的理论去理解正邪两赋,显然是不对的。
其实这才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他只抛出问题,而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的答案还要到书中去寻找,自己学习去辨别真伪,学会如何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世界,这种真实自然的写法也使得这本书哲学意义更加丰富。
我想曹雪芹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怀着一颗宽容悲悯之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不必把那些对自己不够友好的人,或有德行瑕疵的人简单当成坏人来看,也不要把那些满口正义道貌岸然的家伙当做好人。
正邪两赋是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要理解这种思想,我们必须诚恳接受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也有自私贪婪的一面。看不到内心的邪恶,便不会认识真正的良善,就只会活在虚伪之中。
超然的得道高僧也不敢说自己不沾染一丝邪气,佛家修行讲的就是度化心中的贪、嗔、痴,度化心中的邪气,从而看到心中的慈悲,继而获得解脱。
生活也是如此,祛秽渡善,去妄存真,慢慢得到解脱。道理都是相似的,只因人的复杂而变得复杂,很多问题的本质就是正与邪的较量。
虽然人类有时不那么完美,又那么渺小。在宇宙中我们如一粒尘埃,但在自己眼中我们又是宇宙的全部。
人的一生逃脱不了生命的牢笼,害怕孤单,害怕离开,其实真正的解脱就是与他人建立牵绊,心里想着别人,把他们也当成自己的一部分。
道理很简单,但却要一辈子慢慢体会。而《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指引我们找寻人生方向的作品。

正邪两赋是曹雪芹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源自于理学,却不同于理学,它尊重现实,而又超脱于现实。
要想说清里面的哲学思想并非易事,而真正要理解其中的意义,还要回归到书中来。
正与邪就像考证索隐两种学派。索隐偏向于自我感觉代表了邪,而考证偏向于理性智慧代表了正,
两者缺少任意一种,就无法看清楚这本书的真面目。要保持判断客观避免个人因素的影响,就需要结合正与邪两种因素来考虑。
因此在解读《红楼梦》时应该对不同的观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善于接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而生活往往是知易行难,虽然道理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是少数。
大多数人因为自己主观判断,为了捍卫自己的正确,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有些文字,我们虽然能够看的懂,却未必真的理解。
小时候学:满招损,谦受益。做人要“虚怀若谷”。
道理已经人人知晓,自古就有。
人是健忘的,又受本能和情绪左右,长大之后逐渐都弃之脑后了。
知道的再多,行为上还是依靠本能和情绪的影响,学的再多,也是依靠记忆输出,一味的重复。
因而王阳明为了克服情绪和本能的影响,提出“知行合一”的概念。
‘行’比‘知’更重要,说到做不到宁可不说,知行合一是一种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我们只能尽己所能,趋向于“知行合一”。
曹雪芹的思想也受到王阳明的启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而正邪两赋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核也是相同的,都是趋向的状态,而没有绝对的状态,人们只能在正与邪做出趋向于正的选择。
不是正也不是邪,不是知也不是行,而是正邪合一,知行合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个世界这么精彩,就是因为能容得下这么多不同思想的人。别的不说,单看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就可以知道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是有多么不同,而这样才真正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至今已近三百年,它能被这么多人所喜爱与它自身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百年前索隐考证之争,百年后我希望两者能够和解。就如正邪两赋的精神一样,相互融入,相互促进,在对抗中找寻真实和良善。
百年寻梦,真相就在眼前,人们一直在相互传球,如今只差这临门一脚了。
要解开《红楼梦》背后的故事,就需要客观科学的精神,要用情用心相互包容理解。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因为这要求我们不断摒弃已有的旧观点,违背心意,不断革新自己,更新已有的看法。
道理往往是越简单越深奥,也越容易被忽视,但这些却是生活中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