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住4人的高功能性住宅,把记忆中的巷弄感融入家中,回忆满满
屋主需求:
1. 可能会有四个成年人同时居住,因此要有足够床位
2. 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希望是「没有设计的设计」
Before:
「屋主不喜欢过度的设计。从对谈之中,我们发现过去他由于工作出差经常下榻海外饭店,且提到先前住在日式旧宅的经验,因此在设计上便以贴近土地、反璞归真为主轴。」设计师表示,这间小宅平日是两夫妻的退休住所,但也希望让已独立的两个孩子在返家时能有个共聚与休憩的空间,遂透过三座量体赋予完整的生活功能,同时也营造出犹如往昔漫步于古早巷弄的氛围。
客厅设计
具有拢络家人情感的客厅区,位在三座仿佛小聚落般的量体中间,再由和餐厅的串连与餐厅主视觉墙上的稻穗装置艺术,传达三合院前晒谷场的意象;更透过一袭墨黑色的烧杉板建构电视主墙,体现传统建筑中的黑屋瓦特色。
餐厅设计
自玄关大门进入的第一座浅木色量体,不但是展示柜、储藏室,亦向上发展出寝床区,短边朝内的这一侧更藏有一列可弹性收放的餐桌,一体多用的设计为屋主争取更多空间与使用便利性,发挥最大空间使用率。
卧室设计
构成电视墙的这座漆黑量体,则是另外两处睡眠区的坐落之地。电视主墙后方将地板架高后铺上灰色系榻榻米,便成为屋主夫妻的憩息空间;上方同样延伸出床位,搭配风琴帘创造软隔间;另一张高架床因紧邻玄关,考量使用者的睡眠安稳,则运用了格栅元素提供屏障。
收纳设计
空间中的每一座量体,既是呈现街廓风貌的介质,也囊括了完整的收纳功能。除了用餐区和贴墙而立的两座浅木色柜体之外,就连以格栅打造门面的浴室上方,也规划出一隅精巧却相当实用的储物间呢!
设计师自早期黑瓦古厝群中汲取灵感,衍生出全室的格局,透过量体供应所有生活之必需;由此形成的动线走向,也带入了过往乡间社区间彼此相系互动,却又各自独立的巷弄感。无论是现场直接手作的稻穗艺术,或是灰调磨石子、具独特纹理的烧杉,皆与屋主珍藏的质朴物件相映成趣,交织出深植于屋主夫妇的记忆与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