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尽职调查系列——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营业成本之后比较重要的费用类科目,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对于期间费用的分析需要首先了解各费用是如何计量分摊的。
期间费用的一般计量方法:通常企业可能会设置销售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这些部门发生的费用可能会粗略归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但对于一些划分比较精细的企业,可能会对设置很多成本中心,不同成本中心的费用归入不同的期间费用里,也有些企业对各种费用下面设置更细的末级科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不同成本会根据其发生的性质归入这些末级科目里,从而计入到相应的期间费用。
了解了企业期间费用的计量方法后,判断各类费用的归属是否合理。对于金额比较重大的归类不合理的费用需要进行记录,后续再与财务相关人员讨论调整。接下来需要针对期间费用内包含的明细项目进行分析,也就是针对各期间费用项下包含的各末级科目或成本中心发生的费用按照性质开展分析,如果期间费用下的细项较多,则将这些细项费用按性质分类分析,得到以下期间费用分析表(仅供参考)

根据期间费用里,各归类后的费用类别(比如人工费用、折旧摊销费用等)在期间费用的占比判断,该项期间费用主要是哪项费用。同时理解各类分类费用占比的变动,结合企业管理层访谈中获得的信息,分析变动原因是否是由于营销策略、管理策略或新增债权融资造成的。理解各类费用增长率,通常销售费用是随着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而管理费用可能会保持不变,分析各类费用变动趋势是否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符。
对于财务费用的分析,通常包括理财收入和财务费用,这里需要结合企业的现金、理财产品以及负债的情况进行分析。通常会将理财产品以及各类借款列表,注明利息收益率或利息费率,以及理财产品和借款的到期时间,借款的还本时间,对财务费用进行匡算。可以参照以下长期借款、理财收入财务费用匡算表开展:
长期借款财务费用匡算表(仅供参考):

其中:年内加权平均借款额=年初金额*365/360或365+变动金额1*变动日期1至当年12月31日的天数/360或365+变动金额2*变动日期2至当年12月31日的天数/360或365+变动金额3*变动日期3至当年12月31日的天数/360或365
年度借款利息=年内加权平均借款额*利率
这里,长期借款在各年内会有增加借款(即从银行提款)或部分提前偿还借款的情况,那么借款利息基于的本金就会发生变化。实际借款利息计算时,可能需要根据银行的借款合同,由银行在每次付息日计算借款公司每期需要支付的利息,比如有些银行贷款约定,每季度计算银行需支付的利息,有些银行约定每月支付利息,利息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有些银行按照银行贷款实际占用天数/360*年利率计算银行借款利息,而有些银行按照月利率及占用月数计算银行借款利息。上表中可以根据各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计算方法来计算每个借款的年度财务费用,通常如果目标公司有现成的利息费用计算表最好,只需要核对目标公司提供的利息费用计算表,同时将这个计算表与目标公司每期实际缴纳的借款利息来比对即可。但如果目标公司借款较多,提款或还款频率较高,且目标公司未对借款费用进行计算,没有现成的利息费用计算表,那么严格按照借款合同来计算比较麻烦,可以简单参考上表来计算。对于加权平均借款额计算时选取360还是365作为一年的天数可以参照长期借款的相关利息费用的约定。通过上表按照加权平均借款额计算的年度借款利息的计算可能与各长期借款实际的借款利息金额计算方法有所差异,因此金额上与目标公司实际支付的利息费用可能稍有些许差异,只要差异不大,则账上的长期借款费用金额可以接受。
对于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计算,也可以参照上表长期借款的计算方式进行匡算。也可以参照理财产品的相关合同以及收益率的规定进行匡算核对账上的理财收益金额。
通常财务费用中会有汇兑损益。汇兑损益通常包含已实现汇兑损益以及未实现汇兑损益。汇兑损益主要产生于用外币收支的交易,主要产生于各类交易入账时和实际支付时的汇率差异。在记录以外币交易的收入和成本时,由于入账时是采用入账当日的汇率将外币金额换算成本位币入账,而在实际支付或收到外币的时间和入账的时间存在时间差,这时候外币兑本位币的汇率会发生变化,导致在实际支付或收到外币进行记账时按照实际支付或收到的外币金额和当时的汇率转换成的本位币金额和之前入账的本位币金额有所差异,两者的差异就会计入汇兑损益。已实现汇兑损益是指这些外币交易入账和实际支付都已经完成,对于一些销售及采购入账时的外币与本位币的汇率和实际支付时的汇率不同造成的差异未来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作为已实现的汇兑损益。而未实现汇兑损益是指,有些外币账户,比如外币存款、外币借款及外币往来的结算账户,在期末财务报表日的时候,需要根据报表日当天的汇率计算对应的本位币金额。这时与原来入账时的本位币金额有差异,这个差异很大程度由于汇率换算导致的,并非实际发生的汇兑损益,因此计入未实现汇兑损益科目。
对于外币交易比较频繁的公司,无法对每一步汇兑损益进行复核,只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汇兑损益审核方案。如果企业的汇兑损益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次金额较大的交易,可以专门针对这几次金额较大的外币交易产生的汇兑损益进行审核。如果企业的外币交易在全年平均经常发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简单匡算:首先了解企业外币交易全年的金额,其次,了解企业外币交易的收款账期,平均账期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外币应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来匡算,对于已实现的汇兑损益,可以按月匡算。获取企业每月已完成结算的外币交易金额信息,将当月向前推算平均账期的期间,得到估计的入账时间,根据入账时间和当月的汇率变动乘以对应的交易额,即为当月确认的已实现汇兑损益。计算当年12个月的已实现汇兑损益后将12个月的结果相加,即为当年已实现汇兑损益金额。当然,如果实际能获取每笔交易入账时间和实际支付时间、入账汇率及实际支付时的汇率,以及每笔交易对应的外币金额,则可以完全准确地计算已实现汇兑损益。但多数情况下,此数据可能由于目标公司的财务系统功能不完善记录不全可能无法准确获得。因此可能只能按照前面所述的方法进行匡算。对于未实现汇兑损益,对于账上的往来款,可以按照该往来款的平均账期推算入账时间,根据财务报表日,也就是年末汇率和入账时间的汇率差异推算未实现汇兑损益。企业的外币借款通常不多,可根据外币借款实际入账时间的汇率和财务报表日汇率进行重新计算。外币现金及存款也可根据实际掌握的信息情况匡算平均入账时间,按照入账时的汇率和财务报表日的汇率计算未实现汇兑损益。
对于企业财务费用的变化可以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变化予以解释,未来企业的财务费用可以根据企业未来的资本结构规划进行预期,而汇兑损益如果占比比较重要,则主要与企业的业务模式相关,如果企业频繁使用外币结算,那么企业可能对某些汇率变动风险敞口较大。也是对企业未来业务预测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