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吴璘 字唐卿

吴璘 字唐卿

吴璘(1102年—1167年),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吴玠弟。璘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跟随吴玠攻城野战,多次获得战功,官至阁门宣赞舍人。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在箭箐关战役,吴璘切断没立和乌鲁折合的军队,使他们不能会合,金兵被迫逃跑,此战中吴璘功劳最多,被提拔统制和尚原军队,当时吴玠在河池驻扎军队,吴璘专门守卫和尚原。等到兀术大军进入,吴玠兄弟拼死守卫。金兵布阵时分时合三十余次,吴璘都随机应变,金兵到达神坌时,宋军伏兵四起,金兵大败,兀术被流箭击中惊慌逃跑。之后张浚根据制度任命吴璘为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提升为康州团练使。公元1133年(绍兴三年),吴璘被任命为荣州防御使、秦州知府,管辖阶州、文州。这一年,吴玠在祖溪岭战败,这时吴璘仍然在和尚原防守,吴玠命令吴璘丢弃和尚原迁移到仙人关,以此来防备金兵深入。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兀术、撤离喝果真率领十万大军到达仙人关,吴璘从武州、阶州前来援助。吴璘首先给吴玠写信,认为杀金坪地方宽阔,前面布阵散漫,需要后面布阵阻挡,便可一战取胜。吴玠听从他的建议,急忙修第二道防线。吴璘冒着重围征战,在仙人关和吴玠会师。金兵果然奋力进攻第二道险要防线,宋军各位将领有的请求选择别的地形来把守,吴璘激昂地说:“我们的军队刚一交战就退下,这是不战就逃跑,我想金兵很快就会离去,各位请坚持忍耐。”宋军鼓声震天、改变旗帜,和金兵连续几天激战。金兵大败,兀术、撤离喝从此多年不敢进犯四川。捷报传来,宋高宗任命吴璘为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熙州知府。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朝廷新设置行营两护军,吴璘为左护军统制。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吴璘被提拔为都统制,不久被拜为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秦州知府。吴玠死后,吴璘被拜为宠、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这时金人废掉刘豫,归还河南、陕西一带土地。宋楼炤出使陕西,命令三帅分别把守陕西,可斟酌事势所宜,自行处理,任命郭浩驻扎在都延,杨政驻扎在熙河,吴璘驻扎在秦凤,想把川口所有各路军队迁移到陕西。吴璘说:“金人反复无常,不能相信他们,恐怕有别的变化。现在把军队都迁移到陕西,蜀口一带防备空虚,金兵如果从南山截击我们陕西军队,径直奔向蜀口,我军不战就会屈服。应当靠山扎寨,控制险要地带,观望金兵的情况,看见他们力量衰弱,再考虑向前推进。”楼炤同意吴璘的建议,命令吴璘和杨政两支军队驻扎在内地保卫四川,郭浩的军队驻扎在延安用来守卫陕西。不久胡世将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暂管宣抚司事,到达河池,当时朝廷依靠和议忘掉备战,想废掉仙人关防守。吴璘拜见他说:“金军大兵驻扎在河中庶,只离大庆关一桥远,金人骑兵奔驰,不过五天就可以到达川口。我们的军队远在陕西,紧急情况下不能立即汇集援救,关隘不整修,后勤供应中断,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啊。我的家族不值抚恤,可国家该怎么办呢!”因此胡世将上奏建议说:“应当对金国更加巩固和议,对国内要加强防御。现在布置军队,应该使陕西、四川相连,仙人关不应该立刻取消防御,鱼关仓也应该积存粮食。”因此吴璘仅率领三队牙校奔赴秦州,留下大军守卫阶州、成州的山寨,告诫各将领不要撤离守备。胡世将不久正式被任命为宣抚,在河池设置官署。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金人违背盟约,宋高宗命令吴璘管辖陕西各路军队。胡世将召集各位将领商量,参谋官孙渥认为河池不能坚守,想要退保仙人原,吴璘慷慨激昂反驳。胡世将于是派遣孙渥到泾原,命令田晟率领三千人迎敌。吴璘也派遣姚仲在石壁寨抗拒金兵,击败金兵。
吴璘写信给金将约战,金将鹘眼郎君率领三千骑兵进攻吴璘军队,吴璘命令李师颜率领勇健骑兵赶跑金兵。鹘眼郎君逃入扶风,之后宋军又攻下扶风,撤离喝大怒,亲自到百通坊交战,布阵二十里。吴璘派姚仲奋战攻破金军,吴璘被授予镇西军节度使,提升为侍卫步军都虞侯。公元1141年(绍兴十一年),吴璘和金统军胡盏在剡家湾交战,打败金兵,收复秦州及陕西诸州。第二年,朝廷竟把和尚原割给金人。宋军队的撤回和宋朝的割地给金,都是秦桧的主张。
公元1144年(绍兴十四年),朝廷把利州路分为东西两路,任命吴璘为西路安抚使。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背弃盟约,之后宋高宗拜吴璘为四川宣抚使。后来,吴璘因病返回兴州,总领王之望派人驰马带信给执政,说吴璘有很多病,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四川一定会有危机的。吴璘当时已经病重,不得以又登上仙人关。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吴璘派遣姚仲攻取巩州。金兵占据大散关六十多天,双方对峙不能攻破。吴璘视察每个驻军,安排预先修治黄河战地的工程,处决不听命令的人后,首先派几百骑兵和金兵交战。金兵一鸣鼓,金精锐士兵从空壁中跳出冲进吴璘军队。吴璘军队事先已修好了战地防线,宋军以一当十,金兵大败。
宋孝宗受禅让后,赐给吴璘信,命令他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吴璘猜测金人一定会再来争夺德顺军,立刻驰马奔赴城下,而完颜悉烈等十多万军队果然前来进攻。金万户豁豁又率领精兵从凤翔到达。吴璘在东山建筑堡垒把守,金兵奋力争夺,死伤过半,最终还是不能取胜。当时宋朝主张议和的人认为军队驻扎在外,离川口很远.担心金兵偷袭,想放弃三路(指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地方。于是宋孝宗下诏书命令吴璘班师回河池。金兵尾随他们后面,此次撤退,吴璘将士死亡的人很多,三路又被金兵占有。之后吴璘被拜为少傅。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冬天,金人入侵岷州,吴璘率兵到达祁山,金人听闻后军队退回,金兵派遣使者来告诉说:“两国(宋金)已经讲和了。”这时诏书也已到达,吴璘于是撤离。公元1167年(乾道三年),吴璘病逝,年龄六十六岁。孝宗赠他为太师,追封他为信王,并罢朝两天,越级赐给办丧事的钱财。
统帅 A-
(吴璘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初,胡世将问策於璘,璘曰:“有新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敌虽锐,不能当也。”尝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汉所长,兼收而并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至帖拨增损之不同,则系乎临机。”知兵者取焉。)
武勇 A
(吴璘少好骑射,从兄玠攻战,数有功。初,乌珠亲拥战,璘亦身督将士,敌分为三十余阵以拒我,迭以次出战,璘独当其冲,随輙破之敌,虽困而犹整,至神岔,道狭伏发,遂大乱,璘手杀数十百人,俘万户英格贝勒及首领三百余人,,甲士八百六十人。)
军谋 A-
(吴璘用兵多应变,尤过其兄。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初,吴玠驻师河池,璘专守原。及兀术大入,玠兄弟以死守之。敌阵分合三十余,璘随机而应,至神坌伏发,金兵大败,兀术中流矢遁。后兀术以大兵十万至关下,璘自武、阶路入援。先以书抵玠,谓杀金平地阔远,前阵散漫,须后阵阻隘,然后可以必胜。玠从之,急修第二隘。璘冒围转战,会于仙人关。敌果极力攻第二隘,诸将有请别择形胜以守者,璘奋曰:“兵方交而退,是不战而走也,吾度此敌去不久矣,诸君第忍之。”震鼓易帜,血战连日。金兵大败,自是不敢窥蜀者数年。及金人背盟,胡盏与习不祝合军五万屯刘家圈。二酋老于兵,据险自固,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谓宋军必不敢轻犯。璘夜半遣姚仲及王彦衔枚截坡,约二将上岭而后发火。二将至岭,寂无人声,军已毕列,万炬齐发。敌骇愕曰:“吾事败矣。”习不祝善谋,胡盏善战,二酋异议。璘先以兵挑之,胡盏果出鏖战。璘以叠阵法更休迭战,轻裘驻马亟麾之,士殊死斗,金人大败。)
智略 B
(吴璘好读史,晓大义。王刚中尝谈刘锜之美,璘曰:“信叔有雅量、无英概,天下雷同誉之,恐不能当逆亮,璘窃忧之。”刚中不以为然,锜果无功,以忧愤卒。璘选诸将率以功。有荐才者,璘曰:“兵官非尝试,难知其才。以小善进之,则侥幸者获志,而边人宿将之心怠矣”。)
内政 C+
(吴璘在汉中,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
魅力 A-
(吴璘刚勇,喜大节,略苛细。与兄玠戮力协心,卒保全蜀,以功名终。初,璘病笃,呼幕客草遗表,命直书其事曰:“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不及家事,人称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