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交流: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
应好友邀请,与他的高中学生开展三次阅读交流活动,此为第一讲的PPT。主要阅读篇目是鲁迅的经典文本《呐喊·自序》《狂人日记》《阿Q正传》,浅谈了一下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与古典短篇的区别,鲁迅及其作品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 从反馈来看,交流的效果还算不错。与新生代聊聊鲁迅,也是一次非常珍贵的体验。 鲁迅对于启蒙与革命都抱有非常复杂的观感,并不是赞成/反对的二元对立思想可以概括的。 最让我感动的仍是鲁迅的反躬自省,他既希望不断召唤出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精神界之战士”,又对于“狂人”与中国社会的脱节,对于难以把握阿Q们的灵魂有着深刻的自觉和反思,后者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异常缺乏的思想品格。 鲁迅一生的文学理想可以用“探寻心声”来概括。重新阅读被尊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的《狂人日记》,我认为仍然值得追问的是:《狂人日记》除“我”之外的村人,他们的“心声”是否同样重要,其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的内在尺度何在?以文言为表征的“旧文化”的合法性、“常俗”世界的合理性该被完全取消,还是说应予以更为妥帖的扬弃和再造?换句话说,村人难以与“我”的“心声”共情,可是,“我”对村人的“心声”同样无法抱之以内在的“理解之同情”,这不正折射出彼时国人“心声”的高度差异性与内在复杂性,以及鲁迅探寻“心声”的难题性所在吗? 在这一意义上,鲁迅所推崇的启蒙和心声,其核心价值在于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激发,所谓真理并不是指某种现成、权威的结论或答案,真理只可能产生于相互辩驳、彼此对话的过程之中。 这也仍是当代中国必须直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