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的卡夫卡《审判》——比《变形计》更加深刻的故事
我们无法比卡夫卡的《审判》写得更深入了,他为一个极无诗意的世界创造了极有诗意的意象。——米兰.昆德拉
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约瑟夫·K,某天早晨醒来突然无缘无故地被某个法庭逮捕了。这个法庭并非国家的正式法庭,但却拥有比国家法庭更大的权利,所有人都在它的监督之下。虽然被捕,但K的行动自由并不受限制,他仍然可以像往常一样生活。
然而只要开始审判,就必然认定有罪,无法得到赦免。在这个法庭中,不存在无辜和有罪的区别,区别的只是已经找上你和暂时还没有找上你。K回想不出自己犯过什么过失,也不清楚有谁可能会控告他,于是他开始设法反抗法庭。他四处求人,甚至到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他力陈自己无罪,控诉在法庭的行动后面有一个庞大的机构在活动着,这个机构腐朽愚蠢,草菅人命。这个机构的存在只是为了诬告清白天事的人,对他们进行荒谬的审讯。
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最后,K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明白,就在他31岁生日前夕的一个晚上,被两个刽子手带到采石场,“像一条狗一样被处死了。”
在去年,我深入的探究了卡夫卡的《变形计》: CV4580187
自认为还算不错
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深刻程度能超过《变形计》的,想必只有《审判》。和《变形计》一样,它就像一场梦幻。
卡夫卡习惯于深夜写作,梦幻般的创作,《审判》就是在一夜间写成的,从半夜写到第二天早上。

审判每一章看似独立,其实暗藏联系。读的时候我有一种读加缪的《局外人》的感觉。从一开始开门见山的一句话 “K被逮捕了 准是有人诬陷他” 开始 《局外人》中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卡老就给读者编制了一张密网,由浅入深地,读者就像K一样在密网中踟蹰、张望、探索。焦躁、无奈、反复的情绪交织。直到K被莫名的处死。
在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以及整个社会的异化是不容忽视的,人与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工业文明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但它同时也导致人逐渐异化。作为对这一社会状况的反映,《审判》的创作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法的门前像是这本书的缩影)
整部书中K一直在反抗,他寻求救赎的努力是无效的,因为这从头到尾都是一次自我对自我的审判,他需要的是自我的反省,自己拯救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求助于外力,我们还可以求助于自己,人是自己的主宰,纵容有千般束缚,我们也应该自己拯救自己。
用在豆瓣中看到的一句话说:“如我们一样在长时间被某种权威势力压制后,我们会觉得这种压制自然而然,会认为是“为我们好”,把压迫我们者当成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把压迫者偶尔给我们的我们应有的权利当作恩赐,把试图争取我们权利的人当作我们的敌人,最终成为了压迫我们者的狗——万劫不复的奴隶。”
然而人类不该被对政府的沮丧和厌倦蒙住了双眼,人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所在,认识生活的荒诞性,承认政府的局限性,这样才有希望构建一个维护人类尊严的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