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囡囡细语(尝试武侠)

2021-04-18 11:33 作者:有雨-YOYO  | 我要投稿

第一卷 烽烟将起

一、山中人

    历经三百年国家动乱,新旧交替,战伐不止。生灵涂炭,处处怨声载道,有些是赤地千里,有些是人口十不存一。期间,又常起旱灾、蝗灾、瘟疫等大祸,光有文书记载“人相食”的惨状,便已过十余处。

  烽烟四起,家国不宁。

  胡汉皆在血腥中慢慢融合了不少,可却制止不了战乱。

  止戈为武,上承墨家侠义的武者开始挺身而出,或在民间赈灾,或于战场上杀伐,尽快平定天下。

  无论是中原也好,西域也好,历经这两百多年的纷乱,是再也折腾不起了。

  虫豸尚且能安一隅,但黎民百姓苦天下征伐,人口凋敝,只能寄希望于义士,还他们一个太平。

  所幸,当朝太宗是个能人,平衡了各方势力,使得江湖义士皆奋力平定战场,换得如今几十年的安定,生民回归故里,耕种织造,休养生息。

  自此,武林的江湖不仅在民间,也蔓延到了朝堂之上。

  但阴谋,阳谋不断,或许,又是新的一轮动荡。

  

        

        天色渐晚,山脚下人家炊烟袅袅,金黄的阳光铺在紧挨着的房屋上,像拥抱着的温暖,恍惚间,像闻到了屋舍的饭菜香。

  呆愣了一会儿,眼看夜色中山路就更不好走了,便不再留恋,提劲快步行梯。

  今日日头正盛,夕时光如金沙,想必明天也是天气大好,不用担心下雨碍事。

  山林间本气温低些,姑而虽日头未落,抖落身上阳光,林中行路也不会汗流浃背。偶尔夏风略过,清凉之际似也带来几处人声。

  “徐小施主,别来无恙。”树旁僧人合掌见礼。

  “知客礼重,晚辈此番是有求而来,不曾想知客竟在此等待。”他练得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却一点都没发现见法和尚的气息,若其不语,趁人不备出手,岂不是手到擒来?

  “徐小施主年纪尚小,不必太苛责自身,轻明心扉,最好。住持已在院中等候多时,请随我来。”见法引手向前,缓步并行。

  “知客明慧,那就烦请您了。”抱拳一礼,迈步而行。

  本就离寺院不远了,这下得见法和尚在旁温习内息调整之法,更是轻松。不多时,寺门已在眼前。

  少林门地,总是没什么华丽的装饰,暗金檀木底的门匾和佛陀金身,基本就是门中全副身家了。偏偏这些都显眼得很,古往今来多少贼子妄想窃取,都被武僧们打了出去。可若有人以此来夸耀少林中人,怕也没什么欢喜。僧侣们更以经典为宝,佛陀金身在心,少林门匾是打在拳脚上,总有愚人拍马屁拍到马腿上,被拂了面。

  那个愚人就是他的父亲。

  当初他父亲已成家,为了妻儿绝是不肯出家的,自然做不了僧侣。可他又想习得顶尖棍法,说到棍法那少林肯定得是首选,一进来寺院就对住持大赞其人,从头夸到脚,搞得母亲都后悔与父亲同来,直感丢人到十里地外。住持淡然,不为所动,不曾责怪。但见法年纪尚小,他那时候刚刚剃度,江湖匪气没褪去,脾性还不好,以为此人在侮辱寺院,当场就使出长拳把他父亲打出门外。

  这下可真是突如其来,父亲虽自觉被偷袭感到愤怒,但他这个俗人居然立即通了一窍,借此敲诈少林棍法授予。寺内僧侣自觉失礼,但一听这话自然还是咬着牙不答应,唯有住持待众人争议完毕后,出声劝和,力排众议把少林棍法传授于他父亲。这与外门弟子学的不同,他父亲得的是亲传武功,有几位得道武僧教导,一时间在外引起好一阵子的争议。

  徐立收回思绪,进院见了住持。

  一见面,徐立抱拳跪地,正准备长拜,见法和尚施手制止了他。

  “不必如此,尊亲仁义,贫僧皆感于心。况且徐小施主为人继尊亲道也,能够略尽绵力,是福缘。”住持合掌见礼,扶徐立起来。

  “虽说令尊对你已有安排,可贫僧还要问您一句,自己可有其他想法。”住持在禅院内沏了一壶新茶,龙井清淡绵长,适宜长谈浅饮。

  “家父教导舍生取义,我自觉不畏死,可我更担忧自己不能像父母亲般的深明大义,总怕辱没家门,那真是无颜面对地下先祖。”徐立其实悲愤过后,便是无边无际的迷惘与一丝丝的惶恐,要问安排,其实他是想不到什么。总归是世家子出身,平日行事顺遂,骤失双亲,宛如乱世浮萍,自觉眼前都是白茫茫一片,唯有父亲嘱托的住持这里,他还能喘息一二。

  “世事无常,徐小施主节哀。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许需要的只是时间。无论如何,少林将会庇护您,直至您离开。”住持起身,打开书桌上一红漆木盒,将盒中物件推至徐立身前。

  《易筋经》与千佛殿的令符。

  这《易筋经》徐立当然知道,少林内功门法之一,最为周全。虽说内功武当更胜一筹,外功才是少林第一。但成事在天,内行人只认手上功夫,可不随意崇拜任何功法,《易筋经》若能被他参透,天下难有敌手。外功徐立自可请教院内武僧,但内功多要悟性,心胸开阔,住持一是传授,二是劝勉。

  再是这千佛殿令符,这可真是当今江湖上炙手可热的东西。千佛殿是少林武僧的殿宇,也就是说,有了这个东西,就算在外行走,挂着它也等于受少林照拂,谁敢惹事。

  自太宗起事,少林武僧便开始为朝廷所用,自然是惹了不少争议。殊不知,武僧只为保现世安稳而出世,决不肯任意杀伐。

  可一旦沾染了政治,又怎能轻易全身而退。朝廷既怕它又用它,少林为自保更为家国,江湖中人感其节义,又不禁忌其势大。如此进退两难的局面,徐立自觉焦虑,又是可笑。

  但这令符可不是让徐立去山下任意妄为的本钱,这是他的“敲门砖”。想要学少林武功,总得有人肯教,徐立并非出家人,有些事情不方便,只能用此行个方便了。

  “按令尊所吩咐,徐小施主得精于一门功法才行,否则,便不得碰江湖争端,回去过闲散日子,隐姓埋名。”住持捧起茶水,缓缓饮了一口。

  “若有惑,既可随时来问贫僧。”说罢抽出火折子,点了油灯。

  天光未曾完全泯灭,住持此举,徐立即刻会意,展开经书相看。

  这下,徐立才知道手中物重逾千斤——这是有亲笔注释的功法,往后页落款一看,明明白白写着悟宽二字。

  这是住持的法号。

  注释是练功人的心血,外功就罢了,总归看了有不少,内功注释却是得来不易,此等与天地协调的内功练法,实是缥缈而不可言也。佛家经文已是玄之又玄,更何况佛家功法,更是晦涩难懂。现如今,江湖中能有几人看过《易筋经》的注释?

  心下一敛,忙看了下去。

  《易筋经》顾名思义,锻齐筋骨,使力、劲燧洗与身内,达到脱胎换骨的地步。徐立看至此处,略有疑惑。

  “住持,这《易筋经》后练《洗髓经》,都是肉身加持的模样,又怎可说同天地协调,气息与同呢?”

  住持闻言一笑,端起茶杯示意相敬。饮罢,住持说稍等一会儿,便又为彼此添茶。

  徐立便耐心等着,继续看手中经书。

  约莫半柱香时间,住持忽然抬手,慢慢得敲了三下桌面。一时间,安静的禅院只有桌木被扣响的声音。

  徐立正想问住持何意,便听其开口问。

  “已至夜,可闻鼓声?”徐立来过不少次寺院,自然知晓寺院晨时撞钟,晚时敲鼓为准。闻言,更加疑惑,合着刚才就应该听到鼓声才对,怎会没有,总不该是自己太入迷吧?

  不可能,也不知这寺院僧侣怎么撞的钟、敲的鼓,早上想睡懒觉或者晚上想不归房嬉闹,都是不成的,那声音切切人耳,虽不刺耳,但绝对是醒神的很。想必行事的,是个高手,父亲也曾这么说过。

  可今日,这是那高手忘了?

  钟声三次,鼓声三次……

  刚刚住持是不是轻轻敲了三次桌子!

  徐立连忙起身,就想拜师。可刚刚想拜又想起自己还没皈依,更没剃度,急得想出口又一时间语塞。之前自己是无心佛法的俗人,如今世外高人在前不拜师真是枉为武林中人,头发算什么?媳妇都不想要了!

  幸好徐家二老不知道,否则非得抓他赶紧弄个孩子再把他踹进少林。

  在徐立这三五秒的纠结里,住持宽厚笑着让他坐下,喝口茶先。仅以指叩之声便盖住鼓鸣,想是内功登峰造极,既要控制声息在徐立双耳不散,又要抵御外来声息,内劲深厚不可度量。武当传闻有御物之内功法,已是令人啧啧称奇,今见御声息之法,更是感觉练武之路长久,这种犹如窥见大道的心情,差点没让年纪轻轻的徐立一跳三丈高,以示兴奋。

  “贫僧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徐小施主,勿急。天下武功,本为安定,不是一家之财。若不是人心难测,少林从不想私武,您为仁者,贫僧能看得出来,所以功法皆可传授,也算尽乱世之责。”住持念了念佛号,重新看向徐立。

  “少林诚义,晚辈明白。”

  “《易筋经》实则分内外功法,由皮肉筋骨伊始锻炼,也由此体会天地气息,感受万物生气。内功外显无不以强健体魄为基础,如同一道指叩,由内发劲,方可绵厚,抵住千万声息。”

  油灯忽然被风呼了一下,摇摇晃晃,还是没灭。

  “功法如此,人亦当然。”

  “住持诫勉,徐立铭记于心!”

  徐立拿着红漆盒子离开方丈院,把门扣上时,见法和尚在身后轻声提醒。

  “徐小施主,客房已备在东院,请随我来。”

  “知客有心了,还在此等候。”

  “无妨,等会可看着是否有缺,明天好去添置。寺中简陋,还望徐小施主见谅。”

  “心中无垢,哪里都是一处好风景,知客待我至诚,晚辈明了。”

  月上树梢,院下清明。


       写来玩玩的,不敢投去正式的地方。参照了历史背景,可是有点乱,也怕平台不给放(民族纷争),所以投在这里,有缘就能看到吧。里面有些是不符合当时的,特别是一些武术的出现,可能是后世才有,但我为了剧情就拿来用了,有不严谨的地方请多多包涵。

囡囡细语(尝试武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