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记13(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概念(选)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情境模式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学科(知识)特征和性质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和其可接受性
(口诀: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之前所学的学制,教育目的也是这几个层次)
课程目标
概念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
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确立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
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联动之前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情感,动作技能)
课程内容(重点)
1.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vs螺旋式
纵向组织vs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vs心理顺序
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编排的总体规划)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由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作用:编写教材,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
主体部分:教科书,讲义
作用: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评价
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关注计划,关注预期)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实际的结果,关注实际,关注非预期)
cipp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